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朱自清
背
影
情境创设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父与子应当是世界最亲密的关系之一,为何会两年“不相见”呢?对此很多喜爱朱自清的观众都有疑问,为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126周年,《朱自清》纪录片想以名篇《背影》为脚本,增拍一集父与子的故事,为观众答疑解惑。假如你是摄制组的一员,请按导演要求完成任务。
情境任务
任务一:深研细读,精选场景
任务二:捕捉细节,拍摄背影
任务三:细读书信,体悟深情
任
务
一
深研细读,精选场景
开拍之前,导演要求大家了解朱自清,并扫清阅读障碍,细读脚本,为父与子的故事精选拍摄场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走近朱自清
他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其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散文代表作品有《春》、《荷塘月色》、《匆匆》等。
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请大家搜集相关资料,完成填空。
文体知识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神不散”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本文属于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侧重于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在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扫清阅读障碍
迂( ) 拭( ) 搀( )
交卸( ) 狼藉( ) 簌簌( )
赋闲( ) 游逛( ) 踌躇( ) 马褂( ) 蹒跚( )颓唐( )
琐屑( ) 差使( ) 栅栏( )
举箸( ) 妥帖( ) 触目伤怀
yū
shì
chān
xiè
jí
sù
fù
ɡuànɡ
chóu chú
ɡuà
pán shān
tuí
xiè
chāi
zhù
zhà
tiē
·看到的情况让人感到伤心。( )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
触目伤怀
蹒跚
祸不单行
细读脚本,梳理层次
1、脚本的写作线索是什么?脚本可分为几部分,请梳理文章层次。
本文的线索是父亲的背影。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6):
第三部分(7):
开篇点题,思念父亲,难忘父亲的“背影”。
回忆往事,叙述父子奔丧、望父买橘、车站送别,刻画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精选拍摄场景
2、根据脚本内容,编剧设计了三个拍摄场景供摄制组成员参考。你认为哪个场景最符合纪录片主题?请精心挑选拍摄场景。
回家奔丧(2-3)
车站送别(4-5)
月台买橘(6)
√
任
务
二
捕捉细节,拍摄背影
通过团队商议,本次纪录片拍摄场景已确定,请摄制组根据脚本“月台买橘”具体内容,确定画面色调,并为饰演父亲的演员设计细节,拍摄背影。
摄前准备
开拍之前,请摄制组确定拍摄的画面整体色调。
请大家结合当时的环境以及朱自清家中背景,阐述原因。
【思路提示】
我认为画面整体色调是(冷/暖)色调,因为当时所处的环境是________,
当时的背景是________,因此选择(冷/暖)色调最合适。
我认为画面整体色调是 冷 色调,因为当时所处的环境是1917年冬天的浦口火车站,当时的背景是朱自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被解职,生活困顿。朱自清从北京赶赴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因此选择 冷 色调最合适。
剖析背影
摄影冷色调已调试完成,导演希望摄制组聚焦“背影”拍摄纪录片,“背影”究竟在脚本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请大家勾画相关语句,用“_____背影”四字词语概括,并思考其在全文中作用。将最感人的背影重点拍摄。
文中四次写到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1段)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6段)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第6段)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第7段)
难忘背影
(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
(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
(父子分别)
回忆背影
(别后怀念)
文中四次背影的作用是:
①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
②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地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③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④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背影为线索,一线串珠,结构严谨。
捕捉细节,拍摄背影
结合“月台买橘”的拍摄场景,大家一致认为望父买橘、父子分别时的背影最感人。正式拍摄前,设计组的工作人员为大家提供了几组不同的设计(外貌、动作、语言),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为饰演父亲的演员设计拍摄细节,并定位角色,探讨该请场景如何拍摄。
【设计提示】
1、勾画脚本中父亲“外貌、动作、语言”等相关语句;
2、角色定位:这是一位________(四字短语)的父亲。
设计外貌
结合脚本内容,大家认为应选择第( )组服装道具,并定位角色,阐述具体理由。
A、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袄;
B、裘皮小帽,紫毛大衣,毛皮大袄;
C、红布小帽,红布大马褂,大红色棉袄。
阐述理由
角色定位:这是一位 简朴困窘 的父亲。
①祖母去世,服孝期间要穿深色衣服,与写作背景契合;
②父亲被解职,生活困顿,因此穿着极为简朴;
③与送给儿子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更凸显了父亲对
儿子的关爱,自己省吃俭用只为了给儿子最好的。
A
设计动作
请大家为扮演父亲的演员设计动作,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动词,并定位角色,具体赏析。
角色定位:这是一位年迈苍老、艰难吃力的父亲。
(父亲)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走
探
穿
爬
攀
缩
倾
流
具体赏析
运用“走、探、穿、爬、攀、缩、倾”一系列动作,描绘出了父亲穿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形,动作越艰难,越能表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设计语言
编剧设计了两组台词,请大家根据情景为演员选择最合适的一组,并说明理由。
角色定位:这是一位不善言辞、对儿子不舍的父亲。
1、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了一会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
第二组比起第一组增加了父亲对儿子的嘱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不舍之情。
第一组:①我买几个橘子去。②我走了。③你赶紧进去。
第二组:①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②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③进去吧,里面没人。
捕捉细节
通过父亲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均可见父亲对“我”无微不至、深沉的爱。再读脚本,大家还能找出哪些表现父亲对“我”的关爱的细节?
