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轻谁重”学与导设计
课 题 谁轻谁重(问题导学) 执教时间
课时 1 执教者
学习内容分析与学教方式选择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2课,其隐含的概念是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得到。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在一年级阶段学生不需要了解质量的概念,更无需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只需要了解物体有轻重,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即可。本课通过观察、预测、手掂、用简易工具测量等多种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 在第一课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呢?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
学习目标(含学习重点、难点) 科学观念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思维 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探究实践 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态度责任 1.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课前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环节与目标 学习任务与要点 学导活动与过程
环节: 聚焦:复习导入,聚焦概念:我们是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的? 目标: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了解学生前概念。 学习任务: 1.说出对比较轻重的原有方法。 要点: 1.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PPT展示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 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 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环节: 探索 目标: 1.用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5种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2.掌握科学比轻重的方法。 任务: 比较活动: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种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让小组把称量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为后续的集体研讨做准备。 要点: 1.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现状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们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指导、落实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通过数据对比,学生认识到掂重的方法并不完全准确。 3.通过自己动手称量物体重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记录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和态度。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提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五个物体的谁轻谁重并把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提问:“我们怎么记录排列的顺序呢?” (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 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提问: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 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 提问: 生活中常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 预设:掂量和称量。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环节: 研讨“哪种方法更准确?” 目标: 1.发现三种比较方法的优劣。 2.体会用简易天平测量比较科学、比较准确。 任务: 1.比较三次排序结果。 2.研讨发现三种比较方法的优劣。 要点: 1. 让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因此预测是不可靠的。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需要两两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掂量的方法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当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 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回形针的个数,这样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 1.班级汇总完成后,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小组讨论 “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 预设: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