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每至晴初霜旦 B.横柯上蔽
C.互相轩邈 D.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案】D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A每至晴初霜旦的“霜”是名词作动词用,“下霜”的意思;
B横柯上蔽的“上”是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的意思;
C互相轩邈的“轩邈”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D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谈:谈论,吟咏,赞叹的意思,没有词类活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诵读和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案】D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
A 盖竹柏影也的“盖”表推测,“大概”的意思, 盖以诱敌的“盖”表推测,“大概”的意思,相同;
B 念无与为乐者的“与”是“和”的意思,相与步于中庭的“与”是“和”的意思,相同;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是“只”的意思,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的“但”是“只”的意思,相同;
D夕日欲颓的“欲”是“将要”的意思,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欲”是“欲望”的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要养成多记多积累的好习惯,在做笔记时要做好归类整理,一些常见的答题技巧: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重上下文的联系,通过推敲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该词的具体含义;寻找词语的固定搭配: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有固定的搭配方式,因此可以通过了解这些搭配方式来确定该词的意义;根据语法规则判断词性:文言文中的词语有时会因为语法结构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可以通过分析该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来判断其词性;借助词典或其他资料:如果以上方法无法确定该词的意义,可以查阅相关的词典或其他资料,以获取更准确的解释;总之,在解决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问题时,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并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和分析。
3.下列与例句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实是欲界之仙都
A.山川之美 B.春冬之时 C.何陋之有 D.恻隐之心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 例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的”。
ABD均是结构助词“的”;
C.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无实义。
故答案为:C。
【点评】 此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熟知文言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在具体识记时候,重点识记某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以“其”为例,其基本用法为代词,特殊用法为表语气的副词。以“其”的代词用法为例,其基本用法为第三人称代词,其特殊用法为第一人称代词。同时,尽量结合课本例句,掌握意义和用法。如“其”在作表语气的副词时,“吾其还也”为祈使、商量语气,“其孰能讥之乎”为反问语气,“其皆出于此乎”为猜测语气。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B.晓雾将歇(停歇)
C.沉鳞竞跃(争相跳) D.月色入户(门)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B.句意: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歇,消散。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5.(【精彩练习】11短文二篇)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康肃忿然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反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案】D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的样子。B.于是。C.只是。D.将要/欲望。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6.(2020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试卷)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巘,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⑤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⑤② C.⑤③④①② D.⑤①③④②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答题时先找出本段中的总领句——“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再根据前后照应关系,“南朝游记小品名作”扣住“文苑奇葩”,故第④句应紧跟其后,同时“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领起第①⑤句(两句分别对应“游记”“小品”);第②句为总结句,应置于结尾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7.(2024·云南开学考)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写。文章以“月”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美丽月色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B.《野望》是唐代诗人王绩赴边慰问将士途中所作,诗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山野深秋晚景图。
C.《与朱元思书》由南朝梁吴均所著,该文抒发了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D.《钱塘湖春行》生动描绘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春光,是一首唱给春日和西湖的赞歌。
【答案】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钱塘湖春行;野望;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B:慰问将士,错误。《野望》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课内古诗文内容理解。课内知识点注意掌握。读懂古诗文,理解古诗文内容。选择题注意在古诗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文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二、阅读理解
(2024八下·云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③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明亮洁白的样子。③《招隐》:左思写的表达隐居乐趣的诗歌。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今浙江嵊州市。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③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盖竹柏影也 盖:
③经宿方至 至: ④人问其故 故: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0.【甲】文中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1.【甲】【乙】两文都写了月色、月夜,描写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8.考虑,想到;大概是,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到;原因
9.①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②我本来乘着兴致出行,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呢?
