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背影》预习导学案
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理清文章线索,整体感知课文。(重点)
2.感知父亲“背影”这一形象,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重点)
3.体会文中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受父爱的伟大。(难点)
一、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意境隽永,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散文代表作品有《春》《荷塘月色》《绿》《背影》《匆匆》《你我》,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等。
2.写作背景
1917年冬天,作者的祖母去世,当时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外债,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后,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二人在浦口车站惜别。本文写于1925年,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于是,作者想起了8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为自己送别的那一幕,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3.理清父子关系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关系开始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
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朱自清只能怅然离开。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4.相关故事
朱自清宁死不领救济粮
1948年6月,“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美国官员“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朱自清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援面粉。同年8月,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不幸逝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美国面粉。”这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气节。
朱自清的气节和骨气,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文体知识
记叙性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性散文。其叙事较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景物描写中倾注了作者的情感。根据该类散文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在叙事中倾注真挚的感情是记事散文叙事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偏重于写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刻画为中心。它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另外,记叙性散文中还包括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等,都在记游范围。
总特点: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三、写作特点
构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材料。
本文作者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背影”是课文的闪光点,也是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执着、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集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从这个角度描写,不仅可以看到父亲“形”的特点,还可以洞察到父亲“神”的特征。作者集中笔墨描绘背影,别开生面,新颖独特,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细节描写,感人至深。
作者描写的精彩瞬间拨弄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尤其是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几个动词“探、穿、爬、攀、缩、倾”,细致传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读来如身临其境,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一个慈爱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体贴。
四、课文内容解读
《背影》一文主要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追忆了作者几年前和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别的情景,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五、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写“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结构图解
四次写背影
第一次(第1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思念背影)
第二次(第6段):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刻画背影)
第三次(第6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离别背影)
第四次(第7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再现背影)
四次写流泪
文中写到四次流泪,鲜明地凸显了“我”对父亲的态度。
第一次:(第2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难过的泪)
第二次:(第6段)在离别的车站,“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激的泪)
第三次:(第6段)在离别的车站,“等他的背影混人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惜别的泪)
第四次:(第7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的泪)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1)《背影》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________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等。我们学过他的散文名篇 。
(2)全文以 为线索,开头提及“背影”表达的是 之情,第二描绘“背影”突出的是 之情;然后寻找“背影”流露出的是 之情,最后回忆“背影”则集中抒发了对父亲的 之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迂腐( ) 擦拭( ) 游逛( ) 满院狼藉( )
交卸( ) 簌簌( ) 蹒跚( ) 祸不单行( )
搀扶( ) 马褂( ) 踌躇( ) 不能自已( )
赋闲( ) 颓唐( ) 琐屑( ) 触目伤怀( )
3.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
(2)失业在家。( )
(3)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4)衰退败落。( )
(5)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
(6)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文中指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
(7)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
4.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差使(chà) 簌簌 栅栏 触目伤怀(chù)
B.奔丧(sàng) 交御 擦拭 情郁于中(yù)
C.蹒跚( pán) 马褂 惦记 祸不单行(xíng)
D.典质( diǎn) 渡江 瞩咐 不能自已(yǐ)
5.下文中空格处词语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A.探 穿 爬 抓 提 倾 B.摸 穿 爬 攀 缩 歪
C.探 穿 爬 攀 缩 倾 D.探 越 爬 攀 提 倾
6.下列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B.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C.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D.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7.下列对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的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认为自己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觉得满足)
D.进去吧,里边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8.“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感情也有所不同。请把感情写在横线上。
(1)开篇点题“背影”,使一种 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2)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出现“背影”是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 感情。
(3)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是表达 的感情。
(4)在泪光中再次出现“背影”是表达 的感情。
9.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 )
(2)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 )
(3)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
(4)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
10.学习了《背影》一课后,班级拟开展“读《背影》,悟亲情”的语文活动,现在请你参加。
(1)[见字如面]书法小组书写了“父爱如山”四幅书法作品,其中属于楷书的一项是( )
A. B.
C. D.
(2)[话剧表演]表演小组要演出如下一幕,请结合《背影》一文,给该幕拟一个标题,同时在演员、服装安排上提出合理建议。
(3)[亲情礼赞]写作小组搜集了一段礼赞父爱的话,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再补写一句。
父爱是一盏明灯,让你的脚步即使在黑暗的夜里也能够勇往直前;父爱是一首歌曲,让你的身心即使历经磨难也依然乐观积极;父爱 , 。
二、探究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背影(节选)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①(批注第一次流泪,是伤心。作者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A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B着上面,两脚再向上C;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D,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②(批注第二次流泪,看到年迈体胖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内心非常感动,所以留下眼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③(批注第三次流泪, 。)
……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④(批注第四次流泪,是怀念。以在晶莹泪光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凄切动人。)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为空白处填出准确动词,并说说动词的作用是什么?
