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蝉》预习导学案
1.了解蝉的特征和生命简史,把握蝉的习性,梳理说明思路。(重点)
2.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品味文章既准确又生动的语言。(重点)
3.感受作者人文情怀,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难点)
一、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介绍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自幼爱好自然,经常观察昆虫和贝类的生活情况。晚年详细观察栖息于未垦地中的各种昆虫和蜘蛛,于1879—1907年间将研究所得,陆续写出《昆虫记》十卷。著有《昆虫的故事》(又名《昆虫记》),这部昆虫学著作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二、四部分。王大文译。有删改。《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蝉》是一篇事物说明文(科学小品),实质上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中国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3.题目解说
蝉也叫“知了”,居昆虫纲,同翅目,蝉科。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根的汁液。成虫刺吸植物的汁。本文以《蝉》为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简单明了。
二、文体知识
科学小品文
定义:科学小品文,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章。
内容: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的是采用了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文学是手段,传播科学知识才是其目的。它短小精悍,资料可靠,数据确凿,玲珑活泼,通俗生动,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富于情趣,引人入胜。
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引资料。
说明方法 定义 作用
下定义 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一个说法,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分类别 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说明。 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举例子 举出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能够反映一般的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 通过具体事例,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列数字 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 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作比较 选择有内部或外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 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单,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打比方 运用比喻,增强被说明事物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更能吸引读者。
三、写作特点
语言生动、准确。
这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科学小品文。文章没有引用资料,完全是靠文艺笔调对蝉的生命历程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来增强它的生动性。
结构严谨,首尾照应。
全文以作者对蝉的一生的观察进程为线索,以蝉的幼虫夏至出穴开头,又以幼虫入穴结尾,首尾衔接,将蝉的生命历程连接得十分完整,文章也因此而显得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四、课文内容解读
《蝉》一文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对蝉的生活习性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把蝉写得活灵活现,表达了作者对蝉的喜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也体现了作者细致观察、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1):开头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2~11):蝉的地穴。
第一层(2~8):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第二层(9~11):写蝉出洞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
第三部分(12~24):蝉的卵。
第一层(12~14):写蝉怎样产卵的:蝉选择产卵的地方、产卵的过程、产卵的数目。
第二层(15~17):写蚋怎样破坏蝉刚产出的卵。
第三层(18~20):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
第四层(21~23):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24):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四部分(25~26):蝉用四年地底下的生活,换来一个月阳光中的歌唱,我们不应当讨厌它喧嚣的歌声。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法布尔(1823-1915), 、生物学家、 、文学家。身为现在昆虫学与动物行为学的先驱,法布尔以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的研究而闻名,雨果称他为“ ”。作品有《 》《 》《橄榄树上的伞菌》等。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恶劣(liè) 扒掘(pā) 隧道(suì) 暴晒(shài)
B.跳蚤(zao) 车辙(zhé) 罅隙(xià) 涂墁(màn)
C.纤维(xiān) 蚊蚋(nà) 金蜣(qiāng) 轧扁(zhā)
D.喧嚣(xuān) 鱼鳍(qí) 折皱(zhé) 黏土(zhān)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蝉》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刻板,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生动传神、颇有情趣。
B.《蝉》主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蝉人格化,读来生动形象,使人倍感亲切。
C.“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一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
D.《昆虫记》中,法布尔采取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能和习性,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昆虫世界体验。
4.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一项是( )
A.这小网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
B.找到就爬上去,用前足的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C.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D.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5.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幼虫身上长着有力的“工具”,能够钻透晒干的泥土与沙石。
B.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黏土上。
C.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张合自如。
D.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声音杂乱,不清静)
B.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缝隙)
C.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指幼蝉带着黏液涂抹、平整地穴)
D.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一动不动)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刻板,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生动传神、颇有情趣。
B.本文主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蝉人格化,读来生动形象,使人倍感亲切。
C.从全文来看,作者是按照“幼虫——成虫——卵——成虫”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突出了蝉“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
D.本文的结尾段运用了抒情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总结蝉的一生,抒发了对蝉的由衷赞叹和同情。
8.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
(2)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 )
(3)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
(4)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
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 , , 。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①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②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 ③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①②③
10.班级准备进行一次以“有趣的昆虫”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认识“虫”字字体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繁体) 楷书
从演变过程看,“虫”最早应该属于 文字。
(2)了解昆虫的休息特点——“蛰”。
“蛰”即“蛰伏”,指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你能说出与之相关的一个节气及其含义吗?
