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12《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12《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1 10:37:4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通讯,表达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强烈愿望。
B.《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全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C.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忧愁,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D.“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这句话运用了夸张手法。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综合。
A.“《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通讯”表述错误。《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新闻评论。这篇新闻述评,从国家公祭鼎铭文谈起,逐层深入地阐述了设立公祭日的初衷、背景和意义,采用正反对比、列举事实等方法,剖析了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歪曲事实的险恶用心,申明中国一以贯之的立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热爱和平,开创未来。
故选A。
2.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夜游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B.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闲”字着笔,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之情。
D.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答案】D
【详解】D.分析有误。“如积水空明”的意思是“庭院里像积满了水一样澄澈”,是把院子里的“月光”比作“积水”,极写月光的澄澈。“积水澄澈”的说法有误,故选D。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二则》作者是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它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B.《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分别是吴均、陶弘景,两人都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都是描写山水的佳作。
C.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任职时所作,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D.《水经注》作者是北魏郦道元,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答案】B
【详解】B.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故B错误,选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选自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 ) (2)盖竹柏影也( )
(3)乐其风土( ) (4)将去不忍(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相与步于中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濯清涟而不妖
D.以与其子孙游 其一犬坐于前
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
7.甲文中作者“遂至承天寺”的原因是: 。乙文中作者“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除了“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之外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案】4. 高兴的样子。 大概是。 喜欢。 离开,离去。 5.B 6.(1)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空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
(2)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 7. 念无与为乐者 乐其风土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句意:(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欣然:高兴的样子。
(2)句意: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大概是。
(3)句意: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乐:喜欢。
(4)句意:将要离开的时候,不忍心离去。去:离开,离去。
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做,行/表被动,被;
B.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C.连词,表顺承,不译/连词,表转折,却;
D.代词,他的/代词,在这里代指上文提到的“两狼”,意思是“其中的”;
故选B。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庭下:庭院中的地面,指院子里。如:像。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比喻月光下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交横:交错纵横。
(2)南望:指向南望去。鸡犬之声:鸡犬的声音。之:助词,的。相闻:指相互听见。
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①空:结合甲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作者此时没有睡意,“念无与为乐者”,所以“遂至承天寺”。因此这里应填:念无与为乐者。
②空:乙文“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可知,作者“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除了“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另一个原因是“乐其风土”,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因此这里应填:乐其风土。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我在彭城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将要离开的时候,不忍心离去,而彭城的父老也不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岸边买田地在此养老。向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的声音能相互听到,(我)裹着头巾,拄着拐杖,每年时常往来于张氏的园亭,和他们的子孙交游,一定会有这样的日子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①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②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③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④瀹(yuè):煮。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 ②相与步于中庭( )
③狱讼充斥 ( ) ④撷园蔬 (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B.策之不以其道 伐安丘、高密之术以修补破败
C.颓然乎其间者 乐哉!游乎
D.人不知而不愠 夏凉而冬温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11.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
【答案】8.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狱:诉讼事件(案件) 撷:采摘(摘取) 9.A 10.(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11.(1)闲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夜游赏月,悠游自如,富有闲情雅趣;含有自嘲自慰之意。
(2)超然:一方面指弟弟为他游玩之地取名为“超然台”;另一方面指苏轼被调任之后,还能修整花园,打扫庭院,与朋友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是因为他有着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①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②句意: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③句意:案件也多得不胜数。狱:诉讼事件(案件)。
④句意:(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撷:采摘(摘取)。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助词,的/助词,的;
B.介词,按照/介词,用来;
C.介词,在/助词,表感叹语气;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故选A。
1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庭下:庭院中;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竹柏:竹子和柏树。
②之:的;因:靠着;城:城墙;台:高台;葺:修整;新:使……新。
11.本题考查词句理解与赏析。
【甲】文“闲人”一词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蕴含着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作者直言自己是“闲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先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悠游自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富有闲情雅趣;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自慰之意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以及对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胸。
由【乙】文第③段“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可知,“超然”是指弟弟子由为苏轼游玩之地取名“超然台”;由第②段“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第③段“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可知,苏轼在被调任的地方,与朋友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一起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体现了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文: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通讯,表达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强烈愿望。
B.《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全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C.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忧愁,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D.“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这句话运用了夸张手法。
2.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夜游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B.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闲”字着笔,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之情。
D.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二则》作者是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它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B.《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分别是吴均、陶弘景,两人都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都是描写山水的佳作。
C.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任职时所作,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D.《水经注》作者是北魏郦道元,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选自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 ) (2)盖竹柏影也( )
(3)乐其风土( ) (4)将去不忍(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相与步于中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濯清涟而不妖
D.以与其子孙游 其一犬坐于前
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
7.甲文中作者“遂至承天寺”的原因是: 。乙文中作者“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除了“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之外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①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②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③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④瀹(yuè):煮。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 ②相与步于中庭( )
③狱讼充斥 ( ) ④撷园蔬 (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B.策之不以其道 伐安丘、高密之术以修补破败
C.颓然乎其间者 乐哉!游乎
D.人不知而不愠 夏凉而冬温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11.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