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梦回繁华—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梦回繁华—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0 12:3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梦回繁华—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粗字词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汴梁(biàn) 料峭(qiào) 沉檀(tán)
B.跋涉(bá) 舳舻(zhú) 遒劲(qiú jìn)
C.翰林(hàn) 覆灭(fù) 擅长(shàn)
D.簇拥(cù) 桅杆(wéi) 岔道(chà)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三月的北国,春寒料峭,冰冻未解,小芽已露尖尖角,倔强地探出头脑,冒出一丝丝生机。
B.老杨不顾长途跋涉带来的疲倦,没有回家歇歇脚,就兴冲冲地带着新菜种到地里去了。
C.“五一”长假,各地的景点都是车水马龙,游人络绎不绝。
D.阳春三月,络绎不绝的游人和摩肩接踵的汽车纷纷来到园博园。
3.下列对课文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第一段先写北宋时期的繁华局面,是为了说明北宋绘画题材的范围发生变化的原因,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B.《清明上河图》由三部分组成: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
C.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按照逻辑顺序,先介绍“画面开卷处”,再介绍“画面中段”,最后介绍“后段”。
D.《清明上河图》在绘画上的特色是:画面宏大,笔法精细;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细节真实,具有写实性。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一望而知其为画。
①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
②绘画中的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个物象的界线的。
③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
④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
⑤再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
A.②①④⑤③ B.①③⑤④② C.②①③⑤④ D.①④③⑤②
5.下列对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列数字)。
B.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打比方)
C.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
D.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分类别)
6.下列与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的季节景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B.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7.下列句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船工从粮船上卸下粮包。)
B.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这个句子的状语是“确实亲眼”,补语是“过”,定语是“倒挂着还能开花的”)
C.“《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这两个句子分别是陈述句和祈使句。
D.“旁逸斜出、连绵不断、因地制宜、交头接耳、沧海桑田、油光可鉴、南京大屠杀”这一组短语类型完全相同。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工笔山水画历史久远,从魏晋经隋唐直至宋代,完成了从初创到成熟的发展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笔山水画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它的语言传承体系和工笔精神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这种绘画语言体制有其显著的特点
②这一绘画语言体制以及它的实践形式——作品,构成了工笔山水画的古代经典
③主要体现为勾勒、渲染的技法形式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形、色、空间观念
④并在历代山水画家的不断探索实践下,逐步完善起工笔山水画的绘画语言体制
⑤其经典意义既在于它的语言传承体系,也在于它所凝结的工笔精神
A.④①②③⑤ B.④①③②⑤ C.②④③⑤① D.②③④①⑤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
马菁菁
①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的总称。写在前面即右侧的文字称“题”,写在后面即左侧的文字称“跋”。这是由卷轴的形式特点决定的,符合中国古代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观赏习惯。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鉴于字画中的题跋更常见、更典型,因此以字画为例解说题跋更合适些。
②魏晋南北朝是题跋的萌芽期,那时绘画是一种职业,画师无需读书认字,主要任务就是在寺庙里画壁画,或者去宫廷画皇帝、妃子的肖像,当然不会在画上署名,只有极少的王公贵族才会在作品上留下“签名”,顾恺之就是目前所知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
③宋代是题跋的发展期,皇帝艺术家宋徽宗功不可没,他用“瘦金体”独创了一种签名——天下一人,这四个字可作花押款,就好像是自己对自己的画进行认证。上行下效,于是更多的画家开始在画上签名。起初他们不敢堂而皇之地“签名”,只能偷偷地把名字写在树干上、山峰上。所以,如果一幅画上有画家自己的签名,那通常是宋代以后的作品。
④元代是题跋的兴盛期。到了元代,倪瓒那一批画家就彻底不顾忌“签名”。他们的文人画,讲究“诗书入画”,有诗有序,作品才算完整,于是题跋成了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跋中除了签名,一般还要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写首诗配合画面,生怕后人感受不到画家的情绪。这样一来,对画家的要求就高了,不仅要会写诗,还要书法好,最重要的是会搭配,整体美观。画画的人变了,画作自然也就不同了,就好比文艺青年喜欢往各种“无聊”的地方增加难度,并且乐此不疲。
⑤除了书画家给自己的作品写题跋,更多的收藏家、鉴赏家也为作品写题跋。比如现存最早的山水画——隋朝画家展子虔的画作“游春图”,本来没有名字,宋徽宗收藏后,大笔一挥,在右侧写了“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这幅画以后就叫这个名字了。后世的收藏家、鉴赏家们,不断将自己的品评与鉴赏附于作品之后。这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题跋,宛若绵延千年的艺术“点赞”,构成了一幅画完整的价值,使书画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
⑥题跋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像破案一样提供这幅画的创作线索,比如,这幅画怎么来的?我的看法是什么……后一个写题跋的人也是根据前一个人提供的线索对这幅画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在看一幅画的时候千万不能略过题跋,比如《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就足以拍一部穿越古今三生三世的电视连续剧了。金人张著的题跋让后人破解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之谜,但还有一个谜没有破解。张著在题跋中说,宋徽宗也为《清明上河图》写过题跋,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卷中却没有,而且画卷的长度也比明代李东阳题跋中所记录的少了近两米,这消失的部分去了哪儿呢?《清明上河图》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⑦题跋是不是比原画更有看头?总之,题跋就是一幅画存在的证据,是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字里行间,骨肉丰满。所以,请好好对待一幅画的题跋吧!
