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三峡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三峡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4 20:47:0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三 峡
教材分析:
《三峡》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本文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记载,通过对三峡的山水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雄伟壮丽的三峡奇景。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本文也是必背古诗文篇目之一。文章写景生动,内容浅显,用词精准,节奏鲜明,朗朗上口,适合学生诵读。抓住景物特征,用准确的词语进行描写,对学生的写作具有启发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疏通文意已能很好完成,但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要赏析文章,尤其是写景散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在欣赏"语言之美”环节。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及学生的学情, 教学中对课文不必作过多的分析,以诵读、赏识为主。老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朗读上加以指导,组织学生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体会新课标的精神,培养自主探讨学习的能力,同时注意融合其它学科知识,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的理解三峡山水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联想想象,体会三峡景物的特点。
2.学习文章写景的技巧,向课文学作文。
3.了解三峡古今之状,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
抓住文中描写景物特征的语句,品味赏析,联想想象,把握景物的特征。 教学方法:
本文教学设计用两课时,第一课时以自学为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师生共同总结特殊的字词,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第二课时确定为“文学鉴赏课”,课堂上反复诵读品味,借助多媒体技术,探究本文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及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引入,这节课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领会一下千年以前的三峡风光。
二、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景物特点
1.上节课我们翻译了课文,对本文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三峡的景物有何特点?提笔简略描绘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2.朗读品味,抓住景物特点,理解写景技巧。
(1)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赞叹、赞颂之情吟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析各段描写的内容。
师生品读第一段,品析三峡山的特点以及写景的技巧。
①读第一段,这些语句分别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②品读“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什么情况下才能出现这种情景?
③本段运用了写景技巧?
品读三峡水的特点。
①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二三四段三峡水的特点,师生共同总结。
夏水:凶险 湍急
春冬:清幽 秀丽
秋水:寒肃 凄哀
写景技巧: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俯有仰;有正有侧;抓住特征;融入情感。
②想象“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情景。
③品味“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悲愁之情。
试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进行情感比较。
(4)理解谋篇布局的特点:《三峡》为何先写山后写水 写水,哪个季节具体写 为什么
明确:文章先总写山:山高岭连,才会有水的源源不断;再写水的四季不同,重点写夏水:夏水最迅猛、急遽,有代表性。
3.深情朗读,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水经注》是一部地理学著作,试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三峡适宜修建水电站的原因,并用文中的话来说明。
课堂小练笔:以导游的身份,为三峡写一段导游词。
作业布置: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思考 :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日,如何保持和延续三峡独特的魅力
教学反思:本堂课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融合多学科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很好的解决了教学重难点。课堂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把玩文字,把读、背、写融合统一 ,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