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第2章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第2章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27 10:5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班级 得分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种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是( )
A. 个体 B. 种群 C. 群落 D. 生态系统
2. 生长着各种植物和一些小动物的一片草地,按生态学知识来看,草地、草地中的各种生物及草地中的东亚飞蝗,可依次称为( )
A. 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B.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C. 群落、生态系统、种群 D. 种群、生态系统、群落
3. 苹果不能在热带种植,荔枝不能在寒带种植,影响它们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 阳光 B. 水 C. 温度 D. 土壤
4. 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共有 3条食物链
B. 该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C. 植物是生产者,鸟、虫是消费者
D. 食草虫和食虫鸟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
5. 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若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图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较长时间内兔群数量变化的是( )
6.人工森林比天然森林害虫多,原因是( )
A. 人工森林适合害虫生长 B. 人工森林对环境适应性比较强
C. 人工森林抑制害虫能力差 D. 人工森林自动调节能力差
7. 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一条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含量,你认为该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是( )
A. 甲→乙→丙→丁
B. 丁→丙→乙→甲
C. 丙→丁→乙→甲
D. 甲→乙→丁→丙
8. 上个世纪,许多国家经常使用一种叫做DDT的农药杀灭农业害虫。但在荒无人烟的南极从未施用过DDT。从20世纪 70年代开始,研究人员发现,在南极海洋中的鱼、虾和企鹅等动物体内竟然也含有DDT。根据此现象分析,地球上最大生态系统是( )
A. 南极生态系统 B. 海洋生态系统
C. 淡水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9. 如图是有关自然界中碳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对此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碳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碳循环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密切相关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
D.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不断减少,是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光照
10.下列关于生物圈、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浙江莫干山的所有植物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B. 雄安新区的“白洋淀”是一个生态系统
C.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虾米→小鱼→大鱼”可表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和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组成
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不变的
B.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保持绝对的稳定
C.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可能在小范围中变动,但相对是稳定的
D.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流动中保持不变
12.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并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了 ( )
A. 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B.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
C. 生物个体间的互助现象 D. 生物个体间的竞争现象
13. 下列生态系统中,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是( )
A. 草原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淡水生态系统
14. 分解者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下列生物不属于分解者的是( )
A. 乳酸菌 B. 酵母菌 C. 蚯蚓 D. 蚂蚁
15. 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可以减少水的散失。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 生物影响环境 B. 生物适应环境
C. 生物改变环境 D. 生物依赖环境
16. 一个学生估算一块木头下面鼠妇的种群数量。她捉了 40 只鼠妇,将它们标记后放回,并与该种群中的其他个体混合在一起。24小时后,她又捉了40只鼠妇,在新捉的鼠妇中,只有 16 只是有标记的。假定在24小时内,鼠妇无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则鼠妇的种群数量为( )
A. 60只 B. 100只 C. 80只 D. 40只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 )
A.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B.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C.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D.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捕食关系
18. 如图所示食物网中的生物X、Y、Z,既属于初级消费者,又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 )
A. X B. Y
C. Z D. Y和Z
19. 如图是依据我国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其中完全正确的描述是( )
A. 图(1)、图(2)、图(3)都是增长型,从图(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B. 图(1)、图(2)、图(3)都是衰退型,从图(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C. 图(1)是典型的稳定型,从中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D. 图(1)、图(2)、图(3)都是稳定型,从图(2)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20.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单位:千焦),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B. 丙个体数量最少,体内积累的有害物质最多
C. 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D. 甲固定太阳能是能量流动的起点,三者之间的能量关系是甲=乙+丙
二、简答题(共38分)
21.(3分)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材料二:科学工作者发现,过去20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0%,平均厚度从3米减至1.5米;2005年北极冰盖面积为530万平方千米,2007年9月为413万平方千米,创历史最低点。这些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
(1)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和生活在非洲沙漠的大耳狐,它们耳朵的大小不同,如图所示。这与它们生活地区的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 (填字母)。
A. 水 B. 温度 C. 空气 D. 阳光
(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 相适应。
(3)随着北极温度的变暖,试推测极地狐的耳朵将会 。
22.(5分)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能量流动的途径是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能量流动的终点是 ,这些能量的最终来源都是 。