(3)活动结束后,老师要求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陈亮同学写的一个片段,请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形成排比句。
走进昆虫的世界,我领略了这个微妙世界无穷的奥秘:蝴蝶的美丽,将我带入了蝶舞翩跹的神秘王国; , ; , 。昆虫的世界,真是一个美妙的世界。
二、探究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①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②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③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梧桐树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④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⑤其实,照我想,便是蝉自己也听不见所唱的歌曲。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⑥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⑦有一回,我借来两支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将它放在门外的梧桐树下我们很小心地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
⑧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碰!”枪放出去,声如霹雷。
⑨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⑩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蝉》,有删改)
1.蝉的歌唱源于它怎样的身体构造?
2.第③段画线句子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略作分析。
3.第⑦至⑩自然段,写了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治学态度?
4.“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的《蝉》和法布尔的《蝉》都写了蝉鸣,其用意有何不同?
(二)课外阅读理解。
萤火虫
法布尔
①如果萤火虫只会像亲吻似的轻拍蜗牛,对它施以麻醉术,而没有其他本领的话,那它也就不会这么出名,这么家喻户晓了。它真正名扬四海的原因,是它能在尾部亮起一盏灯。
②我的手和眼仍然很听使唤,做起解剖来还算得心应手,因此,我便想解剖一下萤火虫的发光器官,以便彻底搞清楚其构造。我终于成功地把一根发光宽带的大部分给剥离开来。我在显微镜下仔细地观察了这条宽带,发现其上有一种白色涂料,由极其细腻的黏性物质构成。这白色涂料显然就是萤火虫的光化物质。紧靠着这白色涂料,有一根奇异的气管,主干很短却很粗,下面长了不少的细枝,延伸至发光层上,甚或深入体内。
③发光器官受到呼吸气管的支配,发光是氧化所导致的。白色涂层提供可氧化的物质,而长有许多细枝的粗气管则把空气分送到这物质上。现在,我很想搞清楚这个涂层的发光物质究竟为何物。起初,人们以为那是磷,还把它加以燃烧,以化验其元素,但这种办法并没获得理想的效果。显然,磷并非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尽管人们有时把磷光称之为萤光。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不在这里,而是另有原因。
④萤火虫能够随意地散布它的光亮吗?它能否随意地增强、减弱、熄灭其亮光?它怎么做的呢?它有没有一个不透明的屏幕朝着光源,能够把光源或遮住或暴露出来呢?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已知道得很清楚,萤火虫并没有这样的器官,这样的器官对它来说是没有用的,它拥有更好的办法来控制它的明灯。若想增强光的亮度,遍布光化层的光管就会加大空气的流量;如果它把通气量减少甚至停止供气,光度就变弱,甚至熄灭。总之,这个机理与油灯的机理一样,其亮度是通过控制空气进入灯芯的量来调节的。
⑤从各种实验的结果来看,极其明显的是,萤火虫是自己在控制着身上的发光器,它可以随意地使之或亮或灭。不过,在某种情况之下,有无萤火虫的调节都无关紧要。我从其光化层上弄下来一块表皮,把它放进玻璃管里,用湿棉花把管口堵住,免得表皮过快地蒸发干了。只见这块表皮仍在发光,只不过其亮度不如在萤火虫身上那么强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有无生命并不要紧。氧化物质,亦即发光层,是与其周围空气直接接触的,无须通过气管输入氧气,它就像是真正的化学磷一样,与空气接触就会发光。还应该指出的是,这层表皮在含有空气的水中所发出的亮光,与在空气中所发出的亮光的强弱一样。不过,如果把水煮开,沸腾,没了空气,那么,表皮的光就熄灭了。这就更加证明,萤火虫的发光是缓慢氧化的结果。
⑥萤火虫发出来的光呈白色,很柔和,但这光虽然很亮,却不具有较强的照射能力。在黑暗处,我用一只萤火虫在一行印刷文字上移动,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个字母,甚至可以看出一个不太长的词儿来,但是,在这小小的范围之外的一切东西,就看不见了。
1.本文围绕萤火虫的发光,依次介绍了 、发光控制原理和 等知识。
2.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但这种办法并没获得理想的效果。
3.小文和小梦对“囊萤”能否读书起了争议,这时你也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小文:你知道吗,萤火虫的光还能读书呢!古代就有人捉了许多萤火虫放在白绢做的口袋里,夜里读书用。
小梦:你说的是车胤“囊萤”读书的故事吧,我觉得这只是传说而已,“囊萤”的光是没法读书的。
4.小文在网上找到一段介绍萤火虫的文字,阅读后觉得还是法布尔写得更有意思,请以上文内容为例说说《昆虫记》有意思体现在哪些方面。
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腹部末端的腹面,主要由大量发光细胞组成。发光细胞中的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利用萤火虫体内的能量物质(ATP)与氧气发生反应,使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从而激发出光子,形成肉眼可见的亮光。
第21课 《蝉》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法布尔(1823-1915), 、生物学家、 、文学家。身为现在昆虫学与动物行为学的先驱,法布尔以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的研究而闻名,雨果称他为“ ”。作品有《 》《 》《橄榄树上的伞菌》等。
【答案】法国 昆虫学家 昆虫界的荷马 《昆虫记》 《阿维尼翁的动物》
【详解】本题此题考查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这里学生应根据《昆虫记》,了解法布尔和《昆虫记》。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恶劣(liè) 扒掘(pā) 隧道(suì) 暴晒(shài)
B.跳蚤(zao) 车辙(zhé) 罅隙(xià) 涂墁(màn)
C.纤维(xiān) 蚊蚋(nà) 金蜣(qiāng) 轧扁(zhā)
