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三峡》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三峡》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1 17:5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三峡》预习导学案
1.了解作者郦道元及《水经注》。(重点)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难点)
3.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一、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介绍
郦道元(约470—527),北魏地理学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生平好学,博览全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成年后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写《水经注》。该书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2.故事背景
本文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作者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此书记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涉及南方江河,则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合称“四大名注”。《三峡》节选自《水经注》。
3.长江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也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它西起四川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204公里,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风光雄伟壮丽,风景如画。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瞿塘峡以“雄”著称,巫峡以“秀”见长,西陵峡以“险”著称。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4.三峡地理位置
二、文体知识
古代散文
又叫“四六文”,这种文体,四字、六字句相间,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它包括骈文、说、表、赠序、铭、杂记、寓言、疏(奏疏)等。
三、写作特点
①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
骈散结合,多用四字句,读起来音韵律和谐,富有节奏感,还富有变化,抑扬顿挫,如:常有高猿长啸,竹影奇异,空谷传向,转久绝,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语言准确,景物特点突出。
全文只有150余字,却用精炼的语言把景物特点写到了极致。如用“素”形容湍急的水流,符合春天江水的特点,用“绿” 形容潭水,写出了潭水之深,潭水之静,潭水之清。
③情景交融。
如写群山连绵高耸,挺拔高峻,还隐含着作者欣赏、赞美之情。“良多趣味” 更是直抒胸臆,表达赞美之情。
四、课文内容解读
《三峡》这篇古代游记散文,通过对三峡的地貌和四季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渔民艰辛生活的同情。
五、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三峡山势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描写三峡四季景色。
第一层(第2段):写夏季三峡的水势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
第二层(第3段):写春冬之时三峡的景致——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第三层(第4段):写三峡的秋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结构图解
读准字音、节奏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zhà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jiàn]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1)《三峡》的作者是___________,字 ,范阳涿鹿人,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四十卷。《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 、 、
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三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称,它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2.按要求默写课文中的句子。
(1)《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衬托出山势雄浑高耸的句子是“ ,
”。
(2)郦道元在《三峡》中,用江船的日行千里侧面衬托江流之急的句子是“ , ”。
(3)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静景又写了动景的句子是“ ,
, , , ”。
(4)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四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作者的感受的句子是“ , ”。
(5)与李白《朝发白帝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略无阙( )处 重岩叠嶂( ) 不见曦( )月 夏水襄( )陵
沿溯( )阻绝 乘奔( )御风 素湍( )绿潭 绝巘( )怪柏
高猿长啸( ) 属( )引凄异 哀转( )久绝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略无阙处 略无:______________
(2)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______________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襄:______________
(4)虽乘奔御风 虽:______________
(5)素湍绿潭 素湍:______________
(6)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属引:
5.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略无阙处( ) (2)哀转久绝( )
6.翻译下列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自主探究。
(1)第1段作者是怎样突出三峡山的特点的?
(2)第2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3)第3段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景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5)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8.综合性学习。
某校八年级(2)班准备开展以“走进三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现在请你完成下面三项任务。
(1)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郦道元为了写《水经注》,曾多次进行实地考察,行程万里。他不仅考察了沿途的山山水水,而且还效仿司马迁写《史记》前所做的准备工作——所到之处,便拜访当地德高望重之人,参观历史遗迹。这些让他大开眼界,获取了大量前所未闻的知识,为日后撰写《水经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活动中老师给了大家一幅“长江三峡略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三峡中最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短但最雄奇险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最幽深曲折同时最具观赏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早发白帝城》中的“白帝”和“江陵”大概在图中什么位置?查查资料,看看“千里江陵”到底有多长?
