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30 15:46:24

内容文字预览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浣溪沙》
(一)默写
1.一曲新词酒一杯, 。
2. ,似曾相识燕归来。
3.《浣溪沙》一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 , 。
4.《浣溪沙》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句子是: , 。
(二)阅读
1.下列对《浣溪沙》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2.请具体分析下阕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
二、《采桑子》
(一)默写
1. ,绿水逶迤。
2.微动涟漪, 。
3.《采桑子》一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颍州西湖清丽、恬静的春景的句子是: 。 , 。
4.《采桑子》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 , 。
(二)阅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描绘了在春色怀抱中的西湖。
B.“西湖好”是词眼,“短棹”二字道出了词人行程匆忙。
C.“不觉船移”与“无风”呼应,有力地显示水面平静澄碧。
D.本词词风婉约,语言清新自然,色调清丽,充满诗情画意。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下阕呈现的画面。
答:
3.简要分析下阕运用的表达技巧。
答:
三、《相见欢》
(一)默写
1.金陵城上西楼, 。
2. , ,几时收
3.《相见欢》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 。
4.《相见欢》中回忆中原沦陷,达官显贵南逃的往事,抒发了对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 , ,
(二)阅读
1.登楼远眺,词人望见什么 请描绘词人望见的画面。
答:
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赏析。
答:
3.词中的“泪”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分析。
答:
四、《如梦令》
(一)默写
1.常记溪亭日暮, 。
2. ,误入藕花深处。
3.李清照《如梦令》中写词人因景色迷人而乐不思归的句子是: , 。
4.李清照在《如梦令》一词中,突出自己想回家的焦急心情的词句是: , , 。
(二)阅读
1.下列对《如梦令》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从内容上说,“常记”一词表现出作者非常怀念当初的美好生活,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
B.“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C.词人沉醉于山光水色、鸟语花香之中,直至醉意渐沉、兴尽晚归,其情感始终是欢快愉悦的。
D.本词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2.阅读《如梦令》,完成问题。
词中“争渡”的“争”,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有“争夺,竞争”和“怎,怎么”的义项。教材把“争渡”解释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而有人认为“争渡”应解释为“怎渡”,即“怎么把船渡过去呢 ”。你倾向哪种理解 试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答:
3.这首词结尾写了鸟儿,作者借 “鸥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浣溪沙》
(一)默写
1.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
2.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3.《浣溪沙》一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 一曲新词酒一杯 , 去年天气旧亭台 。
4.《浣溪沙》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句子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二)阅读
1.下列对《浣溪沙》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2.请具体分析下阕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 “花落去”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而归来的燕子似乎给作者带来一丝喜悦;但物是人非,作者独自徘徊于“香径”,越发孤寂伤感。 
二、《采桑子》
(一)默写
1.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
2.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
3.《采桑子》一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颍州西湖清丽、恬静的春景的句子是: 绿水逶迤 。 芳草长堤 , 隐隐笙歌处处随 。
4.《采桑子》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 微动涟漪 , 惊起沙禽掠岸飞 。
(二)阅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描绘了在春色怀抱中的西湖。
B.“西湖好”是词眼,“短棹”二字道出了词人行程匆忙。
C.“不觉船移”与“无风”呼应,有力地显示水面平静澄碧。
D.本词词风婉约,语言清新自然,色调清丽,充满诗情画意。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下阕呈现的画面。
答: 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微微的涟漪惊动了沙禽,沙禽掠岸飞过。 
3.简要分析下阕运用的表达技巧。
答: ①比喻,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晶莹澄澈。②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出西湖的幽静。 
三、《相见欢》
(一)默写
1.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
2. 中原乱 , 簪缨散 ,几时收
3.《相见欢》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
4.《相见欢》中回忆中原沦陷,达官显贵南逃的往事,抒发了对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 中原乱 , 簪缨散 , 几时收 
(二)阅读
1.登楼远眺,词人望见什么 请描绘词人望见的画面。
答: 清秋时节,夕阳笼罩大地,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赏析。
答: 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3.词中的“泪”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分析。
答: 中原沦陷,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收复国土无望,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对收复中原的渴望之情,对朝廷无心抗战的愤慨等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如梦令》
(一)默写
1.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
2.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3.李清照《如梦令》中写词人因景色迷人而乐不思归的句子是: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4.李清照在《如梦令》一词中,突出自己想回家的焦急心情的词句是: 争渡 , 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
(二)阅读
1.下列对《如梦令》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从内容上说,“常记”一词表现出作者非常怀念当初的美好生活,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
B.“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C.词人沉醉于山光水色、鸟语花香之中,直至醉意渐沉、兴尽晚归,其情感始终是欢快愉悦的。
D.本词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2.阅读《如梦令》,完成问题。
词中“争渡”的“争”,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有“争夺,竞争”和“怎,怎么”的义项。教材把“争渡”解释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而有人认为“争渡”应解释为“怎渡”,即“怎么把船渡过去呢 ”。你倾向哪种理解 试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答: 示例一:我倾向于把“争渡”理解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词人和她的游伴“误入藕花深处”,急于找到出路而奋力划船,杂乱的划船和欢乐的说笑声,自然“惊起一滩鸥鹭”。这种解释侧重于人物动作,使上下文衔接紧密,也符合全词轻松欢快的基调。
示例二:我倾向于把“争渡”理解为“怎渡”。词人和她的游伴“误入藕花深处”,急于找出路,“怎渡 怎渡”,慌张的问询和杂乱的划船,于是“惊起一滩鸥鹭”。这种解释侧重于人物心理,使上下文衔接紧密,也增强了内容的曲折性。
3.这首词结尾写了鸟儿,作者借 “鸥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作者借“鸥鹭”表达了对年轻时美好生活的回忆和陶醉。 
阶段测评,请使用 “单元质量评价(六)”
“期末素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