D.喧嚣(xuān) 鱼鳍(qí) 折皱(zhé) 黏土(zhān)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A 项,扒 bā。C项,轧 yà;蚋 ruì。D项,黏 nián。故选B。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蝉》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刻板,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生动传神、颇有情趣。
B.《蝉》主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蝉人格化,读来生动形象,使人倍感亲切。
C.“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一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
D.《昆虫记》中,法布尔采取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能和习性,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昆虫世界体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和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C项由“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可以确定使用的说明方法是打比方,不是作比较。故选C。
4.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一项是( )
A.这小网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
B.找到就爬上去,用前足的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C.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D.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词语赏析。A.“约”表估计,说明小网孔估计一英寸口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紧紧”起修饰作用,只能说明动物爪子把握住的牢固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C.“大概”表估计,说明这个过程可能要半小时,但不绝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D.“大都”从数量上加以限制,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蝉的隧道大多数深十五六英寸,也有少数不是这种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故选B。
5.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幼虫身上长着有力的“工具”,能够钻透晒干的泥土与沙石。
B.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黏土上。
C.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张合自如。
D.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
【答案】D
【解析】D.“寻求适当的地点”后面的“冒号”改成“破折号”;“或者一根灌木枝”后面的“逗号”改成“破折号”;破折号连接蝉寻求的地点有解释说明的作用;故选D。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声音杂乱,不清静)
B.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缝隙)
C.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指幼蝉带着黏液涂抹、平整地穴)
D.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一动不动)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词义的解释。D项,“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刻板,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生动传神、颇有情趣。
B.本文主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蝉人格化,读来生动形象,使人倍感亲切。
C.从全文来看,作者是按照“幼虫——成虫——卵——成虫”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突出了蝉“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
D.本文的结尾段运用了抒情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总结蝉的一生,抒发了对蝉的由衷赞叹和同情。
【答案】C
【解析】C.课文是按照“幼虫——成虫——卵——幼虫”的顺序来写的,选项错误;故选C。
8.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
(2)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 )
(3)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
(4)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
【答案】 举例子 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判断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分类别等。仔细阅读四个句子,句(1)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句(2)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句(3)通过数据进行说明,运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句(4)将“蝉”和“蚋”进行比较,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 , , 。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①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②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 ③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按照时间顺序排序即可。蝉的幼虫首先脱掉“壳”,穿起漂亮的衣服,然后翅膀变黑变硬,最后才能沐浴在阳光下,据此排序为:③②①。故选B。
10.班级准备进行一次以“有趣的昆虫”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认识“虫”字字体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繁体) 楷书
从演变过程看,“虫”最早应该属于 文字。
(2)了解昆虫的休息特点——“蛰”。
“蛰”即“蛰伏”,指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你能说出与之相关的一个节气及其含义吗?
