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唐诗五首:《野望》
第
13
课
王 绩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2.想象诗歌描绘的形象,揣摩含蓄的语言。
3.结合诗人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怀与志趣。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结合诗人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怀与志趣。
学习难点
把握古诗的相关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品味古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诗歌蕴含的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
课堂导入
说起唐诗,我们马上会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伽,对于王绩这个名字,很少人注意到。其实在唐诗的发展史上,他是一个影响很大的诗人,他的一首《野望》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历来为学者所重视。
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一洗齐梁以来的雕饰浮艳之气。王尧衢说:“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沈德潜说:“五言律前此失严者多,应以此章为首。”闻一多先生更认为此诗“应该说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自然处渊明亦当让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绩这首开启律诗先河的《野望》。
了解作者:王绩
王绩,(约589一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语言朴素自然,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直率疏放,直追魏晋古风。
人
生
经
历
1、王绩自幼聪明,博闻强记11岁拜见权倾朝野的杨素,被在座公卿成为“神仙童子“,16岁时应举高中,授秘书正字,入朝为官。
2、家世显赫,兄王通隋末大儒;侄孙王勃初唐四杰。家有良田十多顷,奴婢数十人,养野鸭大雁,自种草药。衣食无忧的世家豪门。
3、王绩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最终归隐田园,自号“东皋子”,以琴酒诗歌自娱。
4、王绩生性自由、放诞不羁。追魏晋高风,喜饮酒,自称“五斗先生”。
王绩的人生标签
神童小王
豪门王绩
五斗学士
归隐东皋
文
体
知
识
①句式固定,律诗要求字数一致,每句五字或七字,简称“五律”或“七律”。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②押韵严格,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讲究平仄,每句中用字平仄间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④要求对仗,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律诗
1.诵读积累,理解诗意。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指导诵读
1、读准字音
皋(gāo)
徙(xī)
犊(dú)
指导诵读
2、读出韵律
节奏:
七言诗句的节奏一般都是四三节奏,但也要根据诗意灵活把握。
押韵:
律诗押韵严格,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文意,把自己在本课预学中碰到的难以理解的字词圈出来,同桌交流,仍然不能解决的写在黑板上。
交流积累
重点积累下面词语。
文言积累
东皋:
薄暮:
徙倚:
落晖:
犊:
禽:
顾:
采薇:
地名,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傍晚。薄,接近
徘徊。
落日的余晖。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看,视。
采食野菜。商末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理解诗意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3、读懂诗意
2.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理
解
内
容
1.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说说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首联写诗人傍晚时分独自徘徊的场景,为下文写景做铺垫。
“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点明题目,领起下文。
“徙倚”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诗人的迷茫和失意情绪,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理
解
内
容
2.中间两联同为写景,但角度各有不同,说说你的看法。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远景:宏观描绘
颔联描写秋天山野景色,渲染出秋意之浓,落晖之广,增添了凄凉之感,孤独之意。
近景:微观特写
静态:写景物
动态:写人物
颈联描写暮归场面,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息,含蓄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理
解
内
容
3.结合下面资料,说说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资料1:王绩《墓志铭》(节选)起家以禄位,历数职而进一阶,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于是退归,以酒德游于乡里,往往卖卜,时时著书,行若无所之,坐若无所据。乡人未有达其意也。
译文:靠官俸起家 。经历了好几个职务才升过一阶官。才能高而职位低,仅仅免于问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 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气。于是退官归家,以饮酒悠游于乡里。有时算算卦,有时写写书。行路好像没有目标,坐下好像没有依靠。乡下没人能够了解他的想法。
理
解
内
容
3.结合下面资料,说说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资料2:《诗经·召南·草虫》有云:“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无相识”“怀采薇”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伍,表达了诗人知音难觅的孤独之情和退隐不仕之意。
体
会
感
情
4.结合对诗句的理解,梳理诗句中的景色和情感变化。
诗句 内容 情感
首联 东皋黄昏独自徘徊 苦闷、迷茫和失意
颔联 秋天山野景色 孤独、失意、凄凉
颈联 牧人猎人暮归情景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尾联 相顾不识独自长歌 孤独之感、归隐之意
3.分析写法,品读语言。
分
析
写
法
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
人物描写
动作描写:徙倚、相顾、长歌,写出了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心理描写:欲何依、怀采薇,表现了诗人的失落与迷茫,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情感。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分
析
写
法
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
寓情于景
颔联:颔联描写秋天山野景色,渲染出秋意之浓,落晖之广,增添了凄凉之感,孤独之意。
颈联:颈联描写暮归场面,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息,含蓄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分
析
写
法
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
动静结合
颔联:颔联描写秋天山林之远观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颈联:颈联描写暮归场面,牧人与猎马的特写,是近处的动景,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分
析
写
法
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
化用 用典
首联:“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尾联:“怀采薇”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伍,表达了诗人知音难觅的孤独之情和退隐不仕之意。
首联:徙倚欲何依。 尾联:长歌怀采薇。
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望”字意蕴丰富,写诗人在野外所见,又指诗人内心的观望。
“树树”和“山山”,渲染出这秋色之深,落晖之广,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运用“秋色”和“落晖”两种色彩,使得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皆”“唯”二字,渲染出这秋色之深,落晖之广,增添孤独之感。
品
读
赏
析
炼字角度
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品
读
赏
析
画面角度:每一棵树都染上了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披上了落日的余晖。树叶黄了,落到地上,山后的太阳余晖落在山上。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写法角度:运用寓情于景手法,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予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品
读
赏
析
描写角度:“相顾”“长歌”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怀采薇”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愿望。
写法角度:“怀采薇”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伍,表达了诗人知音难觅的孤独之情和退隐不仕之意。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课堂练习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有误,“由远及近”表述不准确。颔联理解为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应为“由近及远”;“早秋”表述错误,应为“深秋”。
A.“望”字意蕴丰富,写诗人在野外所见,又指诗人内心的观望。
B.首联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诗人心情。
C.颔联由远及近,巧用“皆”“唯”二字描绘了一幅早秋之晚景图。
D.颈联描绘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反衬诗人的落寞情怀。
课堂练习
王绩的偶像是陶渊明,同为隐逸的田园诗人,试比较陶渊明的《移居》(其二)和王绩的《野望》,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课堂练习
王绩的偶像是陶渊明,同为隐逸的田园诗人,试比较陶渊明的《移居》(其二)和王绩的《野望》,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陶渊明积极投身田园,与乡邻打成一片,有实实在在的躬耕生活。陶诗安适自然,恬淡飘逸,我们在陶诗中看到了愉悦之情及他对田园的执着与热爱,这种情感对那些被外在原因赶到田园中的诗人(包括王绩)来讲是很陌生的。所以陶渊明的田园,不是王绩的田园。
陶渊明是快乐的,而王绩,则略显惆怅,他的归隐多半是因为仕途不利而非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仍要奔向田园,是因为唯有此处可以安放他的愁绪。
内容上:诗人描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表达了自己归隐田园的愿望。
知识总结
写法上:
动静结合、寓情于景;
化用典故、用词精练。
背诵、默写诗歌。
以“望”为题,写一段文字,描绘自己在某一时刻所“望”之景,表达内心情感。
课后作业
道阻且长 行且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