(3)文中结尾有:“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人说,这句话的表述有误。请你结合以上地图和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小提示:巴东三峡即长江三峡。
(4)活动中同学们纷纷讨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二、探究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2)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
(3)乘奔御风 (4)属引凄异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结合第二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水的。
4.怎样理解第三段中的“良多趣味”,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5.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大笔点染,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等字,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等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B.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的画面。
C.作者先写山,正面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突出山之“窄”。
D.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
(二)课外阅读理解。
游石首绣林山记(节选)
袁中道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①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②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③,滹滹干干④,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⑤,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
【注释】:①结约:盘曲。②堮堮:山崖高峻的样子。③汗汗田田:水势浩大的样子。④滹滹干干:水流迅疾的样子。⑤怒狞健鸷:凶猛刚强。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而 水 与 石 始 若 相 持 而 战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当之辄靡( ) (2)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 )
(3)凡数百里( ) (4)触而徐迈( )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不舒。
4.文中划横线句子与所给材料皆写到江水,请分析二者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描写角度的不同点?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相同点】:
【不同点】:
第10课《三峡》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1)《三峡》的作者是___________,字 ,范阳涿鹿人,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四十卷。《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 、 、
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三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称,它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答案】(1)郦道元 善长 北魏 地理学家 散文 历史遗迹 人物掌故 神话传说
(2)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解析】本题考查的了解文章的作者和基本文学常识。
2.按要求默写课文中的句子。
(1)《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衬托出山势雄浑高耸的句子是“ ,
”。
(2)郦道元在《三峡》中,用江船的日行千里侧面衬托江流之急的句子是“ ,
”。
(3)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静景又写了动景的句子是“ ,
, , , ”。
(4)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四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作者的感受的句子是“ ,
”。
(5)与李白《朝发白帝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的句子:
【答案】(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解题时,一是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重点字“曦、湍、漱、峻、茂”的书写。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略无阙( )处 重岩叠嶂( ) 不见曦( )月 夏水襄( )陵
沿溯( )阻绝 乘奔( )御风 素湍( )绿潭 绝巘( )怪柏
高猿长啸( ) 属( )引凄异 哀转( )久绝
【答案】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zhàng) 不见曦(xī)月 夏水襄(xiāng)陵
沿溯(sù)阻绝 乘奔(bēn)御风 素湍(tuān)绿潭 绝巘(yǎn)怪柏
高猿长啸(xiào) 属(zhǔ)引凄异 哀转(zhuǎn)久绝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易读错的字:阙、溯、御、 属、转;易写错的字:曦、湍、巘。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略无阙处 略无: (2)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襄: (4)虽乘奔御风 虽:
(5)素湍绿潭 素湍: (6)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属引:
【答案】(1)完全没有 (2)正午(3)升到高处 (4)即使 (5)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6)接连不断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奔”是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5.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略无阙处( ) (2)哀转久绝( )
【答案】(1)阙(“阙”通“缺”,中断。)(2)转(“转”通“啭”,婉转发声。)
【解释】本题考查通假字知识。“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在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但这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句(1)的“阙”通“缺”,中断。(2)的“转”通“啭”,婉转发声。
6.翻译下列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文: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译文:
【答案】(1)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蓝天和太阳。(2)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3)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4)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5)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注意句子中重点字词的翻译。
7.自主探究。
(1)第1段作者是怎样突出三峡山的特点的?
(2)第2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3)第3段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景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5)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答案】(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从正面描写三峡山的连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突出三峡山的高峻;“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突出三峡的高峻。
(2)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与“乘奔御风”对比,突出船行之快,表现水势之大、流速迅猛。
(3)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4)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5)结构上,照应前文,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内容上,再次点明三峡之长,猿声之哀,渲染了三峡秋天的萧瑟气氛。
【答案】本大题主要考查对课文段落的理解。
8.综合性学习。
某校八年级(2)班准备开展以“走进三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现在请你完成下面三项任务。
(1)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郦道元为了写《水经注》,曾多次进行实地考察,行程万里。他不仅考察了沿途的山山水水,而且还效仿司马迁写《史记》前所做的准备工作——所到之处,便拜访当地德高望重之人,参观历史遗迹。这些让他大开眼界,获取了大量前所未闻的知识,为日后撰写《水经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活动中老师给了大家一幅“长江三峡略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三峡中最长的是:
②最短但最雄奇险峻的是:
③最幽深曲折同时最具观赏性的是:
④《早发白帝城》中的“白帝”和“江陵”大概在图中什么位置?查查资料,看看“千里江陵”到底有多长?