(3)活动结束后,老师要求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陈亮同学写的一个片段,请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形成排比句。
走进昆虫的世界,我领略了这个微妙世界无穷的奥秘:蝴蝶的美丽,将我带入了蝶舞翩跹的神秘王国; , ; , 。昆虫的世界,真是一个美妙的世界。
【答案】(1)象形 (2)惊蛰,惊蛰过后,天气变暖,或有春雷,将蛰伏的动物们惊醒,它们要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3)蟋蟀的弹琴,把我引到了乐曲悠扬的音乐殿堂;蜜蜂的忙碌,让我了解了分工精细的和谐家族;蜘蛛的专注,让我惊叹于构建精美的“网络世界”;蜻蜓的轻捷,让我沉醉于凉风习习的夏日河畔。
【解析】(1)本题考查字形。结合图片可知,甲骨文和金文的“虫”状似一条蛇,本义为较小的毒蛇。可见,“虫”最早应该属于象形文字。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与“蛰”相关的一个节气是惊蛰。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3)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仿句,要求有四,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四是写作手法或修辞方法相同。要先分析例句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本题要围绕“有趣的昆虫”的主题,内容上,要写出对昆虫的了解;形式上,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蝴蝶的舞姿,把我带入了美妙翩跹的舞蹈世界。
二、探究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①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②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③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梧桐树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④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⑤其实,照我想,便是蝉自己也听不见所唱的歌曲。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⑥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⑦有一回,我借来两支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将它放在门外的梧桐树下我们很小心地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
⑧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碰!”枪放出去,声如霹雷。
⑨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⑩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蝉》,有删改)
1.蝉的歌唱源于它怎样的身体构造?
2.第③段画线句子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略作分析。
3.第⑦至⑩自然段,写了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治学态度?
4.“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的《蝉》和法布尔的《蝉》都写了蝉鸣,其用意有何不同?
【答案】1.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 2.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用人格化的手法(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比肩而坐、狂饮树汁、慢步行走等动作(细节),生动地描写了蝉的生活习性。 3.作者用土铳的枪声对蝉的听觉进行测试,结果证明蝉是没有听觉的。作者勇于实践和探究,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4.虞世南的《蝉》,以蝉喻人,旨在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法布尔的《蝉》旨在探究科学奥秘:观察探究蝉的身体构造和歌唱的特点,通过试验证明蝉是感受不到声音的。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梳理和分析概括能力。阅读文章,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说明层次,结合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语句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文章第1段中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这一语句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色。