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9《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9《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8 19:35:2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准确找出文中描述苏州园林特征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
掌握梳理说明文说明思路的方法,领会本文说明思路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学习本文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品味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圈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要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找出文中描述苏州园林特征的关键词句,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
梳理文章的说明思路,理解其条理性和严密性。
学习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
深入领会文章说明思路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生动,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
提问学生:“看了这些图片或视频,大家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师引入课题:“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起领略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
2. 学习任务一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说明文,知道学习说明文要关注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等方面。那么,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苏州园林。”
教师追问:“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找出最能概括苏州园林特征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默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引导学生找出“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征的句子,并分析“四句讲究”和“标本一句”与总特征的关系。
教师总结:“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也是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评价。‘四句讲究’是从局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而‘标本一句’则是强调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3. 学习任务二
教师引导:“叶老说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说明苏州园林像一幅完美的图画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
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关键句和关键词。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派代表发言。
学生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如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
教师提问:“作者在说明这些方面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如打比方可以使说明更生动形象,举例子可以使说明更具体可信等。
4. 学习任务三
教师展示文章的结构图,提问:“根据结构图,大家能不能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说出本文的说明思路?”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组织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征,再从七个方面分说的总分结构,以及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同时,探讨3 6段从整体上说苏州园林的特征,7 9段从局部细说苏州园林的特征,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关系。
教师进一步提问:“这是一篇写建筑的说明文,为什么不采用空间顺序而采用逻辑顺序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解释:“本文是叶圣陶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他对苏州园林有深刻的体会,且写作时参阅了相关资料。此外,课文所写是多处而非一处园林,叶圣陶是以鉴赏者的身份而非浏览者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的。因此,全文采用总分的结构、先概括再具体的说明顺序,以及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是由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决定的。”
教师总结:“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和写作目的来选择,这样才能使文章更有条理,更易于读者理解。”
5. 学习任务四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准确、简洁、生动,大家能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来体会吗?”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如“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中的“据说”一词,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体会语言的简洁性,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假山堆叠的特点;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的姿态。
教师总结:“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是说明文的重要特点,我们在写作时也要注意运用这些语言特点,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6. 迁移训练
教师展示《北京园林》节选文本:“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工整、对称……”
教师提问:“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说明顺序。”
学生默读选文后组织答案,教师提问部分学生,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师布置仿写任务:“请同学们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建筑或景点,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写一篇短文,介绍其特点。”
7. 课堂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苏州园林的特征、说明思路、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强调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瑰宝,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欣赏和保护园林文化。
8.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阅读相关的园林文章或书籍,拓宽视野。
五、教学拓展
1. 组织学生开展实地参观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苏州园林的魅力。
2. 举办园林文化讲座,邀请专家介绍园林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3. 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制作关于苏州园林的手抄报或海报,展示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与美术、历史等学科相结合,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园林文化。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