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1 17:5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预习导学案
1.把握文章大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重点)
2.了解夜游背景,理解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以景传情的写法。(重点)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仍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难点)
一、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其诗歌清新豪键,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作品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贾谊论》等。
2.故事背景
元丰二年(1079),八月十日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元丰三年二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名义上是黄州团练副使,却“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此时,苏轼被贬谪黄州已有四年,仍然乐观、旷达,不甘愿做“闲人”。
3.苏轼的人生经历
进京应试:19岁的苏轼与弟苏辙进京应举人试。次年正月,应省试,主考官为欧阳修,同期考生有曾巩、程颢、张载等。欧阳修以为苏轼文为自己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批为第二。三月,应殿试,进士及第,获得做官资格。
自请出京:34岁的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出京任职,被授杭州通判。34—41岁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出任地方官。
乌台诗案:42岁的苏轼到湖州任知州,上任后,苏轼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其中的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他因此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常有乌鸦栖息,故名。)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东坡居士”的别号就是在黄州就任时所取。
再度外调:48岁的苏轼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再任杭州:52岁的苏轼再度调任杭州。两年后又被召回朝,但又因为政见不合,接连调往颍州、扬州、定州。
一贬再贬:1094年,新党执政。57岁的苏轼被贬至惠州,三年后又被贬到更远的儋州。
身逝常州:苏轼63岁,天下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但次年在北归途中于常州逝世。
苏轼宦游图
4.人物介绍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5.关于承天寺塔: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二、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写作特点
1.叙事简洁,写景别致。
文章开篇为叙事,全文仅仅用了85个字,就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作者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时,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十分紧凑。然后只用一句话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一个比喻句传神地描绘了承天寺庭院中澄澈透明的月色,营造了一种静谧通透、悠然清雅的夜色之美。可谓写法巧妙,独具匠心,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2.句式自由,长短句交错,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
本文是作者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期间所作,此时的作者因“乌台诗案”成为了一名有职无权的闲官。全文篇幅简短,却能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自然交融在一起,不仅叙事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还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雅静、脱尘忘俗的氛围。同时,借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在这种特定氛围之下复杂微妙的心绪。作者运用两个问句和一个判断句,特别是突出了一个“闲”字,表达了自己融孤寂、悲凉、欣喜、洒脱、平和于一胸的复杂心绪,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四、课文内容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显示了作者在逆境中的豁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人生的积极态度。
五、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先叙述了赏月缘由,接下来描写庭下之景,最后议论抒怀。
第一层(第1至3句):叙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4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5至7句):议论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结构图解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第1—3句为叙事: 寻伴赏月 被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第4句写景: 庭院月色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最后3句议论抒怀:月下感叹 达观的生活态度
读准字音、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
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1)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著名 家、 家,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 ”,并与 、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同列于“ ”。
(2)《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 (体裁),主要描述了作者谪居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反映了他 的特殊心境。
2.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解衣欲睡 ( ) ②欣然起行 ( )
③念无与乐者( ) ④水中藻荇交横( )
4.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3)念无与为乐者( ) (4)怀民亦未寝( )
(5)相与步于中庭(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7)盖竹柏影也(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①文中以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是: 。
②文中用比喻手法写月光的语句是: 。
③文中由景物推及人情语句是: 。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2)“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8.仔细阅读本文及所给材料,说说“闲人”的内涵。
材料:苏东坡,即苏轼,北宋文学家。他的一生,是在北宋的变法、反变法的政治斗争风浪中度过的,因“乌台诗案”被逮捕入狱,出狱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历经几起几落,直到贬至海南省。从他中举为官到去世的四十五年中,前后有十四、五年都过着贬谪流放、颠沛流离的生活。这篇文章事他谪贬黄州后写的。
9.对《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10.综合性学习。
学了《记承天寺夜游》后,班级决定开展一次“‘踩’访苏轼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连线苏轼】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两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
①赤壁 ②永州 ③承天寺 ④黄楼 ⑤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拟写广告】承天寺入围“文化名人苏轼十大旅游名片”的候选名单,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拟一条广告语以吸引游客。
(3)【巧联妙对】有人根据本文意蕴,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
二、探究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 ) (2)遂至承天寺 ( )
(3)怀民亦未寝 (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脍炙人口的写月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品析。
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5.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三句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夜游的时间,夜游的原因和地点。
B.第四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庭前清水和皎洁月光。
C.第五句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抒发了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D.本文包含了各种微妙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二)课外阅读理解。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盖有之矣:假如有这样的地方;②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要么……要么……”;③蕲:通“祈”;④纤云:一丝云彩;⑤却:退去
1.给文中划线句子点上标点符号
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观中秋之月,临水胜( ) (2)去人远者又胜也( )
(3)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 ) (4)尽却童隶而登焉( )
3.解释下面语句的大意
(1)安得皆临水?