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文章第3段画线的语句“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梧桐树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将“蝉”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比肩而坐”“狂饮树汁”“慢步行走”等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蝉的生活习性。突出地表现了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理解与分析。文章第7~10段叙写了作者用土铳的“声如霹雷”枪声对蝉的听觉进行测试,结果蝉“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从而说明蝉是没有听觉的。从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勇于实验和探究的人,在治学上有着严谨的态度。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对比分析能力。虞世南的《蝉》这是一首咏物诗,具有浓郁的象征性。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表面上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却抒发了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法布尔的《蝉》通过叙写观察探究蝉的身体构造和“歌唱”的特点,又用土铳的枪声对蝉的听觉进行测试,证明蝉是没有听觉的。从而探究出科学的奥秘。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二)课外阅读理解。
萤火虫
法布尔
①如果萤火虫只会像亲吻似的轻拍蜗牛,对它施以麻醉术,而没有其他本领的话,那它也就不会这么出名,这么家喻户晓了。它真正名扬四海的原因,是它能在尾部亮起一盏灯。
②我的手和眼仍然很听使唤,做起解剖来还算得心应手,因此,我便想解剖一下萤火虫的发光器官,以便彻底搞清楚其构造。我终于成功地把一根发光宽带的大部分给剥离开来。我在显微镜下仔细地观察了这条宽带,发现其上有一种白色涂料,由极其细腻的黏性物质构成。这白色涂料显然就是萤火虫的光化物质。紧靠着这白色涂料,有一根奇异的气管,主干很短却很粗,下面长了不少的细枝,延伸至发光层上,甚或深入体内。
③发光器官受到呼吸气管的支配,发光是氧化所导致的。白色涂层提供可氧化的物质,而长有许多细枝的粗气管则把空气分送到这物质上。现在,我很想搞清楚这个涂层的发光物质究竟为何物。起初,人们以为那是磷,还把它加以燃烧,以化验其元素,但这种办法并没获得理想的效果。显然,磷并非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尽管人们有时把磷光称之为萤光。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不在这里,而是另有原因。
④萤火虫能够随意地散布它的光亮吗?它能否随意地增强、减弱、熄灭其亮光?它怎么做的呢?它有没有一个不透明的屏幕朝着光源,能够把光源或遮住或暴露出来呢?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已知道得很清楚,萤火虫并没有这样的器官,这样的器官对它来说是没有用的,它拥有更好的办法来控制它的明灯。若想增强光的亮度,遍布光化层的光管就会加大空气的流量;如果它把通气量减少甚至停止供气,光度就变弱,甚至熄灭。总之,这个机理与油灯的机理一样,其亮度是通过控制空气进入灯芯的量来调节的。
⑤从各种实验的结果来看,极其明显的是,萤火虫是自己在控制着身上的发光器,它可以随意地使之或亮或灭。不过,在某种情况之下,有无萤火虫的调节都无关紧要。我从其光化层上弄下来一块表皮,把它放进玻璃管里,用湿棉花把管口堵住,免得表皮过快地蒸发干了。只见这块表皮仍在发光,只不过其亮度不如在萤火虫身上那么强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有无生命并不要紧。氧化物质,亦即发光层,是与其周围空气直接接触的,无须通过气管输入氧气,它就像是真正的化学磷一样,与空气接触就会发光。还应该指出的是,这层表皮在含有空气的水中所发出的亮光,与在空气中所发出的亮光的强弱一样。不过,如果把水煮开,沸腾,没了空气,那么,表皮的光就熄灭了。这就更加证明,萤火虫的发光是缓慢氧化的结果。
⑥萤火虫发出来的光呈白色,很柔和,但这光虽然很亮,却不具有较强的照射能力。在黑暗处,我用一只萤火虫在一行印刷文字上移动,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个字母,甚至可以看出一个不太长的词儿来,但是,在这小小的范围之外的一切东西,就看不见了。
1.本文围绕萤火虫的发光,依次介绍了 、发光控制原理和 等知识。
2.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但这种办法并没获得理想的效果。
3.小文和小梦对“囊萤”能否读书起了争议,这时你也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小文:你知道吗,萤火虫的光还能读书呢!古代就有人捉了许多萤火虫放在白绢做的口袋里,夜里读书用。
小梦:你说的是车胤“囊萤”读书的故事吧,我觉得这只是传说而已,“囊萤”的光是没法读书的。
