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1 消息二则
毛泽东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
写作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第二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获得喘息,1949年蒋介石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时,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彻底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当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覆灭。
字词积累
督战( ) 荻港( )
溃退( ) 泄气( )
摧枯拉朽( )锐不可当( )
dū
dí
kuì
xiè
cuī
dāng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
抵挡。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
势力被迅速摧毁。
反复朗读课文,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1949年4月20日午夜起至4月22日2时;
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战线;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历史背景)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攻破芜湖、安庆线,占领南岸,向繁昌诸城进击中。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结果:
新闻六要素
结合课文批注,理清消息的结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没有交代)
标题:
电头:
导语:
主体:
结语:
背景: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倒金字塔结构,按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
电头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发电时间。
作用:表明材料真实可信、报道及时。
锐不可当 溃退
歼灭 要塞
kuì
dāng
jiān
sài
整体感知
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
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到课文最后
芜湖—江阴
三十五万大军的大部分
二十一日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
三十五万大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细读感悟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的敌军抵抗都较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最后说东路激战,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
品味语言
该消息是向全国民众通报战况,向前线战士传递战斗捷报、向敌人宣示战果的,地点表述的准确性意义重大,体现新闻的真实、客观、严谨。
《消息二则》中出现许多地名,初读时觉得陌生又复杂,但是又十分必要,你怎么看?
还有哪些词句能体现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大约”表明有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简明。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主观倾向
消息讲究客观、准确、真实,但也隐含着作者的情感。
你可以从《消息二则》中的哪些词句,感知到作者的主观倾向?
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进击、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
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
“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所向披靡的气势。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
鼓舞前方战士的士气,进一步摧毁敌人的信心,向全国人民宣告战争的大势所趋。
写作目的
作业:1、抄写课后字词3遍
2、完成作业本活动一(1)
活动二(1)
活动三(1)
3、预习第2、3、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