(3)文中结尾有:“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人说,这句话的表述有误。请你结合以上地图和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小提示:巴东三峡即长江三峡。
(4)活动中同学们纷纷讨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答案】(1)(示例)行万里路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或: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有不畏艰难、坚持实践、持之以恒的精神。)
解析:答题时,可以先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如“行程万里”“拜访当地德高望重之人”“参观历史遗迹”“大开眼界”“获取……知识”等,然后进行概括即可。
(2)①西陵峡 ②瞿塘峡 ③巫峡 ④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东瞿塘峡口,江陵在今湖北荆州。三峡长200公里左右。
(3)渔歌的说法应该无误。
根据提示,巴东三峡就是长江三峡。据图所示,长江三峡中最长的是西陵峡,但此处说“巫峡”长,并非指客观长度,而是游人或渔夫在秋天经过巫峡时,由于感受到凄寒肃杀的氛围和听到猿猴接连不断啼叫的声音,倍感凄凉,是主观上感觉巫峡长。
(4)示例一: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B.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归。所以,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
示例二:我认为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了中外游客。因为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
到过的游客无不惊叹于三峡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玩的人会想方设法寻找美景观赏。所以我认为三峡的闻名是靠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二、探究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2)不见曦月
(3)乘奔御风 (4)属引凄异
2.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结合第二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水的。
4.怎样理解第三段中的“良多趣味”,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5.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大笔点染,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等字,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等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B.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的画面。
C.作者先写山,正面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突出山之“窄”。
D.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
【答案】1.(1)通“缺”(2)日光,指太阳(3)飞奔的马(4)延续
2.(1)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2)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3)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4)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3.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
4.“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诗情画意,趣味良多。
5.渲染三峡秋季萧瑟、凄清的氛围,佐证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表达对三峡渔民生活艰辛的感慨。(答出两点,意近即可)
6.C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奔”:飞奔的马。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曦”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日光”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如(1)注意“襄”“溯”,(2)注意“奔”“以”,(3)注意“素湍”“回清”,(4)注意“清荣”“峻茂”等字词的翻译。
3.题干要求谈谈作者是怎样写水的。第二段写“异水”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如“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写水之盛。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水之速。作者还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来烘托,更加写出水之盛与水之速。这样的描写,生动而神妙。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干问怎样理解第三段中的“良多趣味”,要求结合文章加以分析。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可从景物的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可从几个方面作答: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即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绝巘,多生怪柏。
5.考查对结尾引用渔歌的作用的把握。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引用渔歌民谣,渲染出三峡秋天的萧瑟气氛。从侧面表现渔民生活的艰辛,体现了作者对渔民生活的同情。
6.C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描写。
(二)课外阅读理解。
游石首绣林山记(节选)
袁中道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①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②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③,滹滹干干④,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⑤,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
【注释】:①结约:盘曲。②堮堮:山崖高峻的样子。③汗汗田田:水势浩大的样子。④滹滹干干:水流迅疾的样子。⑤怒狞健鸷:凶猛刚强。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而 水 与 石 始 若 相 持 而 战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当之辄靡( ) (2)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 )
(3)凡数百里( ) (4)触而徐迈( )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不舒。
4.文中划横线句子与所给材料皆写到江水,请分析二者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描写角度的不同点?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相同点】:
【不同点】:
【答案】1.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 2.(1)就 (2)才 (3)总共 (4)慢慢地
3.大江从三峡流出,沿途所遇到的无非就是石头,水势常常因此而盘曲不能舒展。
4.相同点:都写出了水流的迅猛。 不同点:《三峡》通过船行速度快侧面烘托出水流的迅猛。本文正面描写水势的凶猛。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断句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语法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
本句的意思是:而水和石像相持着战斗。“而”表转折,引领全句;“水和石”是主语,“始若相持而战”是谓语,故此断开。可据此断句为: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
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挡住江水的地方就会被冲垮。辄:就;
(2)句意:水才能表现它的剽悍的本性。始:才;
(3)句意:(像这样的)江岸总共几百里。凡:总共;
(4)句意:触到岩石就慢慢退回。徐:慢慢地。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句的重点词有:
自:从;势:水势;结约:盘曲;舒:舒展。
4.本题考查文言文对比阅读。
内容上的相同点:《三峡》的“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和《游石首绣林山记》的“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滹滹干干,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随其洗磨”的描写,都写出了水流的迅猛汹涌;
描写角度的不同点:《三峡》一文“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描写,通过船行速度快侧面烘托出水流的迅猛。《游石首绣林山记》中“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怒狞健鸷,随其洗磨”的描写,则是正面描写水势的凶猛。
译文:
长江从三峡向下奔流而来,所遇到的无非是岩石,水势常受束缚不舒展。到西陵以下,北岸多为沙泥,挡住江水的地方就会被冲垮,水才能表现它的剽悍的本性,像这样的江岸共几百里,都不敢与江水相争,而到这里忽然与岩石相遇。水汹涌直下,冲击屈曲的岩石,岩石危崖耸立,用力抵挡浪头,而水和石像相持着战斗:水与石搏斗,则广阔浩大,汹涌澎湃,把石劈为林,侵蚀为孔洞,冲刷为剑戟的形状,削磨为虎和犀牛的种种形态,石好像也不能没有稍微退让的意思;而石与水搏斗,岩石像墙壁一样雄伟耸立,愤怒凶猛而强健,任凭浪涛洗磨。浪涛激荡而来,却浪返涛回,原来是波涛触到岩石就慢慢退回,像打败了往回逃一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