10.此句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却旷达悠闲的心境,也隐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11.【甲】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竹柏的影子侧面表现月光的清凉明净。【乙】文用“四望皎然”来正面描写月光的洁白明亮。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正面描写;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作者情感。掌握常见文言词汇,读懂文言文大意,注意抓住描写对象特征、情感句、作者评价等分析作者情感态度观点。
(4)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角度。读懂文言文,理解文言文内容。抓住描写月色、月夜的句子,从修辞手法、加点字、描写方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结构、五感、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入手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王子猷住在山阴县,一天夜里下了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下望去,月光皎洁明亮,于是他来回的走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便随即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剡县,到了戴逵家门前却不进去,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出发的,兴致尽了,自然要返回了,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
8.①翻译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②翻译为: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盖:句首语气词,大概是。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③翻译为:经过一夜才到剡县。 至,到
④翻译为:有人问他为何这样。故,原因
故答案为:①考虑,想到
②大概是,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③到
④原因
9.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寝、相与、中庭、本、兴 ”。寝:睡,卧。相与:共同,一起。中庭:庭院里。本:本来。兴:兴致。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故答案为: ①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②我本来乘着兴致出行,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呢?
10.“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表现自己旷达的心态。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故答案为: 此句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却旷达悠闲的心境,也隐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11.【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为: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表现月光的清凉明净。
【乙】四望皎然。翻译为:四下望去,月光皎洁明亮。作者眼中所见月光皎洁明亮,是正面描写。
故答案为:【甲】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竹柏的影子侧面表现月光的清凉明净。【乙】文用“四望皎然”来正面描写月光的洁白明亮。
三、语言综合运用
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学习的旅程中,我们可以感受自然山水的魅力,可以细味名胜古迹的意蕴。
12.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夏天是个好季节。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写一首长诗来赞美它的热情明朗;假如我是 ,我
13.在我国许多旅游胜地,精彩的对联比比皆是,自成一道风景。下面这副对联来自黄石市团城山公园的凝碧亭,上联已给出,下联有待整理,请将整理后的下联填到横线上。
上联:把酒问鲶鱼谁道磁湖水浅
下联:
盛世 山高 声随月亮 歌 临风
【答案】12.示例:画家;就要画一幅长卷来赞美它的雄伟壮阔
13.临风歌盛世声随月亮山高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对联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⑵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12.本题考查仿写。作答时,需分析例句的格式和语义,仿句要与例句的格式相同,语义相关。作答本题时,扣住“夏天是个好季节”这个中心句,可从画家、作曲家、雕刻家等角度去展开。不要求统一答案。
故答案为: 画家;就要画一幅长卷来赞美它的雄伟壮阔。
13.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把酒问鲶鱼可对临风歌盛世。谁道磁湖水浅可对声随月亮山高。据此可拟写下联为:临风歌盛世声随月亮山高。
故答案为: 临风歌盛世声随月亮山高
14.元丰三年,苏轼开始真正务农了,并自称“东坡居士”。悠闲的生活,让苏轼更加关注生活、享受生活,他发明了东坡肉、东坡汤,甚至开始练习瑜伽和炼丹。就《记承天寺夜游》看,你觉得哪些方面佐证了东坡之“闲”?请简要列出。(不少于三点)
【答案】①无人打扰;②无与为乐者;③悠游寺院;④月夜出行。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就《记承天寺夜游》看,你觉得哪些方面佐证了东坡之“闲”?请简要列出。
从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看出无人打扰,很清静;从“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概括出:无与为乐者;从“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概括出:悠游寺院。考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①无人打扰;②无与为乐者;③悠游寺院;④月夜出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去分析和把握。
15.请发挥想象,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进行扩写,进一步感受风景之美。
【答案】(示例)地上,几座巍峨的山峰笔直地耸入云端,犹如定海神针,撑起整片天空;透明的溪流清澈见底,让人感到似乎可以面对面与鱼儿交谈。
【知识点】扩写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发挥想象,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进行扩写,进一步感受风景之美。给出的意象有“高峰”“云”“清流”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怎样的山峰高耸入云,可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它比作定海神针等等;然后对清澈见底的水以及其中自由翔弋的鱼儿进行描摹。
故答案为:地上,几座巍峨的山峰笔直地耸入云端,犹如定海神针,撑起整片天空;透明的溪流清澈见底,让人感到似乎可以面对面与鱼儿交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扩写的能力。扩写的关键是把握原句的意思,然后充分发挥想象能力,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去分析和表达。
1 /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每至晴初霜旦 B.横柯上蔽
C.互相轩邈 D.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3.下列与例句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实是欲界之仙都
A.山川之美 B.春冬之时 C.何陋之有 D.恻隐之心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B.晓雾将歇(停歇)
C.沉鳞竞跃(争相跳) D.月色入户(门)
5.(【精彩练习】11短文二篇)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康肃忿然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反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6.(2020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试卷)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巘,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⑤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⑤② C.⑤③④①② D.⑤①③④②
