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去哪里了》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主要通过两种物质”--食盐和红糖在水中的变化来正确理解溶解一词,本节课属于课标中物质世界的范畴,研究物质的变化。生活中学生都听说过溶解,一年级时学生也探究过溶解现象,但只是停留在表象,只看到了盐、红糖和沙子在水中的不一样的状态,并不清楚溶解的概念。所以本节课指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亲历食盐、红糖的溶解过程,逐步自我构建溶解一词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实践活动,知道溶解的特征之一是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小颗粒,且均匀稳定的分布在水中。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红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推测食盐、白糖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探究实践:能观察、描述红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能用简单的图示、文字进行记录。
态度责任:表现出对生活中溶解现象的兴趣,认识到科学实践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红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能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进行记录,并推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描述溶解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记录单、食盐、红糖、烧杯、搅拌棒、玻璃杯、勺子、筷子等。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
从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研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师:(出示干净水杯、水壶,倒一杯白开水,准备好食盐、勺子)
师:今天带来了一杯水,水是无色无味的,如果老师往水中加入一些食盐,会是什么味道?谁来尝尝?请你来尝(用勺子舀一勺)。
生:用勺子舀一勺,尝味道。
师:有什么感受?
生:有点咸。
师:现在,老师搅拌一下,请你尝尝,什么味道?
生:又咸了一点。
师:如果充分搅拌呢,再尝尝什么味道?
生:很咸。
师:三次尝这杯水的味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生:越来越咸了,因为盐越来越少了,最后都融化了
师:追问:那盐去哪里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盐去哪里了》
(二)探究实践
师:大家觉得,杯子里的盐去哪里了呢?
生:在水里。
师:盐怎么到水里去的呢?
生:融化了,最后盐不见了
师:什么是融化呢?(生边说师边记录学生的课堂生成,并指导如何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这一过程)有同学说到了颗粒,那我们就用小圆圈表示食盐颗粒。
师:这是你的想法,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看法吗?让我们一起用刚才的方法画一画,写一写,食盐在水中不见了的过程。完成记录单一
生:活动,画一画自己的想法,推测食盐再水中的变化。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对物质的溶解的前概念,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通过简单图示的画一画,呈现学生的想法,为后续的交流汇报做准备。
师:请学生上来展示交流自己的推测,食盐去哪儿了?食盐在水中是怎么消失不见的?
生:交流汇报。食盐先是沉到水里的,然后融化成水了,就不见了
生:食盐先是一颗一颗的,然后水会把食盐颗粒的边缘一点一点的融化不见了。
师:这是同学们的推测,但是食盐是无色透明的,水也是无色透明的,我们看不见它到底是怎么消失在水中的,能不能想办法让我们看见食盐在水中消失不见的过程呢?
生:给食盐染色
师:好像师一个好办法,但是色素进入水中后还是会和食盐分开,怎么办?能不能换一种常见的本身自己带有颜色的物质呢?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厨房里常见的物质。
生:红糖
师:你真棒,很会思考。那我们待会就用红糖来探究,物质究竟师怎么在水中消失不见的呢?(出示红糖,研究红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画一画写一写红糖和水的变化)
【设计意图】
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红糖这种物质,让学生经历亲眼看见溶解的过程,从抽象的想象到具象的表象认知,丰富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最后自主构建溶解的概念。
生:探究实验,完成记录单二。先画一画红糖原来的样子,在画一画刚进入水中红糖和水的变化,再画一画搅拌一次后红糖和水的变化,再画一画完全搅拌后的变化,最后观察记录静置后红糖和水的变化。
师:请同学上来分享他们的发现,红糖原来是怎样的,刚进入水中是怎样的搅拌一下后是怎样的,充分搅拌后又是怎样的?水的变化呢?
生:交流汇报
(三)研讨
师:总结,并板书红糖和水的变化过程,出示溶解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借助红糖,观察到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谁再来说说看,食盐在水中是怎么溶解的?对你刚才的推测有什么要修正和补充的?
生:刚才我认为。。。,现在我知道食盐是。。。溶解在水中的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发生认知冲突,对溶解和融化有一定的区别能力,从而自主的去修正自己的前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四)拓展
师:那如果我们不搅拌,你们觉得食盐、红糖会溶解在水中吗?让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后续对溶解快慢的研究做铺垫,让学生知道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可以不搅拌就达到溶解的效果,但可能溶解需要的时间比较久,从而引出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研究。
师:关于物质的溶解,还有很多奥秘等待大家课后继续研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