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3.1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3.1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13 18:2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天气的概念,即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理解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可能不同,认识到天气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一些灾害性天气及其危害。 明确大气圈是天气现象发生的场所。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理解天气的概念,能够描述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学会观察和记录天气,认识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理解天气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以及灾害性天气的危害。 难点:对天气现象进行准确分类和归纳。 理解大气圈与天气现象的关系。 培养长期坚持观察和记录天气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各种天气现象的图片、视频、动画等。 天气现象卡片、分类表格。 学生活动手册、天气日历模板。 相关科普书籍、网站资源。 复备课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趣味引入 教师播放一段充满趣味且内容丰富的天气预报视频,视频中生动地展示了各种天气状况及其对应的温度、风力等信息。在播放过程中,教师适当暂停,引导学生注意关键的天气信息。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天气预报真是精彩又实用,那谁能说一说,在这个天气预报中,都提到了哪些具体的天气现象呢?” 学生们积极回答,教师将他们提到的天气现象,如晴天、多云、小雨等,简要地记录在黑板上。 接着,教师展示一系列日常生活中与天气紧密相关的场景图片。这些图片有的是人们在炎热的晴天里戴着太阳帽、穿着短袖短裤;有的是在寒冷的雪天里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戴着围巾和手套;还有的是在雨天里打着雨伞、穿着雨衣。 教师指着这些图片,再次提问:“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片,想一想,为什么图片中的人们会有如此不同的穿着和活动呢?” 引导学生们思考并自由发言,让他们意识到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影响,从而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关心天气。 (二)认识天气现象 图片展示与提问 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系列清晰、生动的天气现象图片,包括阳光明媚的晴天、乌云密布的阴天、细雨绵绵的雨天、雪花纷飞的雪天、狂风呼啸的大风天等。 教师逐张展示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每张图片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天气?另外,在你们自己的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独特而又不同的天气呢?” 学生们认真观察图片,积极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踊跃回答问题,分享他们所遇到的各种天气,如大雾天、雷暴天、霜冻天等。 小组分类活动 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写有不同天气现象的卡片,卡片上的天气现象丰富多样,涵盖了常见的和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卡片上的天气现象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可以是按照冷暖(如寒冷、凉爽、温暖、炎热)、阴晴(如晴天、多云、阴天)、雨雪(如小雨、中雨、大雨、小雪、中雪、大雪)、风(如微风、大风、狂风)等。 学生们在小组内展开热烈的讨论,根据给定的标准对天气现象卡片进行分类。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比较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共同完成分类任务。 每个小组完成分类后,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分类结果,并向全班同学解释分类的依据和思路。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然后进行评价和补充。如果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或意见,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以达到对天气现象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三)探究天气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对比图片展示与思考引导 教师在大屏幕上同时展示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如北方的冰天雪地和南方的阳光明媚)和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如夏季的烈日炎炎和冬季的寒风凛冽)的两组对比鲜明的天气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组图片,用心想一想,从这些对比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或者规律呢?” 学生们全神贯注地观察图片,陷入深深的思考,然后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有的可能会说:“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天气也完全不同。” 小组讨论与分享 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那些显著的天气变化,以及在不同天气下的各种感受和体验。 学生们在小组内畅所欲言,讲述自己在暴雨中匆忙赶路的狼狈,在春风中放风筝的欢乐,在寒冬里等待校车时的瑟瑟发抖等难忘的经历。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认真倾听他人的故事,感受天气变化带来的多样生活体验。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走上讲台,向全班同学详细地讲述小组讨论的精彩内容和重要结论。 教师认真倾听每个小组代表的发言,然后对学生们的发言进行总结和梳理。教师强调:“天气的变化是大自然的正常规律,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多样的体验。然而,有时候,剧烈的天气变化也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便和挑战,比如暴雨可能导致交通堵塞,严寒可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所以,我们需要关注天气变化,做好相应的准备和应对。” (四)了解大气圈与天气的关系 科普视频播放与启发思考 教师播放一段精心挑选的关于大气圈的科普视频。视频以生动形象的动画和简洁明了的解说,详细介绍了大气圈的组成成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层次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等)以及其对地球生命的重要作用。 