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1.课下注释的重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___ 中庭:__________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____
(4)盖竹柏影也 盖:_______________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______ 耳: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任意)而斫之 引(拉开弓)之盈贯 离而腊(腊肉)之
B.枯鱼之肆(店铺) 失我常与(相处) 穷发(草木)之北
C.芥(小草)为之舟 大有径(门外路)庭 敢问其方(道路)
D.走及(追上)匠石 果蓏之属(类) 穷(不得志)达贫富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C.盖竹柏影也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宋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
B.《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C.《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6.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
(2)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
(3)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
(4)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
7.记承天寺夜游
(1)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甲】元半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那?”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欣然起行 欣然:___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
(3)徐谓黄门 徐:__________
(4)饮酒但饮湿 但:__________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10.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11.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①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②,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③,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惠州:今属广东,苏轼被贬后的一安置处。②木末:树林远处。③死法:死于军法。
12.下列加粗词意义相同,根据要求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_______)
尝射于家圃(_______)
②间
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_______)
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
③欲
思欲就亭止息(_______)
解衣欲睡(_______)
13.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B.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C.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D.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与《记承天寺夜游》同为作者被贬时所作。虽场景不同,却情怀共通。请简要分析概括。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 院子里
(3)形容水的澄澈
(4)大概是
(5)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2.答案:A
解析:腊:名词用作动词,做成干肉。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考核题目,实词注意积累,尤其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词类活用是高考经常涉及的内容,有时在选择题,有时在翻译中出现,要对课本的内容归纳整理,注意寻找规律。
答案:C
解析:A项“歇”古义是“消散”,今义是“休息”,B项“颓”古义是“坠落”,今义是“衰败”。C项“影”古义今义都是“影子”,D项“但”古义是“只是”,今义是“但是”。
4.答案:A
解析:“南宋思想家”有误,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5.答案:C
解析:A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6.答案:(1)消散
(2)坠落
(3)考虑,想到
(4)共同,一起
7.答案:(1)水中藻、荇交横
(2)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答案:(1)高兴的样子;(2)考虑,想到;(3)慢慢地;(4)只,只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释义能力。①②均为课内的重要词语,根据积累正确解释即可。③根据句意“一起买了汤饼吃”可确定“食”应解释为“吃”。④“但”依据《卖油翁》“但微颔之”中的“但”解释为“只,仅”。
9.答案:(l)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①庭,庭院;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②置,放下;箸,筷子;尽,吃完。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苏轼面对粗茶淡饭,坦然食之,是个乐观豁达之人。所以B项分析“‘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错误。
11.答案:示例: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在所难免。与其唉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甲】【乙】两文可知,苏轼在被贬谪之后,仍然心胸开阔,豁达乐观。在【乙】文的情境中,面对遭受挫折的弟弟,苏轼必然会劝慰他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境。
12.答案:①曾经;②中间;③想要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注意在语境中确定词义。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有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人”为主语,“悟”为谓语。第二个分句:“兵阵”为主语,“相接”为谓语。第三个分句:“鼓声”为主语,“如”为谓语。故断句为: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14.答案:①因此(我)就像挂在鱼钩上的鱼,忽然得到了解脱。
②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逐字对译、补充省略成分。
15.答案:①游览时轻松随意的心情;②面对贬谪,乐观旷达的心态。
解析:本题要结合被贬这一写作背景,联系文中所写之事(邀友赏月,自然随意/登山歇息,随心所欲),抓住文中关键词句“闲人”“忽得解脱”“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体会作者的情感、心境相通之处。
[参考译文]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抬眼望去,看见松风亭的飞檐还远在树林深处,心里想这得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因此(我)就像挂在鱼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这个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