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消息二则》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消息二则》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9 11:1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新课导入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经失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204万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烟幕,构筑长江防线,企图依托长江天堑,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中共中央早已洞悉国民党政府的意图,组织百万大军逼近长江,分东、中、西三个军团,做好了渡江准备。
1949年4月20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
1 消息二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要素以及结构,理清文章内容、层次。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的情感和立场。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文体知识
定义:又称消息,是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新 闻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
结语:是新闻的结尾。
结构
标题:引题、主题、副题。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
背景和结语常暗含在主体里,不是每一篇新闻都有。
字词积累
溃退( ) 泄气( )   
督战( ) 要塞( )
摧枯拉朽( ) 锐不可当( )
xiè

sài
cuī
dāng
kuì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
势力被迅速摧毁。
研读课文
读标题
从标题中你能够获取哪些信息?(提示:找六要素)
何人:
何事: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读导语
二十一日
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大约三十万人
渡过长江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交代了哪些信息?和标题相比,包含的要素更多
还是更少?
标题和导语都概括了消息内容,但是标题更简洁,导语更详细。
读标题·读导语
找到标题和导语里表述相同内容的词语,分析标题
和导语的语言特点。
我三十万 军
英勇的
人民解放军
大约
三十万人
南渡长江
渡过长江

简洁
醒目
胜利
准确
读主体
1.主体是否有导语未交待的要素?相同要素的表述有
何不同?体现了主体部分的什么特点?
交代了六要素的“如何”,即事情具体的发展。
对“何时”“何地”的介绍更加详细,而且描写了战争场景。
特点:主体要素更完整,表述更详细。
整篇消息缺了哪一个要素?为什么不交代这个要素?
何故
因为国民政府的倒行逆施、玩弄阴谋
天下人皆知。
2.细读下面对战争场面的描写,结合具体用词,赏析
其表达效果,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了三个半月”与“摧枯拉朽”形成强烈对比,三个四字词语连用写出了敌军溃退之势,反衬出我军的英勇,而且暗含讽刺。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万船”“直取”写出了我军的气势与英勇;
“不到”“即已”写出了我军的进展神速和敌军的不堪一击;
“突破”“占领”用词准确,“现正向”凝练有力,“进击”用词典雅、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军的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
这段话表现了作者对我军英勇善战的赞扬、胜利的喜悦和取得最终胜利的自信。
读结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
朱总司令的命令。
展现人民解放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目标,含而不露地对整个
战役的走向做了预判。
电头有什么作用?
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标注时间,体现了新闻及时性的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 题 对 比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同样表述结果,为何第二篇用“横渡”,而不是直观的“南渡”?
“横渡”的意思是横穿水面到达彼岸,不仅说明了客观事实,
还表现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勇往直前,而且这个词读来更有气势,
又表达了胜利的豪情。
研读课文
运用第一课学到的方法,分三小组,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第一组:找到新闻的六要素。
第二组:准确、凝练是消息语言的两个特点,找出体现
这些特点的词句。
第三组:这篇新闻语言还兼具典雅与口语化的特点,
你能找到相关词句吗?
新闻六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横渡长江

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
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真实准确、凝练是消息语言的两个特点,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词句。
西起九江(不含)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冲破敌阵
突破安庆、芜湖线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歼灭及击溃、占领、控制、封锁
真实准确
凝练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对比:就已经)
这一路现已占领
(对比:现在已经)
至发电时止
(对比: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
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对比:余下的部队)
这篇新闻语言还兼具典雅与口语化的特点,
你能找到相关词句吗?
典雅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
为微弱。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
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口语化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
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
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本文有一处语句和“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有异曲同工
之妙,你能找到并作赏析吗?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
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又”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
巩固性,过低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这篇消息比《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篇幅更长,
因为它详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本文详写的内容。
1.三路部队的作战过程。
2.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状况的原因分析。
再读这两部分内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
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2.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描写战争场面时是敌略我详,
本文分析战场情况时却是敌详我略,本文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
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
再说东路军?
①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②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
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论;
③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2.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军写得稍详,东路军写得最详。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描写战争场面时是
敌略我详,本文分析战场情况时却是敌详我略,
作者为何这样安排?
①我军之英勇通过对三路军队的展开的记述即可知,若这里再
详细表述,则会重复;
②详细分析敌军失败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以使读者进
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
主题。
按常规要求,消息就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就是客观叙述,作者
不能抒情,不能评论,如实在有话要说,再另写言论。但是毛
泽东的军事新闻稿还有“长我志气,瓦解敌军”的巨大作用,
所以他并不完全遵照这个原则。阅读下面这篇毛泽东在三大战
役期间写的消息,用我们学习课文时用的方法,分析毛泽东是
如何运用文字来达到这个作用的。
拓展延伸
东北解放军正举行全线进攻
(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七日)
  [新华社辽西前线二十七日十七时急电]由沈阳进至辽西的蒋军五个军,
已全部被我包围和击溃。我军俘敌数万,现正猛烈扩张战果中。此五个军,
即新一军、新三军、新六军、七十一军、四十九军,全部美械装备,由廖
耀湘统率,锦州作战时即由沈阳进至新民、彰武、新立屯地区。锦州攻克,
长春解放,该敌走投无路,全部猬集黑山、北镇、打虎山地区,企图逃跑。
我军迅移锦州得胜之师回头围歼,飞将军从天而降,使该敌逃跑也来不及。
蒋军尚有五十二军、五十三军、青年军整编二○七师(辖三个旅)及各特种
部队、杂色部队,在沈阳、铁岭、抚顺、本溪、辽阳、新民、台安等处,
一部占我海城、营口,连廖兵团在内,共有二十二个正规师,加上其他各
部,共约二十万至三十万人,为蒋军在东北的主力。廖兵团五个军,则为
其主力中的主力。从十五日至二十五日十一天内,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
州,救长春,救廖兵团,并且决定了所谓“总退却”,自己住在北平,每
天睁起眼睛向东北看着。他看着失锦州,他看着失长春,现在他又看着廖
兵团覆灭。总之一条规则,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
我东北人民解放军全军现正举行全线进攻,为歼灭全部蒋军而战。
①详细罗列敌军被灭番号,可以想象每读到稿中一个被歼灭的
敌军番号,我军民都为之一跃,而蒋介石则心中一阵剧痛。
②对我军和敌军两方运用感彩鲜明的词句,如“猛烈扩张”
“得胜之师回头围歼,飞将军从天而降”,“走投无路”“猬集”
“企图逃跑”等。
③结尾点评,辛辣地讽刺、调侃、嘲弄,更有一种必胜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