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 D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父亲心里轻松与写父亲艰难地过铁道为儿买橘是否矛盾?为什么?
3.文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文中“我”四次流泪,这四次流泪的含义有所不同,请仿照①②④处写法,在③处也加上恰当批注。
5.生活中,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在空白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让这泪化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理解。
父亲的背影
望着父亲拖着沉重的步子,颤颤地下楼,我心头一酸,那挺拔的背影,只能在记忆里重现了。
那是一个初秋,新学期刚开始,父亲帮我交上学费,我上了两周课,但是头仍然撕裂般疼痛,无奈之下,只得继续休学。父亲在校办公室帮我办理手续,我心情极差,泪水顺着脸流了下来,好在长发遮住了多半的脸。父亲沉沉地说学费仅退了一半,看我一脸忧愁,他欲言又止,转而说:“身体恢复好,仍可继续上。”那时刚分责任田,生活很拮据。
父亲用自行车载我回家,他伟岸的背影,像一棵大树,罩住我,让我感到风雨再大也很安然。
去年,父亲半夜醒来,欲翻身,却感觉右半身麻木,母亲焦灼地打来电话,我立即将父亲送往医院,找熟识的医生,做了系列检查,发现心脏出了毛病。住院以后,医生嘱咐我每天务必陪着父亲去检查,还要细心观察父亲的病情变化,以免出现意外。
我每天编完稿,就匆匆往医院赶。父亲说:“我自己能去,你好好工作。”我说没事,他眼里仍是担忧。但倔强的父亲,坚持自己慢慢下楼,我跟在后面,望着他臃肿有点笨拙的背影,走路后脚跟抬起的艰难,一步一步扶着楼梯挪移着下楼,颤巍巍地落地,似乎脚下踩着海绵,我的心酸酸的。这一刻,我才意识到父亲老了。
终于,父亲自己从三楼走到一楼,大口喘着粗气,一脸胜利的微笑。
令人欣慰的是,几周后父亲的病情好转,然后慢慢恢复,我揪紧的心总算松缓了下来。
昨晚父亲打来电话,他要来我家。我中午下班回家,见父亲坐在楼前的台阶上,顶着一头灰白的头发,朝我回来的方向张望,电动三轮车里,载着母亲菜园里的东西,苹果、梨子、眉豆、苦瓜、豆角……父亲源源不断地送来,是父母绵延不尽的爱。
父亲上楼后,喜欢半躺在床上,戴上老花镜找报纸看,他一张一张翻得极慢,一字一字地寻,像寻宝似的,我问父亲是否在找健康知识,他头也不抬,低声笑着嘟囔:“我怎么没找到你写的文章?”
我心头一热,忙捧上一沓装有样刊的信件,找出几份自台湾寄来的报纸,父亲眼神异外欣喜:“这都是你写的?”我点头。父亲高兴地眯着眼睛读着,说:“我还记得你小时候我给你扎羊角辫的情景。”
我想起陈凛在父亲陈逸飞百日祭祀后,对记者唏嘘感叹:“当你终于获得成功时,你所要证明给他看的那个人却离开人世,永远也看不到你的辉煌……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此!”
虽是小小的成功,但却给予父亲莫大的欣慰,于我很满足了。父亲开着电动单车缓缓离开小区,有点佝偻的背影,藏着无言的父爱。
1.通读全文,说说文中主要写了与父亲有关的哪些事情。
2.“我跟在后面,望着他臃肿有点笨拙的背影,走路后脚跟抬起的艰难,一步一步扶着楼梯挪移着下楼,颤巍巍地落地,似乎脚下踩着海绵,我的心酸酸的”句中的“一步一步”能否改成“一步步”?为什么?
3.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4.文章结尾处引用陈凛的感叹,有什么作用?
5.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都写了背影,两文的写法有何异同?
