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1 17:5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预习导学案
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这篇短文。(重点)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景物描写的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重点)
3.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难点)
一、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介绍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曾于句曲山华阳洞隐居多年。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欣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征)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最后期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是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2.故事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以示自己的志趣,并以此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就是陶弘景隐居句曲山时回复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信中的一部分。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3.题目解读
答谢中书书:“答”是答复的意思,“谢中书”是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书”指书信。《答谢中书书》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4.人物介绍
(1)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二、文体知识

定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
内容:尺牍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三、写作特点
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陶弘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江南山水的美丽风光,激起了读者审美的兴致。作者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泼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抒情绘景,语言凝练。
这篇小品文只用了68个字,就把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青林、翠竹、晓雾、猿鸣、夕日、沉鳞等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整齐中而有变化: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兼用散句,参差错落。词语浅显易懂,但用字颇多斟酌。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四、课文内容解读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信中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传达出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的人生态度。)
五、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
《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起笔:“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接着,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
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文章以赞美和感慨收束。
第一层(第1句)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第二层(第2至6句)具体描绘:仰视——高峰入云
俯瞰——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夕——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第三层(第7至8句)感慨收束——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结构图解
读准字音、节奏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领悟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 ,字通明,号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 。“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
(2)古代书信称谓有:妻子寄给丈夫的书信叫     ;匿名的书信叫飞书;亲笔写的书信叫 ;皇帝的书信叫仙翰。
(3)“书”即书信,古代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写出下列诗句中书信的别称。
①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②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 )
③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 )
④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 )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古今异义字。
四时俱备(古义: 。 今义: 。)
晓雾将歇(古义: 。 今义: 。)
夕日欲颓(古义: 。 今义: 。)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 。 今义: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 今义: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5.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3)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4)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是:
6.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自主质疑。
(1)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3)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4)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下列对《答谢中书书》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言山之高,水之净,运用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
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运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描绘了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竹林色彩之美。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转动,由朝到夕,突出山川之生机勃勃。
D.“实是欲界之仙都”,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暗含着作者对世人要及时行乐的规劝。
二、探究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高峰入云 ( ) (2)晓雾将歇 ( )
(3)五色交辉 ( ) (4)实是欲界之仙都 (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说说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4.品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妙处。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课外阅读理解。
与顾章书
吴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注】①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诗文中常以薜萝为隐者的服饰或住处。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既素重幽居 则素湍绿潭 B.森壁争霞 争高直指
C.晓雾将歇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D.于斯已办 闻之于宋君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本文写景的方法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 ,字通明,号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 。“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
(2)古代书信称谓有:妻子寄给丈夫的书信叫     ;匿名的书信叫飞书;亲笔写的书信叫 ;皇帝的书信叫仙翰。
(3)“书”即书信,古代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写出下列诗句中书信的别称。
①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②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 )
③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 )
④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 )
【答案】(1)陶弘景;华阳隐居;信;给谢中书的信
(2)锦书 手札 (3)鸿雁 尺素 雁足 双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1)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信,“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2)(3)题主要考查有关于“书”文学常识。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句子的停顿要坚持两个原则:A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B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还要坚持五个规律即①主谓之间要停顿。②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③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④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⑤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D错误。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古今异义字。
四时俱备(古义: 。 今义: 。)
晓雾将歇(古义: 。 今义: 。)
夕日欲颓(古义: 。 今义: 。)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 。 今义: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 今义: 。)
【答案】四时俱备(古义:季,季节。 今义: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计时的单位。)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思念,想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是。)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字。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1.词义缩小。即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而今义则指男子的配偶。
