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三年级上册 3.2 认识气温计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三年级上册 3.2 认识气温计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13 09:2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认识气温计》
主要师生活动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气温计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理解其工作原理。 学生能够熟练且准确地读取气温计上的温度数值,包括零上和零下温度,并能正确进行记录。 学生能够比较不同类型温度计的特点和适用场景,理解科学测量工具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培养学生对天气观测的兴趣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增强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变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气温计的结构和读数方法,能够准确读取并记录气温。 区分零上和零下温度的读数,掌握零下温度的正确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计测量气温的原理,以及不同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准确读取和记录不同数值的气温,尤其是复杂的零下温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实践操作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种气温计的图片、使用方法的演示视频、不同天气下的气温变化数据等。 不同类型的气温计若干,如传统玻璃气温计、电子气温计、红外线气温计等。 气温计读数练习模型若干。 活动记录表格、教学评价表。 学生准备 每两人一支气温计、每四人一个气温计读数练习模型、学生活动记录手册、铅笔。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开始时,播放一段不同季节的风景视频,展示春天的花开、夏天的炎热、秋天的丰收和冬天的寒冷。视频中穿插着人们在不同季节中穿着、活动和生活场景的变化。 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四季的变化。那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导致了四季的温度不同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可能会回答是太阳的照射、地球的公转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继续提问:“那我们怎么知道每天的气温是多少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气温计。 (二)知识讲解,初步认识 教师展示一张太阳照射地球的图片,讲解太阳的能量如何传递到地球,以及地球表面吸收和散发能量的过程,从而影响大气的温度。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了太阳会影响气温,那要准确测量气温,我们需要用什么工具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可能会回答用温度计、气温计等。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介绍测量温度的仪器有很多种,如温度计、体温计、水温计等,而测量气温的专门工具是气温计。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气温计图片,如玻璃管气温计、电子气温计、表盘式气温计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和结构特点。 教师讲解气温计的主要结构,包括液泡、液柱、刻度和单位符号等,并结合图片进行详细说明。 教师强调气温的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并举例说明不同温度值的读法和写法,如 25℃读作“二十五摄氏度”,-5℃读作“零下五摄氏度”。 (三)小组探究,深入了解 教师为每个小组发放一支气温计,让学生分组观察气温计的结构,讨论并记录下各自的发现。 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观察方法和讨论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小组讨论结束后,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用手指着气温计,向全班同学介绍本小组观察到的气温计的结构和特点。 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共同完善对气温计结构的认识。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气温计结构的关键部分,如液泡是储存液体的地方,液柱的高度反映温度的高低,刻度表示温度的数值,单位符号“℃”表示测量的是摄氏度。 (四)读数练习,掌握技能 教师展示一个气温计读数练习模型,向学生介绍如何读取气温计上的温度值。 教师讲解读数的方法:首先找到零刻度线,然后观察液柱的位置。液柱在零刻度线以上,对应的刻度值就是零上的温度;液柱在零刻度线以下,对应的刻度值就是零下的温度。 教师示范读取几个不同的温度值,如 10℃、-5℃、25℃等,让学生跟着读数。 学生分组进行读数练习,每个小组使用自己的气温计读数练习模型,互相读取和纠正。 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读数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对于读数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再次进行示范和讲解。 练习一段时间后,教师随机抽取几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读数展示,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和纠正。 教师再次强调读数的要点和注意事项,特别是零下温度的读数方法,要让学生明确在数字前加上“-”号。 (五)比较分析,拓展认识 教师展示体温计、水温计和气温计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从外观、测量范围、刻度分度值、使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不同温度计的结构和功能是根据其特定的测量需求而设计的。例如,体温计的测量范围较小,刻度分度值较精细,主要用于测量人体体温;水温计的测量范围通常在 0℃至 100℃之间,用于测量水的温度;气温计的测量范围较大,能够适应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的气温测量。 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不同的温度计要有不同的设计呢?”引导学生思考温度计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学生自由发言,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工具的设计是为了满足特定的测量目的和环境需求。 (六)实际应用,巩固提升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张活动记录表格,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每天选择不同的时间段,如早晨、中午、傍晚等,使用气温计测量室外的气温,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在测量气温的过程中,要注意正确使用气温计,读数准确,并记录当时的天气状况,如晴天、阴天、多云、有风等。 一周后,学生将活动记录表格交回。教师组织学生对测量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观察一周内气温的变化趋势,并讨论可能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如太阳照射、云层遮挡、风速等。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展示本小组的测量结果和分析结论。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提问和讨论,共同加深对气温变化规律的理解。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天气变化,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观测和分析。 (七)课堂总结,评价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气温计的结构、读数方法、不同类型温度计的比较以及气温测量的实际应用。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在读取气温计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心得和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倾听和回应,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师发放教学评价表,让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包括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团队合作、学习态度等方面。同时,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出建议和意见。 学生完成自我评价后,教师收回评价表,对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教学的满意度,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八)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认识气温计,课后请大家继续观察天气变化,并用气温计测量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气温,记录下来并分析其中的规律。同时,大家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气温测量的历史和发展,以及气温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天气变化,培养科学观察和分析的习惯。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的设计,学生对气温计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和知识讲解环节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小组探究和读数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掌握了气温计的结构和读数方法,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分析和实际应用环节则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了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