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 第4课《冰融化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 第4课《冰融化了》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10 09:3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冰融化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冰在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状态变化,理解冰融化的条件是吸收热量。
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工具进行科学探究,如温度计、记号笔等,能够准确读取和记录数据。
掌握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方法,能清晰地阐述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冰融化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准确记录和分析推理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运用对比、归纳等科学方法,总结冰融化的规律和水的三态变化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感受物质世界的奇妙变化,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观察并记录冰在融化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包括温度、体积、状态等方面的变化。
理解热量在冰融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水的三态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
教学难点
解释冰融化过程中热量的传递和作用机制,以及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状态变化,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冰融化的相关视频、图片和动画。
实验器材,如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温度计、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准备一些与水的三态变化相关的拓展阅读资料和知识卡片。
学生准备
每组准备一块干净的毛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在讲台上放置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里面装满冰块。
提问学生:“同学们,看看老师这里的冰块,想一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些冰块会发生变化呢?”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会提到温度升高、太阳晒等因素。
教师进一步引导:“那如果我们给这些冰块加热,又会发生什么神奇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冰的融化。”(板书课题)
(二)知识讲解,实验准备
教师结合课件,向学生讲解冰融化的科学概念。
解释当环境温度高于 0℃时,冰就会开始融化。
强调冰在融化过程中会从周围吸收热量,这是导致冰状态变化的关键因素。
介绍实验器材及其用途
展示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温度计、记号笔等实验器材。
详细介绍每种器材在实验中的作用,如温度计用于测量温度、记号笔用于做标记等。
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一:用吸管吹冰块
将冰块放在蒸发皿中,让学生用吸管对着冰块的一个部位吹气,观察冰块的变化。
提醒学生注意吹气的时间和力度,以及观察冰块融化的部位和速度。
实验二: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
首先,用记号笔在结冰试管的冰面位置做好标记。
然后,小心地将试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注意不要让热水溅出烫伤自己。
强调在实验过程中,只能用眼睛观察,不能用手触摸试管和烧杯。
待冰完全融化后,再次在水面位置做好标记。
强调实验安全,如避免热水烫伤、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等。
(三)小组实验,观察记录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按照要求仔细观察冰块的变化,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对于用吸管吹冰块的实验,记录冰块开始融化的时间、完全融化的时间以及被吹热气部位的变化情况。
对于将结冰试管放入热水中的实验,记录冰面和水面的标记位置、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等。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冰在融化过程中的细节,如冰块的形状、体积、表面的光泽等变化。
(四)汇报交流,初步总结
各小组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实验情况,包括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测量的数据和得出的结论。
例如,用吸管吹冰块的小组可以汇报被吹热气部位冰块融化速度快,说明热量集中可以加速冰的融化。
将结冰试管放入热水中的小组可以汇报冰面和水面标记位置的变化,从而得出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小的结论。
教师将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和结论汇总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和讨论。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冰融化的条件是吸收热量,以及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同学们,回家后观察一下冰箱里的冰块,思考一下为什么冰箱里的冰块不会融化?并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冰的融化,谁能说一说冰在什么条件下会融化?冰融化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问题,回顾冰融化的条件和过程中的现象,如温度升高、体积减小、状态从固态变为液态等。
教师展示一些上节课的实验图片或数据,再次强化学生对冰融化现象的认识。
(二)深入研讨,解决疑问
教师提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例如:“为什么冰在吸收热量后会融化?热量是如何在冰中传递的?”“冰融化成水后,水的性质与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分组讨论这些问题,教师参与到各小组中,倾听学生的想法,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各小组发表讨论结果,全班共同交流和探讨,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
对于热量在冰融化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可以用简单的示意图解释热量从外界传递到冰块内部,导致分子运动加剧,从而使冰融化。
对于冰和水性质的比较,教师可以从物理性质(如密度、比热容等)和化学性质(都是由水分子组成)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
(三)对比分析,认识水的三态
教师展示水、水蒸气和冰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外观、状态和性质。
组织学生讨论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由水分子组成,化学成分相同。
不同点: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密度、体积、形状、温度等方面的差异。
让学生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中的表格,填写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建立联系,理解转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的三态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举例说明,如冰加热变成水,水继续加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水冷却变成冰。
让学生用箭头在活动手册上表示出水、水蒸气和冰的转化关系,并在箭头上方注明转化的条件,如加热、冷却等。
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纠正。
(五)拓展应用,联系生活
教师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和解决。
例如:“为什么冬天窗户上会结霜?”“为什么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瓶表面会有水滴?”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教师展示一些与水的三态变化相关的生活实例图片或视频,如人工降雨、冰雪融化导致的洪涝灾害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的理解和认识。
(六)课堂总结,知识升华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水的三态的特点、相互转化关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强调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积极参与、善于思考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七)课后拓展,探究延伸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并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的小实验或探究活动,如探究不同物质的熔点和沸点等,拓展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六、板书设计
冰融化了
冰融化的条件:吸收热量
冰融化的过程:
温度变化
体积变化
状态变化
水、水蒸气、冰的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水的三态转化
转化关系
转化条件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冰融化的现象和水的三态变化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实验探究的作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讲解冰融化的微观机制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进一步采用更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讲解;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引导和监督。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