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7《昆明的雨》同课异构(4份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7《昆明的雨》同课异构(4份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2 21:24:4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同课异构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把握线索,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重点)
2.学会通过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新课
二、 检测预习
  请把你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读不准音或不理解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三、 寻美点
  作者曾经说: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
  本文正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
  文章美在哪里?请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你的发现!
  总结:觉得身边处处有美景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是闲适的,恬静的。
  四、理线索
  1、题目是《昆明的雨》作者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而是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昆明的景、物、人、事等,这是不是离题了呢?
  ——明线:昆明的雨
  总结:作者用雨这个带有浪漫色彩的主意象,写了昆明的景、物、事、人,化抽象为具体,形散神聚,让我们感受到了昆明独特的风土人情。
  2、作为一个高邮人为何思念昆明的雨呢?
  资料链接:
  1939年,汪曾祺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生活了7年。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就是他的第二故乡。《昆明的雨》写于离开昆明40年后的1984年。
  ——暗线: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思念
  总结:正是这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把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这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五、学写法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让我们感觉情感的浓烈!
  通过“凡人小事”来表情达意正是汪老作品的风格!
  作品链接: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里,“在“母亲”去世后,“父亲”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于是,“父亲“对“母亲”的深沉的眷恋之情清晰地展露在我们眼前,让人读了深深为之感动。
“父亲”在一旁给十七岁的“我”瞎出主意写情书的场景,则更是让“父亲”随和,温暖的形象深入人心。
  这正是汪老作品的“凡人小事”之美!
  六、巧练笔
  请以《温暖,藏在心中》为题写一个小片段,注意选取身边的小素材表情达意。
  七、小结:
花甲老人念昆明,
诗情画意无限浓。
形散神聚大手笔,
凡人小事见真情。
  八、邀你读书
  阅读汪曾祺的《翠湖心影》《我的家乡》
  细细品读,体会作者散文的独特韵味。
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 取生活的琐事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3.感悟作者对往昔怀念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朱自清《春》中 描写春雨的语段引出课题《昆明的雨》。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江苏省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汪曾祺以昆明生活为描写对象的作品共有43篇,其中小说8篇,散文35篇。
(三)检查生字
鲜腴( ) 青头菌( ) 黄焖( )
 鸡草茎( ) 松毛择净( )
 红炽( ) 桂花绿釉( )
(四)初读课文
  1、带着问题读课文。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一句话。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本文写的不仅是雨,还写了哪些景、物、事来突显昆明的雨的特点?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4、说说昆明雨季中的景、物、事。(选取其中一点进行介绍,要说说使人动情或饶有趣味的地方)我是小导游xxx,欢迎来到昆明,昆明四季如春,……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等,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
(五)品读课文
  1、朗读喜欢的段落,品味其中的美
仙人掌 木香花      景物的美
菌子 杨梅         滋味的美
缅桂花 房东送来缅桂花    人情的美
雨中喝酒  莲池旁与友人喝酒 氛围的美
  2、这些景、物、事与雨有什么关系?
  3、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这些植物的共同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滋润。这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昆明的雨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的特点。
  4、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乡愁,感觉有点散,但其中有一条感情线索贯穿其中,这条线索是?
  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5、再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感悟昆明的情味,感悟汪老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从中我们可看到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我们看到他热爱生活,他把美好的东西用文字记录下来,使人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六)探究课文
  1.文章结尾采用了哪些手法?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 作用?
  反复、抒情。语段的作用:在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在结构上,照应第②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2、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运用
  “以小见大”的手法。《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出爱的醇厚。仙人掌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以及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七)归纳总结
  1、本课主旨
  文章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以及对宁静、恬然的生活的留恋。
(八)拓展延伸
  国学经典诵读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译文】我住长江的上游,你住长江的下游。我们虽然共饮着同一条江水,却不能见,只能日日夜夜承受着思念的愁苦。悠悠的江水啊,要流到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这段离愁别恨又要到何年何月才会结束。只希望你的心同我的心一样,不会辜负这番相思的情意。
(九)作业布置:
   1.用富有情味的语言,用热爱生活的态度记录民权的雨。
   2.推荐阅读《端午的鸭蛋》,再次感受汪曾祺富有情味的语言,感受生活的美好。
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经历,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之情。
2.结合具体语句,圈点勾画,品味文章平淡自然、饶有趣味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屏幕,从这几条你能猜出来是哪位作家吗?
