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4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4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1 16:43:1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1张PPT)
24 愚公移山
《列子》
一、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甚矣,汝之不惠( )
无陇断焉( )
反:通“返”,往返
惠:通“慧”,聪明
陇:通“垄”,土丘
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

其妻献疑曰( )
其如土石何( )
副词,将近
连词,况且
代词,他的
副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且焉置土石( )
有子存焉( )
始一反焉( )
疑问代词,哪里
语气词,呢
语气词,不译

汝心之固( )
操蛇之神( )

以君之力(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告之于帝( )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代愚公挖山这件事
介词、凭借
连词,来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
二、特殊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帝感其诚 ( )
杂然相许( )
甚矣,汝之不惠 ( )
省略句
者,…… 表判断
承前省略主语“家人”
谓语前置,即“汝之不惠,甚矣”
“帝为其诚所感”
吾与汝毕力平险( )
箕畚于渤海之尾( )
三、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四、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太阳
阴天
山之南,水之北
山之北,水之南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曾经
草木
毛发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说明山又高又大,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第四段:神话的结尾。照应了故事的开端,说明了移山的结果。
2.根据文章概括:移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移山的人员不足:“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①“遗男”“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的伟大壮举得到众人的支持;②把孩子高兴的神态生动地描写出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③和下文智叟的态度形成对比,增强讽刺的艺术效果。
4.大家对愚公移山持怎样的态度?
大部分家人: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举动。
智叟: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5.智叟和愚公的对话,观点及依据各是什么?它们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最大不同: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6.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那么他们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相同吗?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语气较轻,语含关心,她不反对移山,只是对移山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提出疑虑。
智叟是嘲讽,“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语含轻蔑,有挖苦意;“其如土石何”则是赤裸裸的嘲讽讥笑。
7.本文以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两座山的神话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神话结尾使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正是愚公移山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大力神背走二山,赞扬了愚公的伟大抱负、坚毅精神,这肯定了愚公的精神,使之更加丰富高大。
8.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示例: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9.对于愚公移山的壮举,大家会有不同的见解。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你的观点是搬家还是移山?并简要阐述理由。
观点一:愚公应当移山。愚公移山,是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生活中的困难毫不退避、迎难而上的表现。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不在于愚公能否移走大山,而在于他那认准目标、矢志不移的精神。愚公移山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观点二:愚公应该搬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无限夸大人的能力,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移山破坏了生态,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搬家可使自己和子孙免于受苦,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也可以保护生态。此外,搬家还体现了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进取的创新精神。
10.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示例: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移山之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
困难
(自然)
山高
路遥
工具简单
移山过程
移山结局:无陇断焉
冲突
(人为)
决心之大
其妻献疑
智叟笑而止之
坚忍不拔
愚公精神
1.对比衬托,表现人物
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愚公对人力的无穷力量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两相对比,一个伟大,一个平庸。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可动摇。
2.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故事中的对话不仅有展开情节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对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人物不同的语言都充分反映了各自的形象特点。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