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 《观测风》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教学课时 2课时 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风的概念,包括风向和风速的定义,并能熟练运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学会制作简单的风旗和风向标,并能正确使用它们来测量风向和风速。 能够根据风旗和风向标的测量结果,对照蒲福风力等级表,准确判断风速的等级。 了解风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风的作用和可能带来的灾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风的观测方法,包括利用风旗和风向标测量风向和风速。 帮助学生理解风向和风速的概念,并能准确判断和记录。 组织学生进行室外实地观测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准确测量风向和风速,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培养学生在观测风的过程中保持耐心、细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包含丰富的风的图片、视频、动画,以及风向图、蒲福风力等级表等。 准备充足的制作风旗和风向标的材料,如轻薄的布、硬纸板、订书器、大头针、硬吸管等。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份实验记录表格和学习单。 选择合适的室外观测场地,确保学生的安全和观测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部分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段狂风呼啸的视频,视频中展示树木被吹弯、旗帜飘扬、尘土飞扬的场景。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视频中的景象,可能会提到风很大、东西被吹得乱飞等。 教师进一步引导:“那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风的现象呢?” 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风的情景,如放风筝时感受到的风、吹风扇时的风等。 教师总结:“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无处不在,但我们却看不见也摸不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风的世界,学习如何观测风。”(板书课题:观测风) (二)知识讲解,概念铺垫 教师结合课件,向学生讲解风的基本概念。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风是空气流动产生的现象。空气从高压区域向低压区域流动,就形成了风。” 提问:“那你们知道风是怎么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 介绍风向和风速的概念。 展示风向图,向学生讲解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并用手指向不同的方向,让学生说出对应的风向。 解释风速是指风的大小,通常用风力等级来表示。展示蒲福风力等级表,简单介绍不同等级风力的特点和表现。 强调风向和风速的重要性:“了解风向和风速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科学研究都非常重要。比如,在航海、航空、气象预报等领域,准确的风向和风速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讨论记录表。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观测风,你们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呢?” 学生小组内展开热烈的讨论,记录下小组成员的想法和假设。 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实验设计,明确步骤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和假设。 教师将各小组的假设汇总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和评价。 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可行的观测方法,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 实验一:利用地面物体观测风向和风速 选择一个空旷的室外场地,观察周围的树木、旗帜、炊烟等物体的飘动方向和幅度。 根据物体的飘动方向判断风向,根据飘动的幅度对照蒲福风力等级表估计风速。 实验二:制作并使用风旗观测风向和风速 准备材料:轻薄的布、硬纸板、订书器、绳子等。 按照以下步骤制作风旗: 将硬纸板剪成一个长方形。 将轻薄的布剪成与硬纸板相同大小的长方形。 用订书器将布固定在硬纸板上。 在硬纸板的顶部打一个小孔,系上绳子。 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将风旗固定在一个稳定的支架上,观察风旗飘动的方向和角度,判断风向和风速。 实验三:制作并使用风向标观测风向 准备材料:硬吸管、硬纸板、大头针、指南针等。 按照以下步骤制作风向标: 将硬纸板剪成一个箭头形状和一个尾翼形状。 将箭头和尾翼用大头针固定在硬吸管的两端,使箭头能够自由转动。 在硬吸管的中间位置插入一根大头针,作为指针。 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将风向标放置在空旷的地方,观察箭头指向的方向,判断风向。 教师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选择安全的观测场地、注意保护实验器材、记录数据要准确等。 (五)分组实验,收集数据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按照实验步骤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地面物体、风旗和风向标的变化,记录下风向和风速的数据。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环境的变化,如风向和风速是否稳定、周围是否有障碍物影响观测等。 (六)汇报交流,初步结论 各小组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实验情况,包括实验过程、观测到的风向和风速数据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师将各小组的实验数据汇总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和讨论。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和严谨性。 布置作业:“同学们,回家后继续观察风的变化,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测量风向和风速。同时,思考一下风对我们的生活还有哪些影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观测风,谁能说一说风向和风速的概念?我们都用了哪些方法来观测风?” 学生回答问题,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展示一些上节课学生实验的照片或数据,再次强化学生对风向和风速的认识。 (二)深入分析,解决疑问 教师提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例如:“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观测到的风向和风速会有所不同?”“如何提高风的观测精度?”“风的变化与天气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这些问题,教师参与到各小组中,倾听学生的想法,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各小组发表讨论结果,全班共同交流和探讨,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 (三)拓展实验,加深理解 教师提出一个拓展实验:“探究不同地形对风的影响”。 选择两个地形不同的观测点,如山顶和平地、山谷和山坡等。 在相同的时间内,分别在两个观测点使用相同的方法观测风向和风速。 比较两个观测点的数据,分析地形对风的影响。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束后,学生分析数据,尝试解释实验结果。 (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风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提问:“风在农业、交通、能源等方面有哪些应用?”“台风、龙卷风等强风天气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展示一些与风的应用和危害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风力发电、帆船航行、风灾现场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课堂总结,知识升华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对风的观测方法的深入理解、拓展实验的收获以及风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强调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积极参与、善于思考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六)课后拓展,探究延伸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先进的风观测技术和设备,并写一篇简短的介绍文章。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的小实验或探究活动,如制作更精确的风测量仪器、研究不同季节风的特点等,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持续热情和兴趣。
教学反思: 通过《观测风》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风的观测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在讨论环节,个别学生参与度不够高,思维不够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