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8 07:1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导入
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限豪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悲怆。他是谁?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理解与翻译重点词、句。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理解文中起伏的情感,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均居于“唐宋八大家”中。他在宋词中有特殊贡献,开创豪放一派,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宋词中的不朽作品。他的散文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作者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文 :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 :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 :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 黄庭坚、米芾fú、蔡襄 并称为“宋四家”
作者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乌台诗案)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写作背景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 “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题目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lè)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诵读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开,脱下
想要

高兴的样子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衫想要睡觉,(这时)月光照入门内,(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想到
名词作动词
取乐,游乐
于是,就

寻找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睡觉
一起
散步

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大概是
译文:月光照在庭院中,好像积水那样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月光 积水
竹柏的影子 水中藻、荇
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
如梦似幻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古今异义词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
今义:但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闲人: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2.月色入户
户 :古义:门;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词类活用
相与步中庭:名词作动词,译为:散步
寻: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
飞来山上千寻塔( )《登飞来峰》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中庭( )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一词多义
寻找
不久
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
参与,这里指欣赏
和,连词
一起
通“举”,推荐,选拔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叙事------赏月缘由------贬居寂寞,月色很美
写景------庭下月景------景色宜人,月光如水
抒情------愉悦苦闷------“闲人”意深,点睛之笔
把握结构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文本研读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1)“庭下如积水空明”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3.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如“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
4.作者的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它包孕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诚然有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
本文通过对庭院优美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主旨归纳
从本文中,我们看到了逆境中:非同常人的苏轼;不以得失为怀、宠辱不惊的苏轼;旷达超脱、乐观自适的苏轼……学习本文,我们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应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课文小结
比较《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风格、作者的不同点。
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比较阅读
风格:
《答谢中书书》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很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
《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作者:
陶弘景:是一个追求自由的隐逸者,他热爱山水,不慕名利,拒绝做官,隐匿于山水之中陶冶性情。
苏轼:身处人世间,乐观豁达,积极排解生活中的不如意。他认识到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人更应该用一种旷达的心境去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比较阅读
人生十六件赏心乐事 苏东坡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
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
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
晨兴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
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
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
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陶谢,指晋代陶渊明、谢灵运 (南北朝诗人)】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
谢谢
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