(选自《山山水水聊聊画画》,有删改)
9.请简要概括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题跋”。
10.第②段中加粗词“目前所知”能否删去?为什么?
11.第⑥段写《清明上河图》有何作用?
12.本文以“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三、阅读下列说明性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是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遍富”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几个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看清明民俗》,有改动)
13.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
14.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中国人把蝙蝠图案绘制在风筝上,寄寓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15.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CD正确;B.有误,“道劲”的“劲”应读“jìng”。故选B。
2.答案:D
解析:ABC正确;D.有误,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用来形容汽车多不恰当,用错了对象。故选D。
3.答案:C
解析:C.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应是按照空间顺序。故选C。
4.答案:C
解析:通读句子可知,文段主要介绍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由“例如”“又如”“再如”可知,此三句的顺序应为①③⑤。而这三句中的“脸与背景的界线”“鼻与脸的界线”等是②中“代表两个物象的界线”的具体体现,故①③⑤应在②后。由此即可判断答案为C。
5.答案:D
解析:D项,“如”后是在举例子,因此使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重要文化常识的能力。《清明上河图》描写的季节有两种说法:一说春季;一说秋季。属春季的说法多(如本课)。C项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冬季的景象,所以选C。
7.答案:B
解析:A.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船王卸下粮包。C.“历史,不可能被忘却!”是感叹句。D.这一组短语类型分别是:并列短语、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并列短语、并列短语、补充短语、偏正短语。故选B。
8.答案:B
解析:根据④的“并”和“体制”可知,应与前文衔接紧密,应排在首位;①“这种绘画语言体制”对应④的“绘画语言体制”应排第二位;③是对①“显著的特点”的具体说明,应排第三位;②是谈上述特点导致的结果,应排第四位;⑤是谈意义,并归结到“工笔精神”,同时与下句吻合,应排第五位;因此语序为④①③②⑤。故选B。
9.答案:定义、发展历史、艺术价值、重要作用。
解析:(1)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对全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层次梳理,然后再根据每个层次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本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①段介绍“题跋”的定义;第②一④段交代“题跋”的发展历史;第⑤段说明“题跋”的艺术价值;第⑥段说明“题跋”的重要作用;第⑦段是对上文的总结。因此本文从定义、发展历史、艺术价值和重要作用几个方面介绍了“题跋”。
10.答案:不能。“目前所知”是到现在为止所知道的意思。原句表示目前历史资料显示,顾恺之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但并不表明他一定就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签名的人。如果删去。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原意;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系欸小:解答本题,首先回答能否删去;然后解释加点词的含义,并结合具体句意解释加点词的内涵;再说明不能删去的理由;最后答“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11.答案:举例子。举《清明上河图》题跋的例子,具体直观地说明了题跋的重要作用,提供了这幅画的创作线索。进一步说明了题跋是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下文提出要好好对待题跋做了铺垫,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解析:先准确判断采用的说明方法,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采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第⑥段写《清明上河图》是举例子,具体直观地说明题跋的重要作用。此外,这也为下文提出要好好对待题跋做了销垫,还能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12.答案:好。交代说明对象是题跋;体现出题跋的历史悠久,绵延不绝;表达了作者对题跋的赞美;能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解答本题,先回答好不好。再从题目的内涵或作用的角度来回答理由。这个题目不仅交代了说明对象,更体现出题跋的历史悠久,绵延不绝,还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3.答案:介绍了风筝的起源、发展,风筝上图案的寓意等。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在细读材料一、二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由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可得出:介绍了风筝的起源。由“随着造纸术的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可得出:介绍了风筝的发展。由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可得出:介绍了风筝上图案的寓意。据此作答即可。
14.答案:举例子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的能力。细读材料二中的画线句可知,这句话举了北京沙燕风筝的翅膀上画满蝙蝠的具体例子,属于举例子。
15.答案: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材料三介绍的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放风筝的情景。这里说的“当时”当然指的就是宋代了,所以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