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中国石拱桥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 中国石拱桥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0 09:3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专业术语。
2.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结构和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包括描述、分类、比较和因果等说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说明文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文化自豪感。
2. 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兴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文章的朗读与理解,特别是对石拱桥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2. 生字新词的掌握和运用,特别是专业术语的准确使用。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石拱桥的建筑原理和美学特征,分析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
2.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理解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三、教学导入
(一)导入新课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展示一些中国石拱桥的图片,如赵州桥、卢沟桥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
- 提问:“这些桥梁有什么特别之处?你们知道它们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地位吗?”
2. 引入主题,激发好奇心
- 讲述:“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石拱桥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 提问:“你们想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哪些方面?它们是如何体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
3. 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 板书课题《中国石拱桥》,并解释课题含义。
- 明确学习目标:“通过本课,我们要学习如何通过阅读来理解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分析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和价值。”
4. 激发思考,引导预期
- 提问:“你们觉得中国石拱桥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哪些科学原理?它们与现代桥梁建设有哪些异同?”
- 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答案,并鼓励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课文朗读
1. 角色分配与准备
-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配不同的朗读段落,每个学生需熟悉自己的段落,理解其中描述的石拱桥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 朗读技巧指导
- 教师向学生介绍朗读说明文的基本技巧,如语速适中、清晰准确、适当强调关键术语等。
3. 分段落朗读实践
- 学生按照分配的段落,进行课文的分段落朗读。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
4. 互动式朗读点评
- 朗读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互相评价,指出朗读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 课文内容再现
-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思维导图或简报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整理和展示中国石拱桥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活动
1. 小组讨论
- 学生分组讨论《中国石拱桥》中的关键信息,如桥梁的设计特点、建筑技术、历史意义等。
2. 思维导图
- 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整理石拱桥的结构、功能和美学特征,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现场模拟
- 学生通过模拟石拱桥的建造过程,加深对桥梁建筑技术的理解。
4. 写作练习
- 学生尝试写一篇关于中国石拱桥的短文,介绍其特点和价值,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
5. 情感分享
-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石拱桥的感受和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文化思考。
四、教学讲解
(一)生字新词学习
1. 课文生字词解析
- 生字词展示:教师应将《中国石拱桥》中的生字新词如“拱”、“墩”、“悬索”等,逐一展示在黑板或多媒体课件上,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个字词。
- 释义与组词:接着,教师对每个生字词进行解释,如“拱”指桥梁建筑中的一种结构,然后引导学生用这些生字词进行组词练习,如“拱桥”、“拱门”等。
2. 学生造句与互动
- 造句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生字新词,自行造句,并在小组内分享。例如,学生可以用“悬索”造句:“这座悬索桥横跨在宽阔的河流之上。”
- 互动讨论:教师邀请几组学生代表在全班面前展示他们的造句,其他学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或进行补充,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境模拟
- 为了加深学生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模拟活动,如模拟桥梁设计师讨论桥梁的结构,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这些生字词。
(二)课文内容理解
1. 桥梁知识概述
- 首先,教师提供中国石拱桥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知识,包括其在中国桥梁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桥梁结构分析
- 引导学生分析石拱桥的结构特点,如拱形的设计原理、承重方式等,并讨论这些特点对桥梁稳定性的影响。
3. 桥梁美学探讨
- 讨论石拱桥的美学价值,包括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4. 桥梁与社会关系
- 分析石拱桥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如促进经济交流、改善交通条件等。
(三)说明方法学习
1. 描述法
- 通过课文中对石拱桥的具体描述,学习如何使用描述法来清晰、准确地展现事物的特征。
2. 分类法
- 学习如何通过分类法将石拱桥的不同类型进行系统整理,加深对石拱桥多样性的理解。
3. 比较法
-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石拱桥,学习如何使用比较法突出其异同点。
4. 因果法
- 分析石拱桥设计和建造中的因果关系,如地理环境对桥梁设计的影响等。
(四)课文段落分析
1. 引言段落
- 分析课文的引言部分如何吸引读者兴趣,并概述中国石拱桥的重要性。
2. 主体段落
- 深入分析课文的主体段落,包括对石拱桥的结构、美学、社会作用等方面的详细描述。
3. 结尾段落
- 探讨课文结尾如何总结全文,强调石拱桥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五)教学活动
1. 小组讨论
- 学生分组讨论石拱桥的不同方面,如结构设计、美学特征、社会意义等。
2. 桥梁模型制作
- 学生动手制作石拱桥的模型,加深对其结构的理解。
3. 现场考察
- 如有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石拱桥,进行现场教学。
4. 写作练习
- 学生尝试写一篇介绍石拱桥的短文,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
5. 多媒体应用
-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石拱桥的图片、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
五、教学实践
(一)主题探讨
1. 中国桥梁建筑的美学与科学
- 《中国石拱桥》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美学追求,也体现了科学原理的应用。引导学生探讨石拱桥的设计如何融合美学与科学,例如,拱形结构的力学原理及其对增强桥梁稳定性的作用。
2. 桥梁与文化的关系
- 石拱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石拱桥如何反映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和社会需求,以及它在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的表现。
(二)实地考察与研究
- 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对当地的石拱桥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桥梁的结构和美学特征,收集相关资料,为课堂学习和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
(三)桥梁模型制作
- 学生分组进行石拱桥模型的设计与制作,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石拱桥的构造原理和建筑特点。
六、教学总结
(一)课堂小结
1. 课文内容回顾
- 学生回顾《中国石拱桥》的主要内容,包括石拱桥的历史发展、结构特点、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2. 桥梁建筑特点分析
- 学生分析石拱桥的建筑特点,如拱形结构、材料选择、装饰艺术等,并讨论这些特点如何体现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3. 桥梁与社会发展
- 探讨石拱桥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促进商贸往来、加强地区联系等。
4. 桥梁的现代意义
- 分析石拱桥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包括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等。
(二)作业布置
1.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中国石拱桥》的读后感,表达对石拱桥美学、科学和文化价值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收集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石拱桥图片和资料,准备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七、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 美学与科学:拱形结构、力学原理
- 文化与社会:历史地位、社会影响
- 现代意义: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八、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评估
1. 学生对《中国石拱桥》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对石拱桥特点和价值的理解。
2. 学生参与实地考察、模型制作等活动的积极性和实际效果。
(二)教学方法调整
1. 根据学生对石拱桥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的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如增加更多的互动和讨论环节。
2.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如拱形结构的力学原理,进行重点讲解和指导。
九、教学资源
1. 《中国石拱桥》原文及相关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全面了解石拱桥的背景和知识。
2. 多媒体课件,包括石拱桥的图片、视频、3D模型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
3. 桥梁建筑专业书籍和论文,为学生提供深入研究石拱桥的学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