7.(2024·云南开学考)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写。文章以“月”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美丽月色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B.《野望》是唐代诗人王绩赴边慰问将士途中所作,诗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山野深秋晚景图。
C.《与朱元思书》由南朝梁吴均所著,该文抒发了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D.《钱塘湖春行》生动描绘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春光,是一首唱给春日和西湖的赞歌。
二、阅读理解
(2024八下·云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③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明亮洁白的样子。③《招隐》:左思写的表达隐居乐趣的诗歌。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今浙江嵊州市。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③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盖竹柏影也 盖:
③经宿方至 至: ④人问其故 故: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0.【甲】文中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1.【甲】【乙】两文都写了月色、月夜,描写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三、语言综合运用
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学习的旅程中,我们可以感受自然山水的魅力,可以细味名胜古迹的意蕴。
12.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夏天是个好季节。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写一首长诗来赞美它的热情明朗;假如我是 ,我
13.在我国许多旅游胜地,精彩的对联比比皆是,自成一道风景。下面这副对联来自黄石市团城山公园的凝碧亭,上联已给出,下联有待整理,请将整理后的下联填到横线上。
上联:把酒问鲶鱼谁道磁湖水浅
下联:
盛世 山高 声随月亮 歌 临风
14.元丰三年,苏轼开始真正务农了,并自称“东坡居士”。悠闲的生活,让苏轼更加关注生活、享受生活,他发明了东坡肉、东坡汤,甚至开始练习瑜伽和炼丹。就《记承天寺夜游》看,你觉得哪些方面佐证了东坡之“闲”?请简要列出。(不少于三点)
15.请发挥想象,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进行扩写,进一步感受风景之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A每至晴初霜旦的“霜”是名词作动词用,“下霜”的意思;
B横柯上蔽的“上”是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的意思;
C互相轩邈的“轩邈”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D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谈:谈论,吟咏,赞叹的意思,没有词类活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诵读和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答案】D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
A 盖竹柏影也的“盖”表推测,“大概”的意思, 盖以诱敌的“盖”表推测,“大概”的意思,相同;
B 念无与为乐者的“与”是“和”的意思,相与步于中庭的“与”是“和”的意思,相同;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是“只”的意思,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的“但”是“只”的意思,相同;
D夕日欲颓的“欲”是“将要”的意思,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欲”是“欲望”的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要养成多记多积累的好习惯,在做笔记时要做好归类整理,一些常见的答题技巧: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重上下文的联系,通过推敲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该词的具体含义;寻找词语的固定搭配: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有固定的搭配方式,因此可以通过了解这些搭配方式来确定该词的意义;根据语法规则判断词性:文言文中的词语有时会因为语法结构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可以通过分析该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来判断其词性;借助词典或其他资料:如果以上方法无法确定该词的意义,可以查阅相关的词典或其他资料,以获取更准确的解释;总之,在解决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问题时,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并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和分析。
3.【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 例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的”。
ABD均是结构助词“的”;
C.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无实义。
故答案为:C。
【点评】 此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熟知文言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在具体识记时候,重点识记某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以“其”为例,其基本用法为代词,特殊用法为表语气的副词。以“其”的代词用法为例,其基本用法为第三人称代词,其特殊用法为第一人称代词。同时,尽量结合课本例句,掌握意义和用法。如“其”在作表语气的副词时,“吾其还也”为祈使、商量语气,“其孰能讥之乎”为反问语气,“其皆出于此乎”为猜测语气。
4.【答案】B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B.句意: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歇,消散。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5.【答案】D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的样子。B.于是。C.只是。D.将要/欲望。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6.【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答题时先找出本段中的总领句——“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再根据前后照应关系,“南朝游记小品名作”扣住“文苑奇葩”,故第④句应紧跟其后,同时“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领起第①⑤句(两句分别对应“游记”“小品”);第②句为总结句,应置于结尾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7.【答案】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钱塘湖春行;野望;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B:慰问将士,错误。《野望》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课内古诗文内容理解。课内知识点注意掌握。读懂古诗文,理解古诗文内容。选择题注意在古诗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文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答案】8.考虑,想到;大概是,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到;原因
9.①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②我本来乘着兴致出行,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呢?