1、他60岁当上了作家
2、他是沈从文最著名的学生。
3、他自称是全中国吃过马铃薯品种最多的人。(文革时期他被下放到马铃薯研究基地)
4、他说生活是很好玩的,然后一笔一划把这好玩写给了我们
5、他写过的草木,就是没事翻翻,也让你觉得随身带了个花园,或者一个不错的莱园
6、他是一个美食家,就算你刚饱餐一顿,看他写吃、写食物,你还是会饿得咕咕叫。
从上述文字中就知道了描述的是作家——汪曾祺。今天我们就一起借《昆明的雨》来走近汪曾祺,领略他无可比拟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
标题是《昆明的雨》,但是作者直接描写雨的笔墨其实并不多,结合我们的课前预习,谁来把文章当中直接描写雨的语段读给大家听。
明确:雨: 停停下下,下下停停
雨季: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作者的笔下涉及雨的段落不过就是这5段,也很直白的、很明确的告诉我们昆明的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那除了雨,作者还写了昆明的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点勾画。
明确:
物: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
人: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
事:房东送花、邀友、饮酒
不仅写了昆明的雨,还写了昆明的物、昆明的人和相关的事。那作者通过描绘这些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怎么样的情感呢?试着用原文来回答。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两次,情感一样不一样呢?我们带着不同的情感读一读。
随着语气的加重,这种想念也是越来越深的。这些景物带着这种想念的情感构成了昆明雨季的生活图,在作者笔下,这种物、人、事都充满着美感和诗意,作者正是由此表达对昆明的想念之情。大家可以来看到,他以情感为线索贯穿了昆明雨季当中的物、人、事,还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
明确:形散神聚。
三、品味语言
《昆明的雨》作为本单元的第四篇散文,前面我们学习了《背影》,体会了朱自清笔下散文语言的平实,饱含情感,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体会了散文语言的激情与豪爽。有很多人在读了这篇文章后,评价汪曾祺散文的语言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那他的这个“味”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在语言中体会汪曾祺的“味”,注意圈点批注,并加以品味。
明确:
1、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句子生动形象,从牛肝菌的颜色、口感、味道入手,写出了牛肝菌的滋味鲜美,让人垂涎欲滴。同时,句式简短,连用六个标点,语言简洁明了,如话家常。
2、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这东西这么好吃?!
明确:从这句中的牛粪、马蜂窝这些词体会到了语言的幽默诙谐。
这一部分里面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一个地方跟我们平常不一样?
明确:它的标点符号有问号和感叹号,那这是什么意思?这种东西也能吃?!说能吃不能吃?不能吃,所以它应该是一种加强语气,怀疑吃惊。第二句是这东西这么好吃?!强调的是惊叹原来这么好吃!所以第一句我们带着怀疑吃惊的语气,第二句带着怀疑惊叹的语气,找一位同学来试一下,读出来了一点点味道,我们一起来读一遍。一盘盘的抄牛肝菌、红烧鸡枞、与青辣椒同炒的干巴菌在这生动幽默诙谐的语言中,散发着浓浓的烟火味。
朗读是我们感知散文之美的一把钥匙,希望这节课接下来同学们可以通过朗读来体味。结合具体语句,还读出散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写房东母女给房客增花这一情节叙述体会到了语言的平淡自然,并没有多么煽情的语言来写房东母女,而是如唠家常一般将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段文字:
3、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明确:这是生活中普通的一件事,正如同学说的如话家常,就在这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还体会到了什么呢?同学们通过分析“时常”、“各家”、“满满”这些词,体会到了昆明人的热情大方、善良友善,因为作者他在这个地方是求学,作为房客,他们俩之间其实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的,但是房东却愿意把盛开的缅桂花免费发送给房客们,这里体现了一种浓浓的人情味。房东母女爱花,也愿意送花,可以见看见他们非常的善良友善,热情大方,雨季绽放的缅桂花呢,香气弥散在整个昆明,正是因为这昆明人卖花、摘花、赏花、送花让作者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那是什么情感是不是呼之欲出了?是的,是对房东的感动、感激和对这份人情的怀念。
这是一个对待生活一片赤诚的人在寻常的人事中收获的厚重的感动。除了对这人情的热爱和和感动,我们再去品一品其它的语句,还能读出什么味道呢?