4.小文在网上找到一段介绍萤火虫的文字,阅读后觉得还是法布尔写得更有意思,请以上文内容为例说说《昆虫记》有意思体现在哪些方面。
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腹部末端的腹面,主要由大量发光细胞组成。发光细胞中的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利用萤火虫体内的能量物质(ATP)与氧气发生反应,使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从而激发出光子,形成肉眼可见的亮光。
【答案】1.发光器官 光的颜色和亮度
2.不能删去。“理想的”修饰“效果”,指的是人们用燃烧涂层的发光物质来化验其元素的方法有一些效果,但不理想。如果删去,句子意思就成了“没有收到任何效果”,表达就不准确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3.【示例一】我认为“囊萤”能够读书。萤火虫的光能够用来看清不多的文字,车胤利用较多的萤火虫,在书本上方移动,就可以读书。【示例二】我认为“囊萤”不能读书。萤火虫的光不具备较强的照射能力,只能看清很小的范围,其他东西就什么也看不见,不便于读书。
4.①本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萤火虫人格化,使表达生动形象;链接材料只是平实的介绍。②本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用油灯的机理说明萤火虫光度强弱变化的原理;链接材料科学严谨地介绍其发光原理。③本文语言朴实自然,通俗易懂;链接材料使用了较多的专业词汇。由此可见,“还是法布尔写得更有意思”是有道理的。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的提炼与概括。
由第②段“我在显微镜下仔细地观察了这条宽带,发现其上有一种白色涂料,由极其细腻的黏性物质构成。这白色涂料显然就是萤火虫的光化物质。紧靠着这白色涂料,有一根奇异的气管,主干很短却很粗,下面长了不少的细枝,延伸至发光层上,甚或深入体内”,第③段“发光器官受到呼吸气管的支配,发光是氧化所导致的。白色涂层提供可氧化的物质,而长有许多细枝的粗气管则把空气分送到这物质上”等内容可知,该部分介绍发光器官;由第④段“若想增强光的亮度,遍布光化层的光管就会加大空气的流量;如果它把通气量减少甚至停止供气,光度就变弱,甚至熄灭”,第⑤段“萤火虫是自己在控制着身上的发光器,它可以随意地使之或亮或灭”等内容可知,该部分介绍发光控制原理;由第⑥段“萤火虫发出来的光呈白色,很柔和,但这光虽然很亮,却不具有较强的照射能力”可知,该部分介绍光的颜色和亮度。
2.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解答此类题一般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理解删去此词后句子的意思,最后明确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首先表明观点不能删除。“理想的”意为人们对其未来的美好期待和希望,是对“效果”的修饰,文中指人们用燃烧涂层的发光物质来化验其元素的方法有一些效果,但不理想。删去后,就变成这种方法什么效果也没有和事实不符合。“理想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3.本题考查观点看法。先表明观点,再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示例一:我认为“囊萤”能够读书。由文章第⑥段“萤火虫发出来的光呈白色,很柔和”“我用一只萤火虫在一行印刷文字上移动,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个字母,甚至可以看出一个不太长的词儿来”可知,萤火虫的光能够用来看清不多的文字,如果车胤利用较多的萤火虫,在书本上方移动,就可以读书。
示例二:我认为“囊萤”不能读书。由文章第⑥段“但这光虽然很亮,却不具有较强的照射能力”“但是,在这小小的范围之外的一切东西,就看不见了”可知,萤火虫的光虽然可以照明,但是不具备较强的照射能力,看清的范围也很小,不便于读书。
4.本题考查文章语言特色赏析。
本文:由“如果萤火虫只会像亲吻似的轻拍蜗牛,对它施以麻醉术,而没有其他本领的话,那它也就不会这么出名,这么家喻户晓了”“萤火虫是自己在控制着身上的发光器,它可以随意地使之或亮或灭”可知,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我的手和眼仍然很听使唤”“我很想搞清楚这个涂层的发光物质究竟为何物”等处可知,本文用语通俗易懂,朴素自然;由第④段“若想增强光的亮度,遍布光化层的光管就会加大空气的流量;如果它把通气量减少甚至停止供气,光度就变弱,甚至熄灭。总之,这个机理与油灯的机理一样,其亮度是通过控制空气进入灯芯的量来调节的”可知,本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用油灯的机理说明萤火虫光度强弱变化的原理;
链接材料:由材料可知,“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腹部末端的腹面,主要由大量发光细胞组成”介绍萤火虫“发光器”的位置构成,对萤火虫的介绍用语朴实;“发光细胞”“荧光素”“荧光素酶”“利用萤火虫体内的能量物质(ATP)与氧气发生反应”“使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从而激发出光子”等多用专业词汇和术语介绍发光原理,科学严谨,但趣味性不强;
综上所述,“还是法布尔写得更有意思”是有道理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