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课件(4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课件(4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1 11:1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施耐庵
生于一二九六年,卒于一三七0年。
元末明初人,著名文学家。作者简介 南宋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便开始在群众中流传。宋元时,女真、蒙古贵族先后南侵,广大人民处于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之下。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好理想,寄寓于“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起义英雄形象中。于是关于水浒的故事,便越流传越丰富。元末明初施耐庵等人在表现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写成了《水浒传》。 创作背景与课文相关的情节关于林冲的故事,主要集中在《水浒》7—12回。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故事简介: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此后(课文节选的内容由此开始),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之一。从林冲上梁山的经过来看,林冲一直在遭受逼迫,所以人们说林冲是“逼上梁山”的,这个“逼”字可谓十分的贴切。总结起来,让林冲上梁山的有“四逼”。
一逼——相国寺里辱娇妻
二逼——白虎堂上设奸计
三逼——野猪林中谋性命
四逼——火烧草场断后路
从林冲上梁山的经历可以看出来,林冲的思想、性格有个发展变化过程,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一开始的林冲并不是一个“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好汉。他的性格中有很软弱的一面。(其实,我在读林冲的故事的时候,总是感觉很憋气,看到他每次的受辱,总是想,这下他该出手了吧,可是总是一次次的失望,虽然后来他终于出手了,但是总觉得之前的一次次忍让有损他的英雄形象。)
刚才我们是从大的情节上看出了林冲的性格,看出了他的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当然人物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要和他的思想性格相吻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教材所节选的这一部分文字当中林冲的具体的表现。 从课文中的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林冲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思想性格?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并思考:开端:沧州遇旧1发展:买刀寻仇开端:密谋陷害2-5过渡:到草料场6-9出门沽酒高潮结局:雪夜报仇10-12情节复述第一部分( 引子,第1节):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包括插叙和林、李对话。
作用: 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1、一个称呼 提问:各位同学,当你们面对着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的时候你会怎么称呼他?就算不是不共戴天的仇人,而是一个你十分厌恶的人,你会怎么叫?明确: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我们看到林冲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鲁智深骂郑关西——腌泼才、直娘贼、破落户。鲁智深骂高衙内——那撮鸟。)第二部分(开端,2-5 节):陆虞候密谋害林冲。陆虞候密谋策划,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
矛盾的展开: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没有平铺直叙,设置悬念,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说话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阴险。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林冲买刀寻敌,矛盾进一步激化。2、一种冲动 提问: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明确: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第三部分( 发展,6-9 节):林教头接管草料场。接管草料场──交割──沽酒。
本段是由陆谦的谋害到林冲杀人报仇的过渡,表面看,紧张形势缓和下来,实际上,事态正按照陆谦的预谋发展。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3、一个打算、一次祈求 提问: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他的什么性格?
(《无极》中昆仑奴对倾城说:“要好好活着。”我们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好了伤疤忘了痛,的确打算好好活着了。)明确: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武松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与林冲对比,同样是受迫害的情况,武松是怎么做的?