第14课 《背影》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1)《背影》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________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等。我们学过他的散文名篇 。
(2)全文以 为线索,开头提及“背影”表达的是 之情,第二描绘“背影”突出的是 之情;然后寻找“背影”流露出的是 之情,最后回忆“背影”则集中抒发了对父亲的 之情。
【答案】(1)朱自清 佩弦 散文 《踪迹》 《欧游杂记》 《春》
(2)①背影 ②怀念 ③感激 ④惜别 ⑤思念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
(2)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题中的提示信息,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先判断“线索”,再根据各部分情节从表达人物的情感角度来概括。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迂腐( ) 擦拭( ) 游逛( ) 满院狼藉( )
交卸( ) 簌簌( ) 蹒跚( ) 祸不单行( )
搀扶( ) 马褂( ) 踌躇( ) 不能自已( )
赋闲( ) 颓唐( ) 琐屑( ) 触目伤怀( )
【答案】yū shì guàng jí xiè sù pán shān huò chān guà chóu chú yǐ fù tuí suǒ xiè ch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
3.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
(2)失业在家。( )
(3)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4)衰退败落。( )
(5)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
(6)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文中指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
(7)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
【答案】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祸不单行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详解】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结合所给意思写出对应的成语。
4.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差使(chà) 簌簌 栅栏 触目伤怀(chù)
B.奔丧(sàng) 交御 擦拭 情郁于中(yù)
C.蹒跚( pán) 马褂 惦记 祸不单行(xíng)
D.典质( diǎn) 渡江 瞩咐 不能自已(yǐ)
【答案】C
【解析】A.差chāi。B.丧sāng,御→卸。D.瞩→嘱。
5.下文中空格处词语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A.探 穿 爬 抓 提 倾 B.摸 穿 爬 攀 缩
C.探 穿 爬 攀 缩 倾 D.探 越 爬 攀 提 倾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此题作答,可结合对课文的记忆结合语境辨析作答,结合“铁道边”在前方,所以可选“走”这一动作;“探”字符合动作发出者的实际;“父亲”要过铁道那一边,所以“穿”最恰当;月台相比铁道要高,所以用“爬”;人站在下面,向上去,第一个动作是先用手“攀”,同时两脚要“缩”;“倾”则表现了用力的样子。故选C。
6.下列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B.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C.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D.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答案】B
【解析】B项运用了修辞手法。“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其中的“聪明”一词是运用了反语。说是“聪明”其实未必聪明,没有理解到父亲深沉的父爱。
7.下列对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的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认为自己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觉得满足)
D.进去吧,里边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答案】D
【解析】D 项,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故选D。
8.“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感情也有所不同。请把感情写在横线上。
(1)开篇点题“背影”,使一种 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2)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出现“背影”是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 感情。
(3)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是表达 的感情。
(4)在泪光中再次出现“背影”是表达 的感情。
【答案】(1)浓厚 (2)深厚 (3)依恋 (4)思念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共写父亲的四次背影,第一次在第一段中,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奠定文章怀念和思念的感情基调,并引出下文。第二次在第六段中,看见的是父亲为我买橘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的深情厚意。第三次在第段末,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望着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的父亲的“背影”,表达对父亲的依恋的感情。第四次在第七段中,是读了父亲的来信,回忆起父亲“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思念之情。据此填写作答。
9.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 )
(2)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 )
(3)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
(4)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
【答案】 (1)心理描写 (2)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3)外貌描写 (4)动作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人物形象主要借助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手法来表现。从“我心里暗笑”可知,第(1)句运用了心理描写;第(2)句中“往车外看了看”是动作描写,“说”后面的内容是语言描写;从“戴着……穿着……”可知,第(3)句对人物进行了外貌描写;从“攀”“缩”“倾”可知,第(4)句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
10.学习了《背影》一课后,班级拟开展“读《背影》,悟亲情”的语文活动,现在请你参加。
(1)[见字如面]书法小组书写了“父爱如山”四幅书法作品,其中属于楷书的一项是( )
