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蝉
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操一个谜语:圆头细眼睛,临风一身轻,爱在枝上叫,又响又好听。 打一动物名.(明确是蝉)今天,就让我们在法布尔的引领下,一起去了解蝉吧!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
1。速读课文,概括两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了解各自重点介绍了什么。
明确:
蝉的地穴:写蝉的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着重写蝉建造地穴和出洞脱壳。
蝉的卵:写蝉的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着重写蝉产卵的危险和孵化后的脱皮和隐藏.
2。我们获取了关于蝉的生活习性哪些知识?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并判断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
建造地穴:蝉涂墁的本领—-有一种神奇的汁液(作比较)
出洞脱壳:蝉脱壳的过程-—有一种奇怪的体操(摹状貌)
产卵:蝉产卵的危险-—有一种无耻的天敌(列数据、作比较)
脱皮:蝉隐藏的过程——有一段危险的囧途(作比较、摹状貌)
目标导学二:领略本文的文学性
1.作者不按蝉的生长过程先写蝉的卵,而是首先写蝉的地穴,从蝉的幼虫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其一: 幼虫建筑地穴,这比成虫产卵要生动、丰富、有趣得多,以此开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跟随作者去进一步探究蝉的世界的奥妙;
其二: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
其三:最重要的,是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蝉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的活动)。
2。“文学性”是《昆虫记》的一大特点,本文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赏析其文学性
明确:生动的描写、修辞、用词
(1)勾画出两个章节中动作描写最生动的部分,选择动词使用最多、描写最精彩的内容进行赏析批注。
示例1: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勾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明确:“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翻”“钩”“脱”等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蝉尾部脱壳的过程,写出了蝉的灵巧可爱。
示例2:只用前爪挂在已脱下的壳上,摇摆在微风中,依然很脆弱,依然是绿色的。
明确:“挂”“摇摆”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蝉刚脱壳后的疲劳和柔弱.
(2)勾画批注文章中用了拟人手法的句段,选择几处进行赏析批注。
示例1: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
明确:用拟人手法写蝉的幼虫建造地穴的神奇本领,表现出对它的喜爱和赞扬
示例2: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
明确:用拟人手法写蝉被蚋掠夺卵的逆来顺受,表现了对蝉的怜悯和对蚋的憎恨。
(3)从以上赏析中你可以看出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①从建造地穴可以看出蝉的聪明能干;②从脱壳可以看出蝉的灵巧可爱;③从被掠夺卵可以看出蝉逆来顺受;④从落地隐藏可以看出蝉弱小可怜.
目标导学三:感受作者感情和精神
1。梳理课文9处旁批内容,哪些是关于法布尔的?和同桌讨论,找出值得重视的问题
明确:关于法布尔的有四处:2、4、6、7。
其中可以看出两个问题:
问题1:作者是怎样了解到蝉的习性的?
问题2:作者对蝉怀有哪几种感情?
2.根据旁批内容,回答上面两个问题。
明确:
(1)问题1:从2、4两处旁批可见,作者是凭着细致的观察和科学的求真求实精神来了解昆虫的,从中可见作者为科学的献身精神。
(2)问题2:从旁批6、7可见,作者时而对这小小的生命满怀悲悯,时而又在笔端洋溢着生命的喜悦,可以说一心向蝉,快乐着蝉的快乐,痛苦着蝉的痛苦.
3。由此分析旁批1、9提到的“统治”一词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明确: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对比突出蝉经历了“四年黑暗中的苦工”,现了对蝉热情歌吟生活的理解与赞扬,集中体现了作者对蝉这小小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目标导学四:总结阅读方法
1。明确课外阅读要求.
略读课后“阅读提示”和P121“名著导读”第一部分.
2。总结课外阅读策略。
回顾本课学习过程,明确《昆虫记》阅读策略:
(1)速读文章,概括昆虫习性-—读科学的《昆虫记》;
(2)精读文章,赏析文学笔法—-读文学的《昆虫记》;
(3)品读文章,体会精神内涵——读人文的《昆虫记》。
三、拓展延伸
1.运用本课所学阅读方法完成《昆虫记》的阅读。
2。蒂皮·德雷格《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布封《动物素描》等。
三、板书设计
蝉
法布尔
蝉的地穴 幼虫到成虫
内容
蝉的卵 产卵到幼虫
科学性
特点 文学性
人文性
可取之处 本节课以中心问题引领学生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科学精神,达到基本教学设计的要求。
不足之处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生动的段落,可以多读一读,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品味作者比喻、拟人等文艺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