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第
11
课
苏 轼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培养文言文阅读语感。积累重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通过朗读、联想、品味月夜游玩的兴味,理解文章主旨。
3. 体悟闲人之心境,感悟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大意;养成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习惯;
2、通过朗读、联想、品味月夜游玩的兴味,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难点
1、通过朗读、联想、品味月夜游玩的兴味,理解文章主旨;
2、体悟闲人之心境,感悟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堂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
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其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合称“宋四家”
其画: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他被贬黄州期间,曾写下一篇文章,短短84个字,被学术界称之为“神品”,被林语堂赞誉为“绝世妙文”。这篇文章就是《记承天寺夜游》。
了解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
背
景
资
料
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1.诵读积累,理解文意。
文言文节奏划分:
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分开。
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
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
四字对句一般二二停顿,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散句要根据意义来停顿,如"念//无与为乐者",领起词要短暂拖延。
语速稍微慢一些,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
指导诵读
1、读出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xíng)。念//无与为(wéi)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yǔ)/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bǎi)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指导诵读
2、读准字音
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文意,把自己在本课预学中碰到的难以理解的字词圈出来,同桌交流,仍然不能解决的写在黑板上。
交流积累
重点积累下面文言词语。
文言积累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卧。
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重点积累下面文言词语。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遮盖。
重点积累下面文言词语。
文言积累
2.特殊句式
⑴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⑵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⑶判断句: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文章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同桌口译接龙,把自己口译困难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来,交流解决。
2.感知内容,体会情感。
整
体
感
知
1.根据表达方式,给课文划分层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
记叙
描写
庭院月色
赏月经过
赏月感慨
整
体
感
知
2.苏轼看到了怎样的月夜景色?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月光:皎洁空灵,清澈透明
树影:纵横交错,疏影摇曳
意境: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整
体
感
知
3.苏轼在赏月过程中的心情是怎样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解衣欲睡:作者的百无聊赖;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因看到美丽月光“欣然起行”的欣喜;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自身遭遇的孤独、悲凉;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寻到知己一起漫步的悠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赏月的陶醉;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复杂的人生感慨。
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整
体
感
知
4.结合下面资料,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
【资料1】张怀民,字梦得,又名偓佺,清河人,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来了数月,屈居主簿一类的小官,但他心胸坦荡,不以为意,很快和苏轼结为好友。张怀民在承天寺附近西南筑亭,以观流经黄州长江的胜景。苏轼名之为"快哉亭"。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整
体
感
知
4.结合下面资料,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
文中语句 理由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欲睡而起,欣然散步,美景不可独享
念无与为乐者 唯可与怀民为乐,可见二人志趣相投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知张怀民住处,直奔而去,不怕打扰
亦未寝 三字足见二人见月色心意相通,皆因遭际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 不约而同,行为同,心境同,此时无声胜有声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少闲人,无他人可寻;耳,别无其它
遭际相同,志趣相投,心意相通。
整
体
感
知
5.结合背景资料,说说你对结尾一句的理解。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整
体
感
知
5.结合背景资料,说说你对结尾一句的理解。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一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分析写法,欣赏语言。
分
析
写
法
动静结合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①“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曳的动态美。
②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本文短短84个字,被学术界称之为“神品”,被林语堂赞誉为“绝世妙文”,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写景方法。
本文短短84个字,被学术界称之为“神品”,被林语堂赞誉为“绝世妙文”,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写景方法。
分
析
写
法
正面侧面结合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①“积水空明”正面描写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
②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分
析
写
法
比喻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本文短短84个字,被学术界称之为“神品”,被林语堂赞誉为“绝世妙文”,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写景方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欣
赏
语
言
散淡自然
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
句式以散句为主,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欣
赏
语
言
含蓄凝练
遂:自然含蓄地点出二人的趣味相投。
亦:表面叙述怀民也没有睡的事实,其实饱含作者的既惊喜不已又似在意料之中的情感,表现出二人的知音关系。
但:将笔触从眼前景物转向观景之人,引出“闲人”。在两个“何”的发问后表明了他超拔不群、迥异流俗之意,显示出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欣
赏
语
言
含蓄凝练
闲人:
①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均可诉说;
②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
③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请简要分析文中作者在承天寺赏月前后的心情变化过程。
课堂练习
作者开始因为皎洁月光映入房内而兴奋、喜悦,继而因无人共同赏月而感到孤独、落寞,然后因与好友漫步庭院而愉悦、慰藉,最后想到如此美景只有他们两个“闲人”观赏,在感慨、悲凉中又有几分乐观、旷达。
2.请结合下面文章的内容,谈谈苏轼和张怀民在宦海沉浮中的表现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练习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而自放山水之间,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节选,有删改)
课堂练习
①我们在遭遇困难时,要学会豁达、坦然、从容。甲文中最后三句话苏轼流露出两人恰恰因为无事所以才能欣赏到难得的美景的情怀,苏辙在乙文中说“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同时说“今张君不以谪为患”。都写出了苏轼、张怀民面对贬谪困境时候的豁达、坦然、从容。
②在困境中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其他的美,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甲文和乙文第一段中苏轼、张怀民都能在自然景物的美好中感受到生活的美,让自己在贬谪的困境中还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③在面对困境时朋友之间要相互扶持,互相勉励。甲文中“怀民亦未寝”中“亦”字表明两人是知己。从乙文的写作背景可看出,亭子由张怀民建成,苏轼取名,苏辙记文,他们三人也是互相理解对方的处境、相互勉励。
内容上:本文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的悲凉和自我安慰。
知识总结
写法上:
正面侧面结合,动静结合;
散淡自然,含蓄凝练。
背诵、默写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外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课后作业
道阻且长 行且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