A. B.
C. D.
(2)[话剧表演]表演小组要演出如下一幕,请结合《背影》一文,给该幕拟一个标题,同时在演员、服装安排上提出合理建议。
(3)[亲情礼赞]写作小组搜集了一段礼赞父爱的话,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再补写一句。
父爱是一盏明灯,让你的脚步即使在黑暗的夜里也能够勇往直前;父爱是一首歌曲,让你的身心即使历经磨难也依然乐观积极;父爱 , 。
【答案】(1)D (2)(示例)望父买橘。在演员安排上,找一个长得偏胖的男生;在服装安排上,准备一顶黑布小帽、一件黑布大马褂、一件深青布棉袍。(3)(示例)是一座高山 让你的征途即使步履维艰也能够找到依靠
【解析】(1)A.篆书;B.草书;C.行书;D.楷书;故选D。
(2)本题考查拟标题和方案设计能力。答题时,可以紧扣《背影》课文内容和所给出的图片,如“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在此基础上作答。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答题时,可以紧扣“父爱”的话题,做到句式一致、修辞一致、话题一致。示例: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阴暗也能够找到温暖。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二、探究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背影(节选)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①(批注第一次流泪,是伤心。作者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A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B着上面,两脚再向上C;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D,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②(批注第二次流泪,看到年迈体胖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内心非常感动,所以留下眼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③(批注第三次流泪, 。)
……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④(批注第四次流泪,是怀念。以在晶莹泪光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凄切动人。)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为空白处填出准确动词,并说说动词的作用是什么?
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 D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父亲心里轻松与写父亲艰难地过铁道为儿买橘是否矛盾?为什么?
3.文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文中“我”四次流泪,这四次流泪的含义有所不同,请仿照①②④处写法,在③处也加上恰当批注。
5.生活中,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在空白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让这泪化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1.A穿 B攀 C缩 D倾 体现父子深情,体现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无比关爱。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词语运用。一空应为“穿”,“穿过铁道”即通过铁道,二空应为“攀”,“攀”是抓住东西向上爬,这里写父亲两手抓着上面。三空用“缩”,“缩”意思是收缩,这里写父亲爬月台时脚部的用力动作。四空用“倾”,“倾”的意思是歪,斜,这里写父亲身体的倾斜。“穿”“攀”“缩”“倾”等词语细致地刻画了“父亲”买橘的过程,表现了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辛,突出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2.不矛盾。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很轻松。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不矛盾。父爱如山,“艰难”是指父亲通过铁道为儿子买到了橘子的艰辛,“轻松”是父亲的心理感受。虽然艰难的通过铁道爬过月台才为儿子买到了橘子,但是父亲的心里是高兴的,买到了橘子,父亲显得心里很轻松。通过行动的艰难与父亲心里的轻松的强烈对比,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厚的爱。
3.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突出三个“布”字,反映家时生活艰难、渗淡,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为“我”定做昂贵的紫毛大衣,反衬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慈爱。
【解析】本题考查外貌描写的作用。“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三个“布”字重复出现,突出家境的艰难、渗淡,结合原文“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可知,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为“我”定做昂贵的紫毛大衣,反衬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慈爱。