(管营施恩、蒋门神、张都监、张团练)先下手为强。第四部分(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 风雪夜山神庙复仇。三个自然段: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与前文照应,让陆谦等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不打自招作了全盘交代,促使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
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突出“官逼民反”这个主题。4、终于转变 提问:
①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明确: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是可忍,孰不可忍”“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提问:
②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林冲当时在东京是保卫京城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有身份,有地位,尚且被逼起来反抗自己的阶级。那么在同样黑暗、腐败的封建社会里,那些被压在最底层的百姓是怎么个活法?那么,走投无路,揭竿而起的人又何止林冲一个?所以我们说,林冲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
这一文学形象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 刺配到沧州的林冲善良安分,委曲求全 ,不思反抗,一心想挣扎着回去和家人团聚,仇人的到来激起了林冲的怒火,表现出他的反抗意识。然而这种反抗不是坚决的,接管了草料场的林冲随遇而安,还作了长久呆下去的打算,然而仇人狠毒的迫害,终于使林冲忍无可忍,奋起反抗。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一个字”逼”。林冲被逼上梁山从而反映了这篇课文以及《水浒》的主题――官逼民反,这也是林冲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到这里,老师突然有了个“奇怪”的想法——林冲并非一介武夫,而是一个文人!大家好好思考一下这句话,想想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原因:林冲身上体现出了传统的中国文人的许多特点。1、林冲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有文化。有两个细节很传神的表现出了这一点。第一,梁山108人里,会写诗的就只有两人,一个林冲,一个宋江。而林冲的才华明显在宋江之上。他曾在朱贵的酒亭写过一首诗反映自己的心境“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京国颢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这首五律诗合辙押韵,声情并茂,准确地表达了自己当时的思想状态,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可见林冲受过良好的教育。第二。服饰打扮能看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内心思想。对有些好汉,施耐庵只用漫画的笔法,敷衍了事。比如李逵,施耐庵干脆舍弃了服饰,只用“黑凌凌”三个字来形容。可林冲,原本是一个“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酷似张飞模样的人,却“手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遍览整座梁山,也就只有燕青出场时“腰间斜插名人扇”,潇潇洒洒地渲染了他的浪子本性。而林冲,一个武将,却要手执一把折叠扇,不禁要让人多想上三分。可以说林冲纤微、脆弱的内心,就由那把折扇暴露了出来。2、正因为受过良好的、系统的传统教育,又加上他长期处于统治阶级的底层,因此养成了过于小心谨慎的性格和忍辱负重的心态。(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通病)这篇课文中就有很多表现他小心谨慎的细节。如: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刀枪武器不离身。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是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这些细节描写,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3、做事有礼有节,特别讲“理”。姑且不说他在野猪林里对两个试图谋害他的官差的态度,就看看他最后杀陆谦,也颇值得玩味。他将陆谦丢翻在地上之后,还将刀搁在陆谦的脸上,并没有马上杀他,而是对陆谦进行了一场审判,当道理充分地说清楚了,宣判了他的死刑了以后才动手结果了陆谦的性命。
试比较一下,武松(“却是饶你不得”)和李逵(火杂杂地抡着大斧只顾砍人……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杀人的方式,我们就知道林冲太“斯文”了。4、林冲有大多数知识分子所拥有的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林冲文武双全(论武功,整个梁山里是他对手的就只有卢俊义、秦明、关胜、杨志等有限的几个人是他的对手,而且马上的功夫还属他第一)可惜却只能做个八十万禁军教头。说穿了也就是个教书先生,只不过教的是武术。他就曾经跟陆谦讲过,他说“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
《水浒》里也有一首词表达了林冲初来水泊时,王伦不容他的愁闷心情:“闷似蛟龙离海岛,愁如猛虎困荒田,悲秋宋玉泪涟涟。江淹初去笔,霸王恨无船。高祖荥阳遭困厄,昭关伍相受忧煎,曹公赤壁火连天。李陵台上望,苏武陷居延。”总结: 林冲身上有着两重的性格,既有作为一个武夫的刚烈和暴躁,又有儒雅内敛,含而不露的文人气。这种儒雅内敛,含而不露的文人气,使得林冲从不展示伤口,只会默默地独自疗伤。所以,面对他人的挑衅,他也只是一味打落牙齿和血吞。想来林冲应该出身于世家,其父对他管教必然极严,故而养成了林冲这种过于谦和软弱的性格。旧时的一些礼义道德,往往是一把捆人的绳索。所谓“好人不见得有好报”,过于被这些什么礼教宗法之类的腌臜东西束缚,往往忍气受辱,心身先损。因此林冲一辈子都在郁闷中度过,他永远当不成大哥,最多只能做个大将(本来以林冲的资历,他在火并了王伦之后本应顺理成章的坐上梁山头把交椅)。最后他患“风瘫”而英年早逝,基本上是由于忧愁郁闷所致。综观全书,林冲是写得最有诗意的一个人。这种诗意,不是风花雪月的,而是郁结的,悲愤的,难解的。施耐庵用重笔浓墨,写林冲的风雪歧路悲叹,写他的沉吟与感伤,都是一个极为典型的诗意文人形象。而这种诗意形象,又透出一股文人式的失意,是文人在现实境地,处处郁郁不得志的具体表现。也能够看出,施耐庵是动了真情的,他一再把林冲放入仄境,让那种诗意气质高度弥散,最终上升至哲学的层面,逼真地凸现出林冲其人寂寞的质感,并且把这种寂寞质感保持到剧终。其实关于林冲,在明代的传奇当中其实对他进行了一番重新的演绎。李开先的 《宝剑记》主要写林冲,他笔下的林冲就不是《水浒传》中的林冲,而是真正的士大夫林冲。首先林冲是因为看不惯高俅童贯这些人的卑劣行径,他上书弹劾人家,主动出击弹劾人家,所以高俅才报复他。特别是写林冲夜奔的那一节,把林冲那个逃走的心情和自己不甘于成草寇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其实这样的改变也还是颇有一点道理的。归纳林冲的性格:1、安于现状,逆来顺受。
