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8 13:05:2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结构,找出文中所写的景、人和事,感悟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赏析汪曾祺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3.结合背景材料,感受作者对昆明的情感以及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赏析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昆明的深切情感
预习任务
1.查字典,把生字词在文章中画出来
2.学生阅读文章,找到文章中所写到的人、事、物
教学过程
诗句导入
同学们,雨在诗人的笔下总有各自不同的体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给了杜甫一夜的惊喜;"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笔下的雨是奇妙;"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笔下的雨是让人流连往返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写的散文《昆明的雨》,看看作者对昆明的雨又饱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任务一:寻雨知情
活动1:寻雨中情
1.文章的题目是昆明的雨,快速阅读文章,找到“我”对昆明的雨的感情的句子。
【明确】第二段:我想念昆明的雨第十一段:我想念昆明的雨
2.与其他地方相比,昆明的雨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明确】第五段: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是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活动2:寻雨中物
3.文章中还写了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具有怎样的特点?(以小诗的形式)
【教师小诗】
我想念 / 昆明的雨
想念雨季中——
极肥大的仙人掌
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
黑红黑红的杨梅
和带着雨珠的缅桂花
想念那——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
和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
想念那个雨天——
在莲花池边酒店里
与友人的小酌
我 / 想念 / 昆明的雨
(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4.小结:从以上的事物中看出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是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5.文章的题目叫昆明的雨,但是文中却没有花很多笔墨来描写雨,大部分是在描写其他的景物,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总结】本篇文章题目是昆明的雨,这些景物都是雨中的景物,虽没有直接写雨,却处处都在表现雨,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对昆明的情感,也是散文的一大特点,形散神聚。
任务二:赏雨知意
活动3:赏文中味
1.在本篇文章中,汪曾祺向我们描绘了昆明的美,本文就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的作品,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请同学们研读文章,在文中圈点勾画并赏析你觉得很美的句子。
示例:
(1)滋味之美——菌子
这种东西也能吃?!
这东西这么好吃?!
(标点符号角度赏析)
【分析】两个句子都是反问加感叹号的存在,前一个是反问句加感叹句是质疑、嫌弃,后一个是疑问句加感叹句是感慨,欣喜。
(2)滋味之美——牛肝菌
牛肝菌色如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标点和顺序角度)
【分析】
逗号:舒缓节奏,写吃时珍惜快乐,吃后满足,念念不忘。
词序:滑一嫩一鲜一香,用四个形容词描写品尝的全过程一一入口即化,景啮觉嫩,咀嚼品鲜,吞咽如香。
(3)人情之美
A.缅桂花的房东和养女
B.卖杨梅的苗族女孩
(4)氛围的美
提问:烟雨江南,我们这里的雨季给人的感觉如何?昆明的雨又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A.昆明的雨是浓绿的,过分夸张的生命力。(生命力的氛围感)
B.逛菜市场的时候,到处都是卖菌子的 (一种平常烟火之气)
C.第十段中,在酒店之中,看到一架大木香花,空气中弥漫着木香,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花,我与朋友闲坐。(视觉、嗅觉,宁静闲适恬淡之感)
D.第十段中,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一条小街,几只鸡都是数词加量词的表达方式,没有过多的言语来修饰,语言平淡自然。
所选取的事物都是日常可见的事物,从琐碎事物中发现生活的美。
任务三:识雨知人
汪曾祺和昆明
1939年夏,汪普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44年牛业之后,汪曾祺在昆明一个由联大同学办的学校教师,一直到1946年秋,汪曾祺由昆明去往上海。
从1939年踏入西南联大的校园到1946年离开昆明,汪曾祺在昆明前后待了7年,因此他对昆明有着深厚的情惑。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此时汪曾祺已离开昆明三十多年。
(1)我们看到了汪曾祺对昆明的感情很深,但是这仅仅是因为他喜爱昆明的风景吗?(补充汪曾祺的背景)
(2)小结:汪曾祺在昆明生活了七年,他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妻子、恩师。人生中重要的求学的经历,以及自己的写作生涯也从昆明开启,所以昆明给自己留下了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他怎么会不想念昆明呢?想念昆明的生活呢?
(3)下面请大家观看昆明的城市宣传片,来比较以下汪曾祺和昆明官方两者眼中的昆明有何不同?
【明确】官方选取的是昆明的名胜古迹,著名景点,汪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景物。从平凡小事中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4)【总结】
汪曾祺的写作视角: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全文总结
汪曾祺被称作“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因为在他几十年的人生当中,看见了动荡不安年代下人们苦苦地挣扎和徘徊,也看见过复兴振奋年代中人们的坚守与努力,因此他语言的风格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犀利逼人的文笔,全是阳春白雪、人间烟火,给予生活中的人们温和、振奋的力量。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一个异乡人,汪曾祺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到了昆明这个地方独特的美,这里的宁静、恬然,不过是诗意的大千世界的缩影罢了。有感于此,再次品读《昆明的雨》,你会被作者对昆明的雨的真挚喜爱和怀念所感动。回念一想,写美的事物、抒美的情感,不就是我们内心美的内驱力吗?
教后反思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散文名篇,以清癯的风格表达深邃的意蕴,以恬淡的语言抒发丰富的情感,以日常小事表现深厚的人文情怀,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的研究主题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经过备课、磨课、展示和各位专家的评课,让我收获良多: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三个任务,分别是:寻雨知情、赏雨知意、品雨知人。在每个任务下又有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略读、品读、悟读中一步一步感悟文字的魅力,体会汪曾祺的生活态度。课堂容量比较大,结构也比较清晰,能结合导学案和学生一起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交流。
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
1.课堂对学生还是要再关注。我们的主题既然是核心素养导向,还是要更多的关注学生所得,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节课的节奏还是有点太快,急于完成任务,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可以适当慢一点,将这一个课时拆成两个课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也要走出文本,积极主动探索知识,最终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
2.课堂深度还可再提升。精彩的散文往往适合一读再读,因为作品中蕴含着文化的深度与高度,而这点,也是我们散文教学“文化自信”方面核心素养的体现。在这点上,听了赵老师的点评,我觉得还是有欠缺的,结尾仅仅把这篇文章的主旨停留在了对昆明深厚情谊上,还是略显不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 1984年5月19日,而作者文中所回忆的是1944年5月昆明的雨季。作者这时的心境未必是“悠闲”,未必是“恬静”,却很可能是忧愁,很可能是担心。也许有欲说还休的惆怅,无法言说的情愫,有淡淡的乡愁,但是,四十年后回想,这万般乡愁与无限情味,却彼此交织在一起,融入昆明那漫长的雨季中。所以结尾还可以进一步升华,增加散文教学的深度,激发学生的情怀。
3.寻找好语文教学的支架。自己先要深入解读文章,从而引领学生形成从文字、文体、文章、文化到文学的素养。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未来我将不断磨砺自己,让自己的语文课堂不断走向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