(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4.下列加点的“之”字与“中秋之月”中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盖有之矣B.今余之游金沙滩……C.盖余八月之望过洞庭D.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作者认为在什么条件下观月景最美?(摘录原文词语作答
6.展开联想与想像,将“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一句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要写出事物的神韵。
提示:不要写成原文的翻译,要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第11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1)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著名 家、 家,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 ”,并与 、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同列于“ ”。
(2)《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 (体裁),主要描述了作者谪居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反映了他 的特殊心境。
【答案】(1)苏轼文集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文学 书法 三苏
柳宗元 韩愈 唐宋八大家 (2)散文 随缘自适而有惆怅、悲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牢记。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苏轼和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
2.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A
【解析】全文节奏划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解衣欲睡 ( ) ②欣然起行 ( )
③念无与乐者( ) ④水中藻荇交横( )
【答案】①jiě ②xíng ③lè ④xìn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解”“乐”“行”都是多音字。根据语境意思确定注音即可。
4.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3)念无与为乐者( ) (4)怀民亦未寝( )
(5)相与步于中庭(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7)盖竹柏影也(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答案】(1)单扇的门;(2)愉快地、高兴地;(3)考虑,想到;(4)睡觉;(5)一起,共同;(6)形容水的澄澈;(7)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大概是、原来是”;(8)连词,“只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欣然”愉快地、高兴地;“户”,单扇的门;“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大概是、原来是”。
5.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1)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3)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念”,考虑;“遂”,于是,就;“交横”交错;“积水空明”,如水一般清明澄澈;“但”,只。
6.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①文中以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是: 。
②文中用比喻手法写月光的语句是: 。
③文中由景物推及人情语句是: 。
【答案】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即可。“欣然”“藻”“荇”“竹柏”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古文名句的书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2)“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答案】(1)√ (2)× (3)√ (4)√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1)(3)(4)正确,(2)错误。“念无与为乐者”:想到夜晚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根据后文“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明作者当时有一位知己张怀民。张怀民在这一年也被贬到黄州。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没有知己迫不得已去找张怀民,而是想趁着大好月色出去走走,想到去找张怀民。故“错误”。
8.仔细阅读本文及所给材料,说说“闲人”的内涵。
材料:苏东坡,即苏轼,北宋文学家。他的一生,是在北宋的变法、反变法的政治斗争风浪中度过的,因“乌台诗案”被逮捕入狱,出狱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历经几起几落,直到贬至海南省。从他中举为官到去世的四十五年中,前后有十四、五年都过着贬谪流放、颠沛流离的生活。这篇文章事他谪贬黄州后写的。
【答案】一方面作者被贬黄州,不得“签书公事”,不能再为国家为百姓办事,是以“闲人”自居,表现出他报国无门的一种自我表现排遣;另一方面“闲人”也体现了作者鄙视功名利禄,寄情山水的闲适豁达的胸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文本和材料分析即可。因“乌台诗案”被逮捕入狱,出狱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故以“闲人”自居。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分析。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所以,“闲人”有两方面含义:一,没有公务。二,可以寄情山水,真正的不问俗世的闲人。
9.对《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ACD三项正确。B项错误。结合“欣然起行”中的“欣然”和“念无与为乐者”的“乐”字分析,主要表现出作者在遭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而不是“无比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10.综合性学习。
学了《记承天寺夜游》后,班级决定开展一次“‘踩’访苏轼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连线苏轼】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两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
①赤壁 ②永州 ③承天寺 ④黄楼 ⑤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拟写广告】承天寺入围“文化名人苏轼十大旅游名片”的候选名单,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拟一条广告语以吸引游客。
(3)【巧联妙对】有人根据本文意蕴,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
【答案】(1)示例一:杭州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示例二:赤壁一—苏轼:人生如梦,一梅还酚江月。
(2)示例:承载天地之灵气,品味苏轼之底蕴。
(3)谪人共婵娟遣忧排愁
【解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例句,可得出要求学生选择一处景点,然后写出苏轼所写的有关这处景点的诗文名句即可。如:黄楼——苏轼: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