2、心地善良,侠义济困。林冲在东京时曾“看顾”了李小二,在沧州服刑,还“把些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可见林冲很善良。他对高俅认识不足,除了他有逆来顺受的特点外,也有心底过于善良的原因。
3、刚强,性急。李小二说他“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林冲听说陆虞候前来害他,立刻大怒,说“休要撞着伐,只叫他骨肉为泥”并马上“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
4、做事小心谨慎。
(当年金圣叹评论林冲,说道:“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然,这番精彩评论,也只是对林冲的前半生做了一个概括。要是论起林冲后来的表现,这段文字明显底气不足,没有把握住精髓要论。)林教头的性格 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奋起反抗 武艺高强,正直善良,侠肝义胆,嫉恶如仇,
杀死陆谦
听说陆谦到来 (奋起反抗)
沧州遇旧 (买刀寻敌) 自下慢心
(善良安分) (随遇而安) 本文线索明线-----林冲刺配沧洲后的遭遇与 反抗
暗线-----反动统治者设计陷害林冲环境描写及作用(1)直接描写风雪
有三处:
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发展。例: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起到怎样的作用? 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推动情节发展。
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一个“紧”字,使境界全出,十分简洁地写出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渲染出悲壮的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例如:
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风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3)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例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小 结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 这里的景物描写,虽然都非常简洁,但其作用却非常丰富,就像鲁迅《祝福》里面对雪的描写。请大家归纳一下,这些景物描写有哪些具体作用?
明确:(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当林冲在风雪中大踏步走上反抗道路时,风雪衬托了一个孤独、悲壮、坚定、勇敢的英雄形象。
(举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个美人究竟长得如何,作者并未告诉我们,但借助于娇艳鲜嫩的桃花,烘托出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形象。还有《荷花淀》中开头的景物描写,干净、清爽、清灵,能够很好映衬水生嫂的美丽心灵;而且能够为下文的温馨夫妻话别渲染气氛;在主题上表达上,如此美好的家园,岂容敌人来践踏!)(2)暗示情节,推动发展:
1、作品通过对风雪的描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
比如,管营差遣林冲去接管草料场,这对不知管营阴谋的林冲来说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因为这个差事既比较自由清闲,又能有一些额外收入。可是,当他取路投草料场来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纷纷扬扬的一天大雪,这就暗示着他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再如,作品在写雪的时候,两次用了一个“紧”字:“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两个紧字,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两把汗。
作者笔下的风雪似乎一直伴随着林冲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质的变化,而我们也好像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冰冷的天地之中,为他着急,为他担忧,为他庆贺。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2、作品对风雪的描写,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天气寒冷,林冲才要出去买酒;如果林冲不去买酒,草厅倒塌就可能被压伤压死;如果他不出去买酒,就不会看到山神庙,在草屋倒塌后也不会想到去山神庙过夜。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压塌,林冲无处存身,只好到山神庙过夜;如果草厅不倒塌,林冲就可能被烧死;如果他不到山神庙过夜,就不会听到陆谦等的谈话,也就不会杀敌报仇,投奔梁山。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林冲到了山神庙后,才用石头挡住庙门;如果他不挡住庙门,陆谦等人就会直接进入庙中,他也就不会从他们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
由此可见,作品的景物描写确实是非常精彩而传神的。细节描写及作用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对人物的言行举止,
心理活动及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而具体
的描写的一种手法.试找出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谈谈它们的作用。参考: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侯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侯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
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侯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