4、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陈圆圆的传说
在文中引用诗句也好,传说也好,都是为了什么呢?是的,为了内容更加丰富,语言更加的典雅,让文章更富有有诗意,在这些诗意化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概括为文化味。语言之所以能带有浓厚的文化韵味,这与汪曾祺本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
汪曾祺曾经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刚开始我们也对汪曾祺有了简单了解,他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最著名的学生。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44年,为生活计,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观音寺的一个由联大同学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在两年的教学期间,汪曾祺写了小说《小学校的钟声》,重写小说《复仇》。后由沈从文推荐给郑振铎在上海主办的《文艺复兴》杂志发表。这期间汪曾祺与同在中国建设中学任教的施松卿相识,并建立了恋爱关系。1946年秋,汪曾祺离开昆明。
1939到1946年整整七年的时间,汪曾祺一直在昆明生活,我们可以推算一下,那段时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客居昆明有家难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昆明的生活是宁静的,闲适的,安稳的,这也是汪曾祺所向往的生活,在这里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可以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所以时隔四十年,他依然对这昆明雨季中的景、物、人、事记忆犹新,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这条情感线索贯穿其中,形散神聚。
最后,让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这首诗吧,注意语速语气,让我们在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中结束这堂课的学习。
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2.理解文中昆明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3.把握课文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以列举出描写不同地方、不同季节的带有“雨”字的古诗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汪曾祺(1920年-1997年),著名作家,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适集》,散文集《蒲桥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等”。
汪曾祺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他对昆明有很深的情结,昆明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三、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让生齐读学习目标,加深印象。
四、检查预习,解决字词
五、读文探究
自由读课文,画出能打动你或你认为重要的语段,圈点批注。
提示:
1.你可以从语句的内容,情感,结构,含义,表现方法,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等角度入手。
2.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补充不同意见;然后,推选一位同学,展示本组最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
3.请有感情地朗读你选中的文字。
触雨情
A:小组内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B:小组代表展示本组最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
①组同学选的是第四段、第五段中的文字。根据他的回答,可以转化成两个问题,使学生更加明确。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怎样?
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板书: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C.指导朗读;师范读。
D.追问:文中除了写雨,还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板书:雨季中的景物、人的活动
②组同学选的是“我想念昆明的雨”,根据学生的回答,也转换成一个问题。这句话在开头、结尾反复出现,有何用意?
根据学生在结构、内容上的回答,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指导这句话的朗读。
③组同学选的第一段,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他转化为问题:题为“昆明的雨”,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再次明确首段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构思及特点。
追问:作者从一幅画写起,以一首诗收束文章,有何妙处?作者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素材骤拢起来的?(此处设计是为突破教学难点)
板书:喜爱 怀念
赏雨景
④组同学选的是第八段中的句子,是从句子的表达效果入手的,这个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得比较牢固,所以简单处理。
⑤组同学选的是第九段的文字,学生能体验到此处展现了昆明的人情之美。但理解昆明的风土人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所以,我又引导学生在文中拓展了一些,并给学生朗诵了一首诗:
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
强调让汪曾祺魂牵梦萦的不仅是昆明使人动情的雨季,还有淳朴善良的人情之美,恬淡、闲适的生活之美。
品雨言
⑥组选的是第七段中的语句,学生从词语入手,能感受到汪曾祺看似平淡自然,实则极具情味的的语言风格,这也是教学重点之一,所以,我利用文本拓深了一些,并用汪曾祺先生的话,加深学生对文本语言风格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
结合文章内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再次明确“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体会汪曾祺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
七、布置作业
1.写一写自己记忆中“忘不了的情味”(100字左右)。
2.推荐阅读
《翠湖心影》《葡萄月令》
《我的家乡》《故乡的食物》
根据《葡萄月令》写一篇读书笔记(300字左右)
八、教师寄语
做一个善于从平淡生活中品出生活之美的人
做一个长于用质朴的语言记录生活情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