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3.2 认识气温计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3.2 认识气温计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21 11:3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认识气温计》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教学 目标 明确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了解其工作原理。 掌握气温的常用单位 “℃”(摄氏度)的含义和读法。 认识不同类型的温度计,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能够仔细观察气温计的结构,准确描述其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学会正确使用气温计模型进行读数练习,掌握气温计的读数方法,包括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读数。 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温度计,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
教学 重点 认识气温计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温度计,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教学 难点 理解零下温度的读数方法,掌握气温计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读数技巧。 培养学生对气温测量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一课时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复备课
一(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画面中展示了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和气温数据。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每天都会关注天气预报吗?天气预报中哪些信息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呢?” 引导学生思考天气预报的作用。 学生可能会回答:“天气预报可以告诉我们明天会不会下雨,要不要带伞。”“天气预报可以让我们知道气温是多少,穿什么衣服合适。” 等。 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你们知道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怎么测量出来的吗?”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认识气温计 (二)知识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关于温度的知识。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感受过哪些温度呢?比如夏天很热,冬天很冷,这些都是温度的不同表现。那么,什么是温度呢?” 学生回答:“温度就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教师展示一些不同温度的物体图片,如热水、冰块、常温的水等,让学生感受温度的差异。 教师进一步解释:“温度是一个物理量,它可以用数值来表示。我们通常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 教师介绍温度的单位。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温度的单位有哪些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摄氏度、华氏度。” 教师详细介绍摄氏度和华氏度的含义和换算方法。重点强调摄氏度是国际通用的温度单位,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教师板书:温度的常用单位是 “℃”,读作 “摄氏度”。 (三)认识气温计的结构 教师展示一支气温计,让学生观察其外观。 提问:“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支气温计,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有一个玻璃管,里面有红色的液体。”“还有一些刻度和数字。” 等。 教师结合教学挂图,详细介绍气温计的结构。 气温计主要由液泡、液柱、刻度和单位符号四部分组成。 液泡:位于气温计的下端,是储存液体的地方。通常里面装有酒精或水银等液体,这些液体在温度变化时会膨胀或收缩,从而使液柱上升或下降。 液柱:是连接液泡和刻度的细长玻璃管,里面的液体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上升或下降。液柱的高度反映了当前的温度。 刻度:刻在玻璃管上的数字和线条,用于表示温度的大小。刻度通常以摄氏度为单位,每一小格代表一定的温度值。 单位符号:“℃”,表示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 教师让学生两人一组,分发气温计,让学生再次观察气温计的结构,并完成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记录表格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气温计的组成部分、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小心拿放气温计,避免损坏。 教师邀请一组学生上台,用手指一指气温计的各部分结构,并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功能。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和纠正。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强调。让学生对气温计的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利用气温计模型读数 教师展示一个气温计模型,让学生观察其特点。 提问:“同学们,这个气温计模型和我们刚才看到的真实气温计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模型比较大,更容易看清楚。”“模型的液柱不会动,方便我们读数。” 等。 教师引导学生对气温计模型的刻度进行观察。 提问:“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气温计模型的刻度,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回答:“刻度上有很多数字,还有一些线条。”“刻度上的数字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字之间分成了几小格。” 等。 教师解释:“气温计模型上的刻度通常是按照摄氏度来划分的。每两个整十数之间分成了若干小格,每个小格代表一定的温度值。比如,每一小格可能代表 1 摄氏度或 2 摄氏度。” 教师介绍气温计的读数方法。 零刻度,读数起;向上数,摄氏几;向下数,零下几。 教师结合气温计模型,进行示范读数。比如,当液柱在零刻度以上时,读出液柱顶端对应的数字,再加上 “摄氏度”,就是当前的温度。如果液柱在零刻度以下,读出液柱顶端对应的数字,前面加上 “零下”,再加上 “摄氏度”,就是当前的温度。 教师出示一些气温计模型的示数图,让学生分别表示读作和写作,并在本子上写一写。 比如,出示一幅零上温度的示数图,让学生读出温度,并写作。再出示一幅零下温度的示数图,让学生进行同样的操作。 教师可以请几位学生上黑板写,其他学生在下面自己写。然后进行点评和纠正。 教师分发气温计模型,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读数练习。 一个学生用模型表示出不同的温度,另一个学生进行读数。然后交换任务,反复练习。 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要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教师检测学生读数的准确率,关注零下温度的读数。 教师可以随机出示一些气温计模型的示数图,让学生快速读数。或者让学生用模型表示出指定的温度,让其他学生进行读数。 对于学生在读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及时纠正,并利用小口诀强化纠错。 (五)观察其他温度计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气温计,那么除了气温计,还有哪些类型的温度计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温度计,如体温计、水温计、电子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等。 体温计:主要用于测量人体的温度。它的测量范围比较小,一般在 35℃到 42℃之间。体温计的液泡比较细,里面通常装有水银。体温计的刻度比较精确,每一小格代表 0.1 摄氏度。 水温计:用于测量水的温度。它的测量范围根据不同的用途而有所不同,一般在 0℃到 100℃之间。水温计的液泡比较大,里面通常装有酒精或煤油。水温计的刻度比较简单,每一小格代表 1 摄氏度或 2 摄氏度。 电子温度计:利用电子元件来测量温度。它的测量范围比较广,可以测量从零下几十度到零上几百度的温度。电子温度计的显示方式比较多样,可以是数字显示,也可以是液晶显示。电子温度计的读数比较方便,而且精度比较高。 双金属温度计:利用两种不同金属的热膨胀系数不同来测量温度。它的测量范围也比较广,可以测量从零下几十度到零上几百度的温度。双金属温度计的结构比较简单,通常由两种金属片组成,当温度变化时,金属片会弯曲,从而带动指针指示温度。 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不同类型的温度计,并讨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可以从温度计的结构、测量范围、精度、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请几位学生说说他们的发现,然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师小结:不同类型的温度计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也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是用来测量温度的工具,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和精度。在使用温度计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六)研讨与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刚才的读数练习中,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需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学生可能会回答:“零下温度的读数比较难,容易读错。”“读数时要眼睛平视液柱顶端,不能斜视。”“要注意气温计的测量范围,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等。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对学生的问题和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和强调。 教师继续提问:“运用气温计测量温度对我们描述天气有什么帮助呢?” 学生再次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学生可能会回答:“气温计可以测量出准确的气温数据,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天气的冷热程度。”“通过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可以发现天气的变化规律。”“气温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制作更详细的天气日历。” 等。 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准确测量气温对描述天气、发现天气变化规律的重要性。 (七)拓展与应用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气温计和其他类型的温度计,那么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温度计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可能会回答:“冰箱里有温度计,可以测量冰箱内的温度。”“温室里有温度计,可以控制植物生长的温度。”“实验室里有温度计,可以进行科学实验。” 等。 教师进一步拓展:“同学们,温度计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在工业生产中,温度计可以监测机器的运行温度,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在医学领域,温度计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在气象观测中,温度计是测量气温、水温、地温等的重要工具。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留意身边的温度计,了解它们的用途和作用。”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认识气温计,课后请大家回家观察一下家里有没有温度计,它们是用来测量什么的?并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八)课堂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气温计的结构、读数方法、不同类型的温度计以及它们的应用场景。 强调准确测量气温对描述天气、发现天气变化规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天气变化,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气温测量和分析。 提醒学生在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损坏温度计和受到伤害。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探究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气温计的读数方法和不同类型温度计的特点,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本节课中有所收获。此外,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