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3.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0 12:3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米粟(sù) 孙叔敖(áo) 公孙衍(yán)
B.傅说(yuè) 丈夫之冠(guān) 曾益(zēng)
C.胶鬲(gé) 法家拂士(fú) 亲戚畔之(pàn)
D.畎亩(quǎn) 富贵不能淫(yín) 空乏其身(kòng)
2.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译文: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C.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译文:一发怒,诸侯就害怕;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文: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3.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 B.妾妇之道也
C.寡助之至 D.以天下之所顺
4.下列加粗词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所以动心忍性
D.富贵不能淫
5.下列加粗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饿其体肤
B.必先苦其心志
C.富贵不能淫
D.人恒过,然后能改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B.《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7.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作者从城高、池深、兵器锐利、粮食充足四个方面强调作战方所具备的“地利”,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即使如此,仍有人弃城而逃,自然地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
C.本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即能行仁政的君主。
D.本文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法治”思想。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略)
[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注]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8.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委而去之(______)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
(3)所恶勿施,尔也(______)
9.填空并翻译。
①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填在下面并翻译。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甲、乙两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是一样的,都解释为“道理”。
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甲文强调“人和”,乙文强调“民心”,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述,论证有力。
三、阅读【甲】【乙】两个选段,回答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齐桓公①问管仲②日:“王者何贵③?”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④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⑤之则安,辅之则强,非⑥四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⑦亡者,未之有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①齐桓公:春秋诸侯,五霸之一。②管仲:齐桓公的贤相,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③贵:以……为贵。④君人者:指国君或皇上。⑤与:亲附,跟随。⑥非:反对,责怪。⑦遂:终于,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池非不深也
②委而去之
③亲戚畔之
④天下顺之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3.语段【甲】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语段【乙】中的“_______”与之观点相似。
14.孟子与管仲在治国思想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甲】【乙】选段内容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衍y n。B.冠guàn。C.拂bì。
2.答案:C
解析:该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公孙衍、张仪(他们)”,翻译时应该补出。
3.答案:C
解析:“之”在C中是动词,到,往;在其他三项中都是助词,的。
4.答案:D
解析:A项中的“丈夫”古义是“男子”;今义是“女子的配偶”。B项中的“是”古义是代词,“这”;今义是动词,表判断。C项中的“所以”古义是“用这些来……”;今义是连词,表因果关系。D项中的“富贵”古今义都是“有钱又有地位”。
5.答案:D
解析:A项中的“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B项中的“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C项中的“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D项中的“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6.答案:B
解析:“《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有误,应为“《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7.答案:D
解析:作者强调“民心”“仁政”的重要性,实则是希望君主实行“德治”,而非“法治”。
答案:①放弃;②使……定居;③厌恶(讨厌)
解析:注意②中的“域”为名词作动词,可根据句意推测词义。
9.答案:①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翻译:百姓归附仁政,犹如水就地势往下流,野兽在原野奔跑。
解析:①“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是说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就此得出结果“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重点词语:故,所以;君子,能行仁政的君主;必,一定。②句的关键词:归,归附;仁,仁政;犹,犹如。
10.答案:C
解析:A.[甲]文的“道”指仁政;[乙]文的“道”指办法。B.[甲]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逐层论证,最后得出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乙]文不是总分总的结构,只是由孟子的话,引出下文的论述。D.[甲]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乙]文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参考译文]
[乙]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有办法:获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想要的,就替他们聚集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如此罢了。百姓归附仁政,犹如水就地势往下流,野兽在原野奔跑。”
11.答案:①城池②离开③同“叛”,背叛④归顺,服从
12..答案:①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解析:①关键词:天时、地利、人和②关键词:域、固、威
13.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14.答案:孟子与管仲都有民贵思想(或民本思想)。孟子认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管仲认为没有百姓支持的政权最终是会灭亡的。
解析:作答本题,需明确【甲】选段中孟子的治国思想和【乙】选段中管仲的治国思想。通读选段,在理解其大意的基础上,可概括出二人相似的治国思想是民本思想。由“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可知,孟子认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民怨其上,不遵亡者,未之有也”等可知,管仲认为没有百姓支持的政权最终是会灭亡的。
【参考译文】
【乙】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一碧无际的天空。当君主的,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诗》中说:‘没有良好品行的人,在他所在的地方会被人怨恨。’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是从来没有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