10.此句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却旷达悠闲的心境,也隐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11.【甲】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竹柏的影子侧面表现月光的清凉明净。【乙】文用“四望皎然”来正面描写月光的洁白明亮。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正面描写;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作者情感。掌握常见文言词汇,读懂文言文大意,注意抓住描写对象特征、情感句、作者评价等分析作者情感态度观点。
(4)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角度。读懂文言文,理解文言文内容。抓住描写月色、月夜的句子,从修辞手法、加点字、描写方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结构、五感、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入手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王子猷住在山阴县,一天夜里下了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下望去,月光皎洁明亮,于是他来回的走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便随即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剡县,到了戴逵家门前却不进去,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出发的,兴致尽了,自然要返回了,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
8.①翻译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②翻译为: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盖:句首语气词,大概是。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③翻译为:经过一夜才到剡县。 至,到
④翻译为:有人问他为何这样。故,原因
故答案为:①考虑,想到
②大概是,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③到
④原因
9.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寝、相与、中庭、本、兴 ”。寝:睡,卧。相与:共同,一起。中庭:庭院里。本:本来。兴:兴致。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故答案为: ①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②我本来乘着兴致出行,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呢?
10.“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表现自己旷达的心态。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故答案为: 此句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却旷达悠闲的心境,也隐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11.【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为: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表现月光的清凉明净。
【乙】四望皎然。翻译为:四下望去,月光皎洁明亮。作者眼中所见月光皎洁明亮,是正面描写。
故答案为:【甲】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竹柏的影子侧面表现月光的清凉明净。【乙】文用“四望皎然”来正面描写月光的洁白明亮。
【答案】12.示例:画家;就要画一幅长卷来赞美它的雄伟壮阔
13.临风歌盛世声随月亮山高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对联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⑵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12.本题考查仿写。作答时,需分析例句的格式和语义,仿句要与例句的格式相同,语义相关。作答本题时,扣住“夏天是个好季节”这个中心句,可从画家、作曲家、雕刻家等角度去展开。不要求统一答案。
故答案为: 画家;就要画一幅长卷来赞美它的雄伟壮阔。
13.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把酒问鲶鱼可对临风歌盛世。谁道磁湖水浅可对声随月亮山高。据此可拟写下联为:临风歌盛世声随月亮山高。
故答案为: 临风歌盛世声随月亮山高
14.【答案】①无人打扰;②无与为乐者;③悠游寺院;④月夜出行。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就《记承天寺夜游》看,你觉得哪些方面佐证了东坡之“闲”?请简要列出。
从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看出无人打扰,很清静;从“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概括出:无与为乐者;从“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概括出:悠游寺院。考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①无人打扰;②无与为乐者;③悠游寺院;④月夜出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去分析和把握。
15.【答案】(示例)地上,几座巍峨的山峰笔直地耸入云端,犹如定海神针,撑起整片天空;透明的溪流清澈见底,让人感到似乎可以面对面与鱼儿交谈。
【知识点】扩写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发挥想象,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进行扩写,进一步感受风景之美。给出的意象有“高峰”“云”“清流”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怎样的山峰高耸入云,可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它比作定海神针等等;然后对清澈见底的水以及其中自由翔弋的鱼儿进行描摹。
故答案为:地上,几座巍峨的山峰笔直地耸入云端,犹如定海神针,撑起整片天空;透明的溪流清澈见底,让人感到似乎可以面对面与鱼儿交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扩写的能力。扩写的关键是把握原句的意思,然后充分发挥想象能力,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去分析和表达。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