再三嘱咐茶房
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忙着照看行李
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嘱我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背影小结
父亲送我去车站,帮我看行李,行小费,讲价格,送上车,拣位子,铺座位,嘱小心,托茶房……这些细碎的小事,在一个已成年的儿子面前,年迈的他在遭受沉重打击之后更显苍老和颓唐,却依然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不顾艰难为“我”爬月台买橘子,依旧努力地爱着“我”,可见父亲对我的深厚情感。
撰写字幕
通过大家对细节精巧的设计,“父与子”纪录片人物部分拍摄已初步完成。请用“父亲的爱,藏在 里”的句式,为纪录片人物部分撰写片尾字幕。
父亲的爱,藏在那件黑布的大马褂和深青色棉袍里;
父亲的爱,藏在那件紫毛大衣里;
父亲的爱,藏在靠门的座位里;
父亲的爱,藏在蹒跚的脚步里;
父亲的爱,藏在那堆朱红的橘子里。
任
务
三
细读书信,体悟深情
父爱藏在无微不至的关爱里,如此深厚的情感,父子二人为何会两年“不相见”呢?请搜集背景资料为观众答疑解惑。
探秘“背影”背后
父爱藏在无微不至的关爱里,如此深厚的情感,父子二人为何会两年“不相见”呢?是“不能相见”还是“不愿相见”,请大家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为观众探秘背影背后的故事。
资料链接——父子关系
1915年,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子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把“朱自华”改为“朱自清”,父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境衰落,“背影”故事发生;
1921年,父亲为缓解家中经济困顿私自扣留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
盾,子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子在泪水中完成《背影》;
1928年,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结束;
1945年,父亲去世。
细读书信
从背景时间线,我们可以看出,朱自清父子二人之间的隔阂很深,多年以来矛盾与冷战。促使朱自清对父亲情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就是收到了父亲的书信,请大家细读书信, 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解读书信
既然“身体平安”,何来“膀子疼痛”?既然只是“举箸提笔不便”,又何来“大去之期”呢?并且父亲离世也是20年以后的事情了。
这29字的家书,看似矛盾,只是为了告知儿子自己身体不好,希望见到儿子啊!原来这是一封父亲向冷战中的儿子含蓄表示让步和求和的书信!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体悟情感
徐州相见
浦口分别
别后情景
疏离
别扭
缓和
想念
触景伤怀
心有怨怼
略不耐烦
暗笑其“迂”
内心震撼
触发深情
理解体谅
牵挂思念
父爱如此内敛含蓄,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样呢?请勾画脚本相关语句,通过思维导图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资料助读】
1928年,我(朱自清的三弟)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拣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
——摘自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朱自清在《儿女》中写给叶圣陶的信: “近来差不多是中年了,觉得从前真是一个‘不成材”的父亲。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朱自清的孩子),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来着。”
情感小结
父爱子:真挚地怜爱
子爱父:深切地怀念
父亲
儿子
爱的表达和期待
爱的理解和延续
父母与子女之间难免会有隔膜、矛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父子双方境遇的变化,“我”对父亲的情感从冷漠、不满、怨怼,慢慢变成了理解和思念。
课堂小结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父爱一直都在,不管有多大的隔阂,父子情是隔不断的。父亲的背影、书信、所做的小事,如同一颗颗明亮的星辰,点亮了父子寒冷的夜空。这才是真正的父子情深,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这就是动人的《背影》。
布置作业
1、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简洁的文字蕴含着无限深情,其实最好的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还没有留心体会。一个特殊的作业,回家以独特的方式,向父母表示你对他们的理解,对他们给予你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他们夹一次菜,给他们洗一次衣服,为他们倒一杯水……
2、每一份牵挂,皆可光明正大。每一句思念,都要尽情表达。学校举办“三行家书”征文大赛,请你以爱之名,书写心中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