2.词义扩大。即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词义小,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大了。如古代典籍中的“河”“江”专指黄河、长江,现在泛指一般江河。
3.词语感彩发生变化。即有些词语在应用过程中,感彩逐渐发生了变化。如“千古风流人物”中的“风流”,古代指杰出、英俊,现在指轻浮放荡;“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义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现在则没有贬义。
4.词义转移。即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方面的意思了。如“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中的“海运”是指海水运动,现在指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安知鱼之乐”中的“安”,古义是怎么,今义是平安,安全。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答案】(1)交相辉映(2)四季(3)散尽(4)坠落(5)参与,文中指欣赏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解释。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四时:四季。(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歇 :散尽。(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文中指欣赏。
5.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3)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4)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是:
【答案】(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析】本题要注意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点筛选符合要求的句子即可,比如:(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4)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2)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3)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4)早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5)太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6)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7)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注意句子中重点字词的翻译。
7.自主质疑。
(1)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3)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4)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2.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案】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及主旨的理解以及结合课文实际分析的能力。
8.下列对《答谢中书书》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言山之高,水之净,运用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
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运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描绘了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竹林色彩之美。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转动,由朝到夕,突出山川之生机勃勃。
D.“实是欲界之仙都”,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暗含着作者对世人要及时行乐的规劝。
【答案】D
【解析】D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及时行乐的规劝”说法欠妥。独处如此美景之中,自觉不自觉的融入了自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人间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话,为何这般清幽、脱俗,不带一丝人间烟火。所以说“实是欲界之仙都”,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没有“及时行乐”之意。
二、探究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高峰入云 ( ) (2)晓雾将歇 ( )
(3)五色交辉 ( ) (4)实是欲界之仙都 (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说说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4.品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妙处。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1)耸入 (2)消散 (3)交相 (4)指人间 2.(1)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2)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表达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4.“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突出表现了整个山林的勃勃生机。“竞”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乱”与“竞”相互映衬,突出了大自然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美。 5.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景。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高峰入云”的句意是: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入:耸入,插入。(2)“晓雾将歇”的句意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3)“五色交辉”的句意是:(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交相。(4)“实是欲界之仙都”的句意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欲界:指人世间。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欲(将要)、颓(坠落)、竞(竞相)”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自(从)、复(又,再)、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考查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理解好第一句的大意,然后根据下文推断其作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开头就生发感慨,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平等交流。
4.考查文言词语的表现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乱”写猿鸟争鸣的喧闹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竞”写出了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两个词,通过对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的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6.考查重要文句的深刻含意及对抒发情感的意义。“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二)课外阅读理解。
与顾章书
吴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注】①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诗文中常以薜萝为隐者的服饰或住处。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既素重幽居 则素湍绿潭 B.森壁争霞 争高直指
C.晓雾将歇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D.于斯已办 闻之于宋君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本文写景的方法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1.B
2.佳山秀水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只是随便说说呀!
3.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A.向来、平素/白色;
B.都是“争着”的意思;
C.早晨/告知、开导
D.介词,在/介词,向
故选B。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关键词:“岂”,哪里;“徒”,只是;“语”,说。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对语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语句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划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蝉吟鹤唳”“水响猿啼”是两个并列短语,中间可断开;“英英相杂”“绵绵成韵”结构一致,都是偏正短语,中间可断开。故正确断句为: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本题考查写景方法的比较分析。写景的角度很多,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等。解答要根据语句指出描写的角度,然后分析作用。
《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从听觉角度描写猿鸟的声音;本文中,“蝉吟鹤唳,水响猿啼”也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声响;
《答谢中书书》中,“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是从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色彩;本文中,“深溪蓄翠”也是从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色彩;
《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是静态描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猿鸟乱鸣、沉鱼竞跃的动态之美,这是动静结合。本文中,“幽岫含云,深溪蓄翠”是静态描写,“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写出峭壁与云霞争高低,孤峰遮住太阳之动态,也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在《答谢中书书》中,“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一句展现了作者在游览了自然山水之后,沉醉于自然的美景的心情;本文“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写作者因感受山水之美想远离世俗的纷扰,想寻找静谧之所。
故两文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有视听结合,有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色彩、形态、声音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子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只是随便说说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