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藤野先生
鲁迅
走入文本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之交往的藤野先生,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那样:“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今天学习《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学习任务
① 梳理文章内容,把握先生形象
② 结合背景,认识先生之“伟大”
③ 理解“感激”原因,感受先生精神
作者简介
二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坟》、《三闲集》等。
(1881——1936)
识字辨音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
诘责:责问。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正人君子:
指品行端正,遵守道德的人。这里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2.给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
资料链接
1902年4月,刚满二十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最初,“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本文就是他在厦门大学所写,以此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怀念。
初读课文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主要回顾一段怎样的人生经历?
回顾了 (人物)于 (时间)在 (地点) (事件)经历。
鲁迅
日本仙台
求学生活
1904年至1906年
初读课文
2、文中所写事件转换了几次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词语?
东京
仙台
北京
初读课文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描写了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交代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赞扬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36—38):描写了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藤野先生的崇高精神对作者的激励和鼓舞。
3、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第一课时作业:1、抄写29页读读写写的生字
2、继续预习本课,并思考本文分为几个部分
检查预习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写见到先生之前,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描写了作者在仙台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交代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赞扬了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36—38):描写了作者离开仙台后对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作者的激励和鼓舞。
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研读课文
在 东 京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外乎”的意思,“这样”是指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不满,引出下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为下文鲁迅离开东京埋下伏笔。
研读课文
五
在 东 京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抓住“盘辫子”这一细节,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揭示了“清国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表现了作者的厌恶、嘲讽。
反语,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
在 东 京
所见所闻:
赏樱花
学跳舞
所 感 :
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不务正业
不学无术
研读课文
五
清国留学生
交代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爱国
课文是如何描写藤野先生形象的?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缓慢而很有顿挫
生活俭朴
不修边幅
白描
衣着模胡、旧外套,被怀疑是扒手
外貌
动作
语言
侧面
李永强
鲁迅对这样一位先生持怎样的感情?从文中找出原句。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中的“伟大”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伟大”指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和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李永强
李永强
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以哪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的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力量
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进行记叙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3.默读课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段落 内容 小标题
1-3 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离开东京之原由
4-5 前往仙台求学,受到优待:不收学费、食宿不操心 仙台求学受优待
6-10 初次见到藤野先生的情景以及他人对藤野先生的评价 初识藤野先生
11-15 藤野先生检查我的讲义并帮我进行添改 添改讲义
16-19 藤野先生帮我纠正解剖图 纠正解剖图
20-22 解剖实习时藤野先生关心我是否肯解剖尸体 关心解剖实习
23 藤野先生问我中国女人裹脚是怎么回事 了解女人裹脚
24-28 我收到匿名信,讥刺我分数有假 匿名信事件
29-32 观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时,大家都欢呼起来 看电影事件
32-35 我决定放弃学医,跟藤野先生告别 离别先生
文中所写的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严谨和蔼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典型事例
彰显品质
“我”为什么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
去仙台
日暮里:
触发忧国之情
水户: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爱 国
读第5段回答,如何理解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归结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
“大概”表推测、估计,以诙谐的口气猜测“我”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以“物以希为贵”为喻,表现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是否有跑题之嫌?
资料助读:
大背景:日本在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役后,国富兵强,青年受的是军国主义教育,有一种民族狂热,在他们眼中,那时的中国是弱国。
小背景:在仙台医专中,有些人认为中国人笨,是低能儿,学西洋医学不可能及格,他们不能容忍一个中国人学习成绩在一百多名日本学生中居中,因此对藤野先生精心辅导中国学生心生不满。
这两个事件中虽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但是通过日本学生会干事的言行反衬出了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藤野先生作为教师,对“弱国”的学生没有歧视和偏见,而是表现出热情和关心,他是正直善良的,他的这种品质难能可贵。
怎样理解29自然段“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中国是弱国”与中国人是“低能儿”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二者之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加以强调,突出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的愤慨和不平。
“也无怪他们疑惑”运用反语,突出了作者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心情。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为什么他的想法出现了变化?
那些愚昧的民众,就是需要唤醒的人群
《药》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对人血馒头进行了讲述,写的是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医病,但小栓并没有因为吃了人血馒头而治愈痨病,这就是封建统治长期以来麻痹人民、使他们陷入愚昧和无知;小栓成了封建迷信的牺牲者,而鲁迅先生把被杀蘸血的犯人夏瑜设为一个革命者,这位没有正式出场的革命者夏瑜抱着解放群众的心愿,为群众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群众不仅不理解他,完全不知道他是为大家而牺牲。
在仙台还遇到什么事件?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弃医从文、领会爱国情感
弃医从文的原因
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我们作为中学生,要有爱国情怀。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作品的深刻,无不源自他的爱国情怀,他的作品能激发国人奋起,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一个有志青年所做的人生选择,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要把个人的人生选择和民族的前途、国家的来来结合起来考虑。
作为中学生,我们首先应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其次要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合背景,认识先生之“伟大”
(37段)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1、生活不拘小节
2、对学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3、关心、尊重“我”这位清国留学生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ニ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琐记》
背景导航
个人背景
对自己前途的迷茫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櫻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辨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在东京,他看到的是不思进取、游玩赏櫻的清国留学生。
在东京,他看到的是不思进取、游玩赏櫻的清国留学生。
日本的情况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背景导航
个人背景
鲁迅的内心是孤独、无助的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了。
(匿名信事件)
2.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看电影事件)
鲁迅在日本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
社会背景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藤野先生不
但没有歧视他,还給一个中国留学生送上了真
诚的、饱含尊重的关心、关爱与鼓励。这定然是“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伟大了。
1.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原来我讲义己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用“敬重鬼”而不用“相信鬼”“迷信鬼”,是对“我”、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品味细节,感受“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的“伟大”
2.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超乎寻常的关爱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高度评价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格,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表明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
研读课文
37自然段
离开仙台
怀念先生
装订收藏讲义
悬挂先生照片
多写文章
研读课文
离别之后,鲁迅先生是如何怀念藤野先生的?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
研读课文
“良心发现”指作者的爱国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指作者长期以来一直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迫害,但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继续斗争的勇气。
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38自然段
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朗读课文结尾最后一句话,思考:这句话有什么意义
双线结构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对先生的怀念
暗线——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课堂总结
作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怀念之情。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后来的藤野先生如何了?
作业布置
1、阅读有关藤野先生的内容。运用句式“从 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人”。
2、预习第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