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1 10:5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知 人 论 世
情景导入
在一个宁静而悠长的夜晚,万籁俱寂,月光如洗,轻轻洒满了古老而静谧的大地。星辰点点,仿佛是天际最温柔的笔触,在深蓝的天幕上勾勒出一幅幅梦幻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跟随东坡先生的脚步,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宁静与美好。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多角度解读文本,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过着有职无权的闲散生活。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与张怀民同被贬谪,暂寓承天寺。一个秋夜,苏轼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二人共赏中庭月色,苏轼有感而发,写下此文。文章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复杂微妙的心境,以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深 入 文 本
学习活动一: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一)诵读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学习活动一: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诵读提示】
注意停顿,语速稍微慢一些,语调要有抑扬,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念、盖、但)。
“念——无与为乐者”,读出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读出兴奋之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感慨之情。把这三个字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我们读时,要将文中宁静、欣赏、感慨的意味表达出来。
学习活动一: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一)诵读感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习活动一: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二)全文翻译
【重点字词】遂:于是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寝:睡觉
盖:大概 但:只是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一)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文中的“亦”是什么意思?
学习活动二:研读分析文本内容
1.月色美。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色想着与人分享。
2.排解忧愁。诗人因乌台诗案被贬,内心郁闷、孤独,想要找一个排遣的方法。
文中的“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郁郁寡必之情。
(二)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学习活动二:研读分析文本内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三)试赏析“月色入户”中的“入”字的精妙。
学习活动二:研读分析文本内容
“入”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以动感,仿佛是月光登门拜访,意境活泼。一个“入”字给一个寂寞、失意的人温暖的感觉。
(四)“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作简要赏析。
学习活动二:研读分析文本内容
这短短的三句话,是描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句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暗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的藻和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四)“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作简要赏析。
学习活动二:研读分析文本内容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其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二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表现了作者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一)重读这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句式、节奏、用词、表达方式和情感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
学习活动三:分析文本比较差异
课文 句式、节奏、用词 表达方式 情感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一)重读这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句式、节奏、用词、表达方式和情感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
学习活动三:分析文本比较差异
课文 句式、节奏、用词 表达方式 情感
《答谢中书书》 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又用对偶,极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日。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妙画面。 以感慨发端,为总起;接下来具体描绘景物,写总体风貌,写四时,朝夕景物的不同,层次清晰;最后,以 美和感慨结束。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偷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 语言朴素自然,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图,极具诗情画意。 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言,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课堂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文章用了仅85个字,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课 堂 测 试
1.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代文学家,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是他的作品。
B.新闻,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六要素”。
C.《藤野先生》一文记述作者与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真挚怀念。
D.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用三十年时间写下十卷本科普巨著《昆虫记》。法布尔关注昆虫活生生的生命过程,书中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A
2.下列关于《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一、二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D
1.【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苏轼是宋代文学家,不是唐代文学家;故选A。
2.【答案】D
【详解】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D.有误,“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指月光如水,并不是真的写水,所以“写水突出其清”错误;故选D。
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巨著,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三十年的结晶,被誉为“昆虫的史诗”。该书行文活泼,语言诙谐,读来趣味盎然。
B.《记承天寺夜游》是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的,该文熔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抒发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情感。
C.消息是迅速、详细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它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消息的正文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
D.教师节来临,林涛同学给老师的贺卡上写道:“敬爱的老师,三尺讲台播智慧,一支粉笔写春秋。您辛苦了,高足林涛祝您节日快乐!”这句话符合语境,表达得体。
A
3.【答案】A
【详解】B.《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的。所以选项中“南宋文学家苏轼”表述不正确;
C.息是迅速、详细(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所以选项中“详细地报道”表述不正确;
D.“高足”指有才能的弟子,这里用来形容自己,不得体不恰当,应将“高足”改为“学生”;
故选A。
课 后 作 业
必做内容:
1.完成《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
2.整理学习笔记本(积累字词,梳理文本内容)
选做内容:
1.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及背景展开想象,苏轼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会说些什么?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