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的观点,把握其思路,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2.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
3.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知识链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
国家公祭鼎高165厘米,口径132厘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鼎上饰以植物纹和卷云纹。以鼎足为界,所有文字被刻在鼎身上的三个部分:左后方和右后方的两面,篆刻国家公祭日的记事文,共两百多字,用小楷书写;而正面篆刻最重要的铭文,一百六十字,用魏碑书写。
字词巩固
初衷( ) 杀戮( )
篡改( ) 抵赖( )( )
妄图( ) 辱没( )( )
呓语( ) 遁形( ) 铭记( )
彰显( ) 惨绝人寰( )
振聋发聩( )( )
cuàn dǐ lài
zhōng lù
wàng rǔ mò
yì dùn míng
zhāng huán
lóng kuì
知识卡片
国家公祭日
设立日期:2014年2月27日
设立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
纪念活动:每年12月13日国家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活动。
设立目的: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和历史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文体知识
了解新闻评论
定义: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分类: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
1.就事论理,新闻性强:议题重大,广泛关注,配发消息,及时评述。
2.导向正确,思想性强:宣示观点,纠正谬误,引导舆论,有的放矢。
3.科学合理,便于传播:说理明快,有理有据,深入浅出,贴近读者。
自主探究
探究任务
这篇新闻评论的观点是什么?这个观点是如何统辖全篇的?
探究方法
1.快速默读全文,用红色笔画出文章观点,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文章的观点。
2.给文章划分层次,从结构上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论点将材料组织在一起的,理清作者的思路。
3.联系上下文,分析各部分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本文的观点是如何统辖全篇的。
成果展示
段落 主要内容
1
2
3
4
5
6
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目的与意义写起,点出“我们要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核心观点。
概述众多新闻事件,证明“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以概述事件的方式,揭露并批判日本右翼“否认历史”“扭曲历史”的丑恶行径。
陈述否认、扭曲历史行为的不得人心,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引述《纽约时报》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一则报道及权威人士的言论,精当地论述了“牢记历史”与“维护和平”的关系。
强调当代中国的强大国力和和平志愿,强化中国将力促世界和平的立场。
阐述
观点
开宗明义
呈现观点
强化
观点
合作探究
1.体会题目之妙。
2.体会开篇之妙: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论证方法探讨: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析论据作用:第三段论述“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5.分析结尾的作用: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体会题目之妙。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国家公祭,交代了写作目的——为佑世界和平。
2.标题简明、有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合作探究
2.体会开篇之妙: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设立公祭日,通过立法表意志。铸就这一楚宝鼎,祭奠死难雪国耻。
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表现力。从结构上,这句话起到开启下文的作用。
合作探究
新闻评论的背景材料”第一段中“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段叙述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作为必要的背景材料,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这是下文论述的基本前提,是新闻评论的根本出发点,所以这句话是必要的事实补充。
合作探究
3.论证方法探讨: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属于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
思考探究
作为一篇新闻评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1)用词准确,对词语的修饰也要准确:
如: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
(2)用词具有针对性,“微言大义”耐人寻味:
如:“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
方法探究
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论证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而论证解决“怎样进行论证”的问题。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方法探究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选择有代表性的
事例,来证明论
点正确性的一种
方法。用事实来
证明论点,论点
更具说服力
运用名言警句、
科学公理以及人
们皆知的常理来
证明论点的方法
可使论证更具有
权威性。
用具体生动的事物
来比喻,从而证明
一个比较抽象的道
理的论证方法。能
使论述深入浅出,
把抽象的道理说
得生动形象。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对
或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进
行比较,或把一个事物的
两面进行对照分析来证明
论点的方法。能更突出证
明论点的正确性,使论证
严密,更具说服力。
比喻论证
合作探究
论证角度:第三段论述“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对比论证
合作探究
4.分析论据作用: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
合作探究
4.分析论据作用: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和国际和平城市协会的宣布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突出南京的历史变迁,由“恐怖城市”和“成为国际和平城市”两种境遇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必然趋势。
合作探究
5.分析结尾的作用: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归纳主旨
明确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意义,列举在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之际,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驳斥了日本右翼分子妄图否认历史、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强调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
归纳思路
梳理论证思路
文章开篇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有“警钟”和“宣言”双重作用。
归纳思路
理清论证过程
1.考查形式
作者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请简要分析本文(某部分)论证的过程。
2.答题技巧
①文章首先提出……这一论点/引出……论题;接着,使用了……论证方法/从……进行了论证;最后提出……的结论/强调……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
②首先列举……事例,然后从……角度/运用……论证方法,对……进行了论证,最后得出了……结论,证明了……论点。
概述国家公祭的基本情况
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
南京的命运转变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维护和平:中国有能力
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历史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归纳思路
历史不会改变,事实不会消失
提出论点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得出结论
对比论证
引述事实
品析语言
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
品析语言
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那些人”指的是日本右翼分子。
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这里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
品析语言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
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
品析语言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
写作特色
1.思想深刻,说理性强。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有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又有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思想深刻,针对性强。
2.事实清楚,准确性强。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拓展延伸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节选)
(2014年12月13日,上午)习近平
此时此刻,我们要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中英勇牺牲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同胞们: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此时此刻,中国人民也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