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观看这个精彩的科普视频,你们对神秘的大气圈有了哪些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呢?” 学生们纷纷举手,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新发现和新感悟。有的可能对大气圈的巨大规模感到惊叹,有的可能对其中某种气体的特殊作用印象深刻。 教师认真倾听学生们的回答,对他们的积极思考和独特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然后针对学生们理解不够准确或不够深入的地方进行补充和解释,以帮助学生们建立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知识体系。 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 教师结合刚刚播放的科普视频内容,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们讲解天气现象是如何在大气圈中产生和演变的。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道:“同学们,其实啊,我们所经历的各种天气现象,比如刮风、下雨、下雪等,都是在大气圈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上演的精彩剧目。大气圈的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的变化,就像导演手中的指挥棒,指挥着天气现象的变化和发展。”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教师举例说明:“比如说,当冷空气迅速南下,与暖湿气流相遇时,大气圈中的水汽就会凝结成水滴,形成降雨。再比如,当大气圈中的气压分布不均匀时,空气就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从而形成风。” 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同学们,你们能开动脑筋想一想,除了刚刚提到的这些情况,还有哪些大气圈的变化会对天气产生重要的影响呢?” 学生们陷入沉思,然后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可能会提到大气圈中的污染物对雾霾天气的形成有影响,有的可能会想到大气环流对气候的长期影响。教师对学生们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和探索热情。 (五)认识灾害性天气 资料展示与问题引导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台风、暴雨、暴雪、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震撼图片和视频资料。这些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灾害性天气的强大破坏力,如台风过境时的狂风巨浪、暴雨引发的洪水泛滥、暴雪造成的交通瘫痪、干旱导致的土地干裂等。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令人惊心动魄的图片和视频,你们能说一说这些灾害性天气都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吗?它们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严重的危害呢?” 学生们全神贯注地观看资料,表情严肃,被灾害性天气的巨大威力所震撼。他们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纷纷举手发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灾害性天气的特点,如台风的风速极快、暴雨的降雨量极大等,并阐述这些灾害性天气可能带来的危害,如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损、人员伤亡等。 小组讨论与应对策略 教师组织学生们针对灾害性天气展开小组讨论,探讨在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应该如何有效地应对,以及如何采取预防措施来减少灾害性天气可能带来的损失。 学生们在小组内展开热烈的讨论,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有的小组可能会提到提前储备应急物资,如食物、水、药品等;有的小组可能会建议加强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宣传,让更多的人能够及时了解灾害信息并做好准备;还有的小组可能会强调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建筑物和道路的抗灾能力。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认真倾听每个小组的汇报,对学生们提出的合理建议和创新想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同时对一些不够完善或不太准确的观点进行纠正和补充。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的不良影响,从而降低灾害性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六)记录天气 方法介绍与启发思考 教师向学生们详细介绍天气日历的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教师解释道:“同学们,天气日历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天气小管家,它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记录每天的天气变化,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天气的规律和趋势。通过长期的记录,我们还可以发现天气的变化模式,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很多有用的参考。” 接着,教师展示一些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天气符号和图表,如代表晴天的太阳、代表雨天的雨滴、代表多云的云朵等,以及温度变化曲线、降雨量柱状图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些丰富多样的天气符号和图表,你们能开动脑筋想一想,自己打算如何用独特而又有效的方式来记录每天的天气呢?” 学生们积极思考,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用画图的方式来记录,有的可能会说用简单的文字描述加上符号标记,还有的可能会说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分类记录。 六、板书设计 我们关心天气 一、天气现象 冷暖:冷、热、温暖 阴晴:阴、多云、晴 雨雪:小雨、中雨、大雨、雷雨、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 风:微风、大风 二、天气的特点 多样性 变化性 三、大气圈与天气 大气圈是天气现象发生的场所 四、灾害性天气 台风、暴雨、暴雪、干旱等 危害及应对措施 五、天气记录
教 学 反 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够描述天气的特点和变化,理解大气圈与天气的关系,并对灾害性天气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防范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合作能力,但也存在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个体差异,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在天气记录环节,部分学生对于符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