4.第三次流泪,因为惜别(答理解、感激、同情、忧虑、忏悔等复杂心绪均可)表明作者领悟到了父亲深沉的父爱,增添了淡淡的哀愁别绪,也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做批注。结合“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可知,第三次流泪,是惜别之泪;结合上文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自己买橘子的事件,叮嘱茶房等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事件可知,作者领悟到了父亲深沉的父爱,“我的眼泪又来了”增添了淡淡的哀愁别绪,也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即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5.例:一阵清风 吹干父亲额头上的汗滴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围绕“生活中,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结合生活实际拟写。示例:让这泪化作一盏明灯,为父亲照亮夜行的路。
(二)课外阅读理解。
父亲的背影
望着父亲拖着沉重的步子,颤颤地下楼,我心头一酸,那挺拔的背影,只能在记忆里重现了。
那是一个初秋,新学期刚开始,父亲帮我交上学费,我上了两周课,但是头仍然撕裂般疼痛,无奈之下,只得继续休学。父亲在校办公室帮我办理手续,我心情极差,泪水顺着脸流了下来,好在长发遮住了多半的脸。父亲沉沉地说学费仅退了一半,看我一脸忧愁,他欲言又止,转而说:“身体恢复好,仍可继续上。”那时刚分责任田,生活很拮据。
父亲用自行车载我回家,他伟岸的背影,像一棵大树,罩住我,让我感到风雨再大也很安然。
去年,父亲半夜醒来,欲翻身,却感觉右半身麻木,母亲焦灼地打来电话,我立即将父亲送往医院,找熟识的医生,做了系列检查,发现心脏出了毛病。住院以后,医生嘱咐我每天务必陪着父亲去检查,还要细心观察父亲的病情变化,以免出现意外。
我每天编完稿,就匆匆往医院赶。父亲说:“我自己能去,你好好工作。”我说没事,他眼里仍是担忧。但倔强的父亲,坚持自己慢慢下楼,我跟在后面,望着他臃肿有点笨拙的背影,走路后脚跟抬起的艰难,一步一步扶着楼梯挪移着下楼,颤巍巍地落地,似乎脚下踩着海绵,我的心酸酸的。这一刻,我才意识到父亲老了。
终于,父亲自己从三楼走到一楼,大口喘着粗气,一脸胜利的微笑。
令人欣慰的是,几周后父亲的病情好转,然后慢慢恢复,我揪紧的心总算松缓了下来。
昨晚父亲打来电话,他要来我家。我中午下班回家,见父亲坐在楼前的台阶上,顶着一头灰白的头发,朝我回来的方向张望,电动三轮车里,载着母亲菜园里的东西,苹果、梨子、眉豆、苦瓜、豆角……父亲源源不断地送来,是父母绵延不尽的爱。
父亲上楼后,喜欢半躺在床上,戴上老花镜找报纸看,他一张一张翻得极慢,一字一字地寻,像寻宝似的,我问父亲是否在找健康知识,他头也不抬,低声笑着嘟囔:“我怎么没找到你写的文章?”
我心头一热,忙捧上一沓装有样刊的信件,找出几份自台湾寄来的报纸,父亲眼神异外欣喜:“这都是你写的?”我点头。父亲高兴地眯着眼睛读着,说:“我还记得你小时候我给你扎羊角辫的情景。”
我想起陈凛在父亲陈逸飞百日祭祀后,对记者唏嘘感叹:“当你终于获得成功时,你所要证明给他看的那个人却离开人世,永远也看不到你的辉煌……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此!”
虽是小小的成功,但却给予父亲莫大的欣慰,于我很满足了。父亲开着电动单车缓缓离开小区,有点佝偻的背影,藏着无言的父爱。
1.通读全文,说说文中主要写了与父亲有关的哪些事情。
2.“我跟在后面,望着他臃肿有点笨拙的背影,走路后脚跟抬起的艰难,一步一步扶着楼梯挪移着下楼,颤巍巍地落地,似乎脚下踩着海绵,我的心酸酸的”句中的“一步一步”能否改成“一步步”?为什么?
3.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4.文章结尾处引用陈凛的感叹,有什么作用?
5.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都写了背影,两文的写法有何异同?
【答案】1.①父亲给“我”办理休学手续;②父亲生病,“我”精心照顾;③父亲给“我”送来蔬菜;④父亲阅读“我”的作品。 2.不能。“一步一步”强调每一步,更能表现出父亲生病后走路的艰难,也突出了父亲倔强的性格,而“一步步”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阅读“我”的作品时的高兴和满足,为“我”的成功而感到自豪。 4.意在告诫人们要珍惜当下,要懂得关爱亲人,不要给人生留下遗憾。 5.相同点:两文都以“背影”为叙事线索,并贯穿文章始终,这“背影”中凝聚着亲情。不同点:本文既刻画父亲“挺拔的背影”,又描写其“佝偻的背影”,前后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呵护以及父亲的衰老;而朱自清的《背影》则重点描写父亲翻越月台时的背影。
【解析】1.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概括这几件事情在组织语言时,最好以“父亲”为陈述的主体。
2.考查词语的表现力。“一步一步”强调每一步,目的是表现人物的性格。而“一步步”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在答作用时,一定不能忽略对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3.考查描写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眼神异外欣喜”“父亲高兴地眯着眼睛”这是典型的神态描写;“我还记得你小时候我给你扎羊角辫的情景”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答作用时,要答出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
4.考查对语句深刻含意的把握。首先要弄明白感叹的内容是什么,诗句上就是“感叹”后面的那句话。“当你终于获得成功时,你所要证明给他看的那个人却离开人世,永远也看不到你的辉煌……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此!”把这句话分析一下,谈出珍惜关爱亲人的内涵即可。
5.比较阅读。两文都写的是亲情,这是相同点。不同之处在于朱自清重点描写情节中的“背影”;而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对比的描写手段写两种不同的“背影”。注意从描写的角度上区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