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学生通过品读赏析,体会诗歌意境,积累诗歌名句。
学生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学生知人论世,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积累诗歌名句。
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深入体会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无数读者。今天,我们将学习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中的《野望》和《黄鹤楼》,一同领略唐诗的韵味。
(二)学习《野望》
背景介绍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走进作者
王绩(约589 - 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风显然有别。
读清节奏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教师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答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的山野景色图。诗人站在东皋纵目远望,看到树林染上秋色,山岭披覆落日余晖,牧人驱赶牛群返家,猎人带着猎物归来,而自己却孤独无依,只能长歌怀采薇。
合作探究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预设答案:“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诗人在现实中知音难寻、得不到赏识的孤独无依的彷徨哀伤心情,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预设答案:诗人在现实中辗转漂泊,彷徨孤寂,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表达了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惆怅孤寂的情绪。
(3)颔联和颈联往往是一首律诗中最出彩的部分。《野望》中的颔联和颈联就描绘了富有田园牧歌气息的山野秋景。请从下面三个角度中任选其一,欣赏《野望》的颔联和颈联。
①动与静
②人与物
③情与景
预设答案:
①我选①(填序号)。树林、山野是静谧的背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是动态,使静谧的画面活动起来。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表现出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
②我选②(填序号)。山林静谧,在一片秋色、遍野落日余晖中,驱赶牛群的牧人、骑马打猎的猎人回归家园,人与物既形成对比,又融为一体。
③我选③(填序号)。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夕阳余晖下萧瑟、衰败的景色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驱赶牛群返家的牧人、收获猎物归来的猎人更加深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绪。
(三)学习《黄鹤楼》
背景介绍
唐代诗人崔颢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以及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叹。
读清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教师提问: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答案:这首诗描绘了黄鹤楼的景象以及诗人登楼所见的景色,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和悠悠白云。晴日里,汉阳城一带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日暮时分,诗人不知何处是家乡,江面的烟波更增添了他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合作探究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答案: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预设答案:愁。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预设答案:晴空万里,白云悠悠,汉水奔腾,波光粼粼;艳阳之下,树木郁郁葱葱,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如茵,洲边江水急流,惹人情思……
(4)尾联写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愁”的是什么?
预设答案: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岁月飞逝、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5)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答案: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6)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预设答案: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自己漂泊在外,带来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7)诗歌中有三处“黄鹤”,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预设答案:第一个“黄鹤”是神话中仙人所乘的黄鹤,充满神话色彩。第二个“黄鹤”指黄鹤楼。第三个“黄鹤”还是指仙人的黄鹤,与第二句的“黄鹤”相接,语气连绵起伏,与第一句的“黄鹤”相呼应,回环往复。第四句的“白云”衬托前三句的“黄鹤”,色彩分明,动静相宜,“白云千载空悠悠”,发出了仙人已去、空余此楼的感慨,自然天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野望》和《黄鹤楼》两首诗,领略了律诗的韵律美,体会了诗歌的意境,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继续诵读这两首诗,深入体会诗人的心境。
(五)布置作业
背诵《野望》和《黄鹤楼》。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野望》和《黄鹤楼》,感受到了唐诗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唐诗五首》中的《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
(二)学习《使至塞上》
背景介绍
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读清节奏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教师提问: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预设答案:这首诗描绘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辽阔、孤寂的氛围。
合作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何作用?
预设答案:首联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方。“单车”写其轻车简从。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记叙中微露失意情绪,为后文写景做铺垫。
(2)颔联写了什么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预设答案:颔联写了征蓬和归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古诗中多用“征蓬”比喻远行之人,这里比喻负有朝廷使命的自己,正是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抑郁。“归雁”指大雁北飞,比喻向北出使边塞的自己。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预设答案:“大漠”与“长河”给人以空间上平旷、悠远的感觉,营造出苍茫空旷的氛围。“孤”写出了浓烟单调、空旷寂寥的特点。“直”表现了浓烟的劲直挺拔之美。“圆”给人以温暖圆融的感觉。这几个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4)尾联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预设答案:尾联借候骑之口,点明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诗人对边塞将士的赞美和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三)学习《渡荆门送别》
背景介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读清节奏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教师提问: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时所看到的壮阔景色,以及夜晚江面上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和思念之情。
合作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预设答案:首联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记叙送别缘由。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预设答案:颔联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从动态的角度写远景。
(3)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预设答案:颈联描写明月映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从静态的角度写夜晚和白天,是近景。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辽阔,天空高远,艺术效果强烈。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预设答案:尾联运用拟人,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5)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预设答案: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体现他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两首诗,感受到了王维和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背诵《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诗。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唐诗五首》中的四首诗,今天我们将学习最后一首《钱塘湖春行》,并对这五首诗进行复习。
(二)学习《钱塘湖春行》
背景介绍
唐穆宗长庆二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也就是其任职时所作。
读清节奏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教师提问: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答案:这首诗描绘了孤山寺、贾亭、湖水、云脚、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等景物,展现了一幅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图。
合作探究
(1)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答案: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等词语可以看出。
(2)作者是怎样游览西湖的?他的路线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作者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最后到湖东的白堤。
(3)第三四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预设答案: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运用“几处”“谁家”突出“春行”之“早”的特点。
(4)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预设答案:拟人。“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字描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个动词描绘出早莺新燕的动态场景,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预设答案:这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6)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此句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预设答案:“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此句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7)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答案:抒发了诗人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三)复习五首诗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五首诗的内容、意境、情感等方面。
学生分组讨论五首诗的异同点,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五首诗的特点,强调律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唐诗的魅力,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希望同学们能够多读唐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钱塘湖春行》。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进行赏析,写一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