(2)拟写标语应注意:一要紧扣主题;二是要注意文字简洁,字数不能太多(标语特点),可以适当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要注意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据此可拟写为:走进承天寺,品苏轼文化。
(3)要求学生从对联的特点考虑,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根据“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可拟写下联:闲人赏婵娟步入中庭。
二、探究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 ) (2)遂至承天寺 ( )
(3)怀民亦未寝 (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脍炙人口的写月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品析。
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5.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三句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夜游的时间,夜游的原因和地点。
B.第四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庭前清水和皎洁月光。
C.第五句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抒发了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D.本文包含了各种微妙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答案】1.共同,一起 于是,就 睡觉 只是 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作者用积水比喻月光,用藻荇比喻竹柏的影子,虽未着一个“月”字,却处处见月光;其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正面描写,“水中藻、荇交横”是侧面描写,为读者创设了一个冰清玉洁的空灵世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4.(1)“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2)“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3)“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命运相同。5.“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但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的自慰罢了。 6.B
【解析】1.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但”:只是。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寝”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空明”“交横”“但”“耳”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判断句的翻译。
3.品析文句。首先要理解好所要分析的语句大意,然后从描写方法上思考文句的表达效果。“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庭下景色的空灵、坦荡的意境和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同时“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正面描写,“水中藻、荇交横”是侧面描写。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4.考查对文言文关键信息的提取。具体考查的是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的提取及分析。要求写出两句。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可提取“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句,理由分别是关系亲密和志同道合、命运相同。
5.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具体考查的是“闲人”的含义。现代汉语中的“闲人”有两个意思:闲着没有事的人;与事无关的人。文中“闲人”一词,一方面是说两个人是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另一方面,“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所以说,自得只是被贬的自我安慰。
6.B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描绘了庭前清水”错。注意分析“如积水空明”中的“如”字。这是个比喻句。
(二)课外阅读理解。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盖有之矣:假如有这样的地方;②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要么……要么……”;③蕲:通“祈”;④纤云:一丝云彩;⑤却:退去
1.给文中划线句子点上标点符号
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观中秋之月,临水胜( ) (2)去人远者又胜也( )
(3)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 ) (4)尽却童隶而登焉( )
3.解释下面语句的大意
(1)安得皆临水?
(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4.下列加点的“之”字与“中秋之月”中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盖有之矣B.今余之游金沙滩……C.盖余八月之望过洞庭D.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作者认为在什么条件下观月景最美?(摘录原文词语作答
6.展开联想与想像,将“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一句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要写出事物的神韵。
提示:不要写成原文的翻译,要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答案】1.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2.(1)(景色)美好 (2)距离; (3)阴历每月十五; (4)全,都
3.(1)哪里能全都靠近水?(2)中秋的月亮,临水的景观,独自一人前往且远离人迹,在这里完备、齐全了
4.C
5.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
6.略,提示:不要写成原文的翻译,要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解析】
1.选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首先理解句子的意思,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添加标点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文意推断出所填标点符号。此题要注意两个疑问语气词“也哉”“与”。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胜”:美好。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安得”“远”“于是”等字的翻译。
4.题干与C项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中“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宫室;B.项中“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D项中的“之”是代词,故选C。
5.考查提取文言文重要信息的能力。题干“作者认为在什么条件下观月景最美”,要求摘录原文词语作答。从“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的语句中提取即可。
6.先把文言文的语言转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承 天 寺 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