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8-13 08:2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2章 神经调节
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老师刚才叫到某同学名字后,该同学立即起立。该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分别涉及了神经系统的哪些结构?
声音传入耳朵中的 神经( 神经)的 末梢( 器 ), 器接受到了刺激, 产生的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中的 , 分析后通过 神经传导到 ,它的协同收缩与舒张,完成起身的反应。
感觉
传入
树突
感受
感受
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
传出
肌肉
反射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
——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概念:
脑和脊髓
(2)实例:
缩手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等。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
眨眼反射
膝跳反射
所有生物都能进行反射吗?
含羞草受到刺激后叶子合拢、草履虫受到刺激后趋利避害,是反射吗?为什么?
不是反射,因为它们没有神经系统,
思考:所有生物都能进行反射吗?
属于应激性。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反射。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P22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P23
请判断下列描述是否属于反射?
手碰到花刺感觉到痛
反射弧包括哪些结构呢?
不属于
痛觉在哪里形成?
痛觉的形成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思考 · 讨论 反射弧的基本结构
缩手反射示意图
膝跳反射示意图
1.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不能的话,上述两条反射弧分别由多少个神经元组成?
2. 缩手反射与膝跳反射的反射弧都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膝跳反射弧要由2个神经元组成(最简单的反射弧了)
缩手反射3个神经元
①感受器
②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
③神经中枢
【脑和脊髓内的特定神经元组成】
④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
⑤效应器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感觉神经(树突)末梢】
特别提醒:一条反射弧其实不只是由神经元组成,还有肌肉或腺体细胞!
2.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在题目中如何辨明各结构呢
思考:在反射弧的示意图中如何分辨出效应器和感受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神经节
是组成传入神经的并行神经元的细胞体集合而成的结节状构造,是传入神经的特征,传出神经没有
方法2:脊髓较尖端相连为传入神经,圆端是传出神经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接受一定刺激
产生兴奋
作出规律性
应答反应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某些细胞(肌肉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过程。
完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 来实现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分析
综合
传出
神经
效应器
【完整的反射弧】
(2)反射的大致过程 P23
反射形成具备的条件
(1)具有神经系统的多细胞动物
植物和单细胞动物没有反射
(2)适宜的刺激;
要超过一定的强度和时间等
(3)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反射弧不完整,如刺激传出神经、效应器能发生反应但不构成反射。故产生反应≠反射
形成痛觉是否经过完整反射弧?是否属于反射?
思考: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哪里 形成痛觉的过程经过了哪些结构?
痛觉的产生过程:
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产生痛觉)
一切感觉(嗅觉、听觉、味觉、渴觉等)都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
思考:感觉的形成属于反射吗 ?
一切感觉(嗅觉、听觉、味觉、痛觉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感觉形成的过程,信息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
兴奋除了在反射弧中传导,还会在脑与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P23)
如果你的手指被植株上尖锐的刺扎了一下,你迅速把手缩了回来。先疼痛还是先缩手?这有什么适应意义?P22 问题探讨2
缩手在前,可以使机体迅速避开有害刺激,避免机体受到伤害。
之后产生感觉,有助于机体对刺激的利弊作出判断与识别,可以使机体更灵活、更有预见性地对环境变化作出应对,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脊髓分为前角和后角,前角主管运动,后角主管感觉,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害脊髓的前角。患者的感觉一般是正常的。主要症状是下肢软瘫、肌肉肌力减退、长时间后就会出现关节变形,如足内翻。严重时肢体疼痛甚至瘫痪。
请分析:
1.某“脊灰”患者体检无膝跳反射,其膝跳反射反射弧的哪一个环节可能受到了损伤?
2.若针刺“脊灰”患者下肢,患者是否还能产生感觉?
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
对刺激能产生感觉,能从脊髓后角传导到大脑皮层,只是运动障碍
效应器无法应答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感受器被破坏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入神经被破坏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也可能有感觉
神经中枢被破坏
传出神经被破坏
只有感觉但无效应
效应器被破坏
只有感觉但无效应
反射弧某结构破坏的影响(有无感觉/效应)
神经中枢及之前受损,无感觉,无反应。
神经中枢之后受损,有感觉,无反应 。
拓展延伸: 高位截瘫,截面以下受到的刺激无法形成感觉,因为信息不能沿着脊髓传到大脑皮层。
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有些反射无法进行,有些反射仅在脊髓参与下患者依然能发生。
1.非条件反射
(1)概念:与生俱来的,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3)特点:先天性、一般是终身性,不需大脑皮层参与,数量有限。P25
二.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P24
(2)举例: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婴儿的吮乳、金鸡报晓、觅食反射等
当新生儿面颊触到母亲乳房或其他部位时,即可出现寻觅乳头的动作。用手指抚弄新生儿面颊时,他的头也会转向刺激方向
(1)概念: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
谈虎色变
2.条件反射
(2)举例:望梅止渴、谈虎色变、鹦鹉学舌、画饼充饥
(3)特点:后天性、可建立、可消退,需大脑皮层参与,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心理学家。1904年,巴甫洛夫因在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取得的开拓性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腺分泌时,将狗被喂食后分泌唾液的量作为一项重要的实验指标。可是,随着实验逐步推进,巴甫洛夫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即便没有给食物,当实验快开始时,狗也会分泌唾液,这严重影响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为此,巴甫洛夫有些恼火,但他以科学家的敏锐性尝试深挖这背后的原因。
回顾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这一过程是怎样建立的呢?是否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食物
(非条件刺激)
铃声
(无关刺激)
分泌唾液
(非条件反射)
不分泌唾液
(不发生反射)
(条件反射)
铃声
(条件刺激)
分泌唾液
无关刺激(铃声)与非条件刺激(食物)多次结合
铃声
唾液分泌中枢
大脑皮层
兴奋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P24
假如食物本身不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那即使用铃声+食物的训练多次后,单独的铃声也不会引起唾液分泌
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否是永久的?若不是永久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消退?
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才能维持下去。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铃声)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食物),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以至最终完全不出现,这就是条件反射的消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不给予
非条件刺激
消退
维持
非条件刺 激的强化
(基础)
非条件反射
学习
训练
条件反射
消退机理: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铃声的出现不再预示着食物的到来。P25
消退实质: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4)条件反射的消退
消退可以理解成建立了一个新的条件反射,即此后铃声的一旦出现,反而预示着后面不会有食物,听到铃声就反而抑制唾液腺分泌
铃声与食物之间
简单丧失的话,铃声和食物这两个刺激之间就没有任何联系了
(5)条件反射建立的意义
①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
②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作出不同的反应;
③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生物个体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但条件反射的数量则几乎是无限的,其意义是——
记关键词
反射类型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区别 形成过程
神经中枢
意义
持续时间
数量
联系 先天具有,遗传获得
大脑皮层以下(不一定是脊髓)
完成基本的生命活动
一般是永久的
有限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
后天学习和训练获得
大脑皮层
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 适应性,提高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可以消退的(反复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
几乎是无限的
条件反射的维持需要非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
6.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比较
题目中快速区分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小结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反射
概念
种类
非条件反射
结构基础
反射弧
组成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有神经节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缺少任何环节,反射就不能完成
先天具有,永久性,数量有限的,无需大脑皮层参与
条件反射
建立基础
维持
意义
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
提高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后天学习和训练获得,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