23.(6分)加快生态安全建设,2019年临沂市以建设“绿色沂蒙、生态临沂”为主线,推行“林长制”改革,实现“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真正把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如图1为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调查蒙山森林公园生态建设情况后绘制的食物网,图2表示图1 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X代表该食物网中的某种生物,那么对于食物链:“草→食草昆虫→蜘蛛→X→蛇→猫头鹰”,X代表 (2分)。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既属于竞争关系又属于捕食关系的生物有 (2分)。图2 中的甲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 。
(3)若一段时间内鼠的数量大量减少,首先会引起植物的数量增加,但不会无限制地增加下去,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 。
24.(7分)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是 兔 。在这条最长的食物链中,数量最少的是 。
(2)图中的生产者是 ,图中的所有动物可统称为 ,其中鹰与兔、鹰与蛇的关系是 。
(3)要使该食物网成为一个生态系统,需增加的成分是 。
25.(6分)沿海城市现在时兴一种作为家庭摆设的生态球:球体密封,里面灌水,底部有泥沙,水中生活着绿色水藻和三条小鱼。请根据这个生态球的情况,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个生态球应放在 的地方,这样可以使绿藻 。
(2)在这个生态球中,绿藻为小鱼提供 ,小鱼为绿藻提供 ,所以两者都能生存。
(3)如要使绿藻和小鱼能长期生存,生态球中还必须有 ,它能分解小鱼排泄物和绿藻残体,为绿藻提供 。
26.(7分)生活在田野上的老鼠常常偷食花生,但它有时会被蛇吃掉,而蛇和鼠又会被老鹰捕食;生活在大草原上的野兔以嫩草为食,狐狸有时会捕食野兔,老虎又将狐狸作为自己的美餐;鹰和虎死掉后,又成了细菌的乐园,这些凶猛的禽兽会变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回到大自然中,重新成为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上述资料中的一条食物链 。
(2)上述资料中,生产者是 ,分解者是 。
(3)影响野兔生活的生物因素有 ,大量捕杀狐狸后,短期内野兔的数量将 ,草的数量将 ,因此,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和比例必须保持 。
27.(4分)地球上艳丽多姿的生物是和它们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的。如:①常绿阔叶树冬季落叶;②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剌;③鸟类的前肢变成翼;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会长出致密的毛;⑤鲫鱼身体呈纺锤形,长有许多鳍;⑥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
在以上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中,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是 (填序号,下同);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是 ;与寒冷环境相适应的是 ;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22分)
28.(6分)同学们发现树林里的落叶层层堆积,不同区域和深度的落叶被分解的程度各不相同。为了探究影响细菌分解落叶的因素,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根据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回答问题:
步骤1:材料处理 同种且相同大小叶片 30 片,均分为3份平铺于三个锥形瓶中,标为 A、B、C三组,高温蒸煮(灭菌)后备用
步骤2:实验操作 A组 B组 C组
接种等量的同种细菌
遮光处理 遮光处理 正常光照
去除氧气 通入氧气 通入氧气
步骤3:恒温培养足够时间 30℃ 30℃ X℃
实验结果 叶片未被分解 叶片被完全分解 叶片被完全分解
(1) A、B两组对照,探究的问题是
(2)实验步骤3中“X”代表的数值应该是 。这样,B、C两组对照时,变量是 ,根据B、C组的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 。
(3)实验中每组选用10片叶,而不只用1片叶的目的是 。
(4)B、C两组锥形瓶中的树叶被细菌分解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水和 。
29.(9分)如图一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生活着食草昆虫、兔、鹰等生物,请根据图示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第29题图
(1)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2)如果有三种动物鸟、鼠、狐,则图一中a、b、c代表的生物依次是 (填字母)。
A. 鼠、鸟、狐 B. 鸟、鼠、狐
C. 鸟、狐、鼠 D. 狐、鸟、鼠
(3)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还缺少的生物部分是 。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相对比较 。
(5)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6)如果由于超载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出现草原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具有 的关系。
(7)图二中,若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图一中“c”所在的食物链中的四种生物体内的总能量,则图一中与乙对应的生物是 。
(8)分析得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沿着 流动的。
(9)草原在 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0.(7分)在啤酒的制作过程中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在氧气充足时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使其周围环境的酸碱度发生变化。某科学研究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了以下实验:将酵母菌放在 10毫升培养液中,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培养,并每隔一定时间均匀取样1毫升,4次取得的培养液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如下表所示(每次样品测定后均放回原培养液)。请回答:
样品编号 酵母菌数量(万个) pH
① 121 3.7
② 100 5.0
③ 121 4.8
④ 82 5.4
(1) 由于酵母菌的作用,使其周围呈 性环境。
(2) 由数据可知,1毫升该培养液中最多能容纳的酵母菌数量为 万个。
(3)从表中数据分析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 (填字母)。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①③②④ D. ④③②①
(4)请写出酵母菌在氧气充足时分解葡萄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5)在随后进行的第5次取样时,发现样品中酵母菌数量仅为76万个,在排除了其周围环境酸碱度的影响后,研究小组对此结果作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你认为这一解释应该是什么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1. B 2. A 3. C 4. A 5. D 6. D 7. D 8. D
9. D 10. B 11. C 12. A 13. B 14. D 15. B
16. B 17. B 18. B 19. A 20. D
21.(1)B (2)生存环境 (3)变大
22.生产者 食物链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内能 太阳能
23.(1)食虫鸟、青蛙 (2)青蛙和蜘蛛、蛇和猫头鹰 猫头鹰
(3)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4.(1)5 草→鼠→蛇→鹰 鹰 (2)草 消费者 吃与被吃(捕食关系) (3)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5.(1)有光照 进行光合作用 (2)食物和氧气 肥料和二氧化碳 (3)分解者 无机盐
26.(1)草→野兔→狐狸 (2)花生、草 细菌和真菌
(3)草、狐狸 增加 减少 相对稳定的状态
27.③ ⑤⑥ ①④ ②
28.(1)氧气能够加快落叶分解吗
(2)30 光照 光照条件不会影响该细菌对落叶的分解
(3)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4)无机盐
29.(1)绿色植物→a→鹰 (2)A (3)分解者 (4)弱 (5)沿食物链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 (6)生物影响环境 (7)绿色植物 (8)食物链和食物网 (9)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
30.(1)酸 (2)121 (3)B (5)可能是培养液中缺氧,使酵母菌不能正常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