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15 白杨礼赞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15 白杨礼赞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30 15:56:10

文档简介

15 白杨礼赞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锦书】
【微赏】用对比手法歌颂白杨树的风骨和高洁傲岸的品质。大道至简,大美不言,内在的美远远高于外在的形态,不张扬的低调有内涵更是一种高度。
一课一赏·坚强朴质
【夯基 厚积致远】
1.正字音
开垦( )      主宰( )   丫枝( )
倔强(j ) 助记  虬枝( )   傲然( ) 
宛然( )   鄙视(   参天( )
刹( )那 晕( )圈 不折不挠(
纵横决荡( ) 屈曲( )盘旋
2.明字形
倦dài( )     pó suō()     wǎn()然
秀qí( ) 积累  chuí liàn( )  妙手ǒu()得
qián( )滋暗长   yān yān( )欲睡
3.晓词义
(1) : 拓展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2)坦荡如砥: 。
(3) :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4)潜滋暗长: 。
(5) :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6)参天: 。
(7) :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8)纵横决荡: 。
(9)秀颀: 。
4.记常识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 ,原名 。代表作有小说《 》三部曲、《 》等。
助记
“倔”“强”发声
倔:读jué时,只用于“倔强”;其余都读juè。
强:小强(qiánɡ)很倔强(jiànɡ),做事别勉强(qiǎnɡ)他。
辨析
轻视·鄙视
  “鄙视”有鄙夷、轻视的意思。“轻视”则有不重视、不认真对待的意思。比较而言,“鄙视”比“轻视”的程度要重一些。
积累
  颀:修长。如,颀长、颀伟
  硕:大的。如,硕大、丰硕
  欣:喜悦。如,欣喜、欣然
拓展
  “妙手偶得”出自南宋陆游的《文章》,其诗曰: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重点探究】
1.[表现手法]“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深】
2.[语句理解]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 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难点突破】
[象征手法]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巧】
【读写联动】
  写作时恰当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让读者咀嚼回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妙】
知识【深】一点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法,是指行文中根据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辩证法,使情节的安排、事物的发展等呈起伏变化的写作方法。“抑”就是抑制、下压,指对人、事、物的贬低,情调的低沉;“扬”就是褒奖、抬高,指对人、事、物的褒赏,情调的高昂。
  抑与扬是辩证统一的。实际运用起来,有时欲扬先抑,有时欲抑先扬,有时抑扬交错等。
答题【巧】一点
象征手法
  概念: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
  特点: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之处,使被象征物的某个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答题有模板:文章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来赞颂“……”,使文章写得“……”。
  训练点对点:见【精练·旗开得胜】★处。
写法【妙】一点
一枝一叶总关情
  (1)选择熟悉景物,借物抒情。
  (2)从物入手,突出物的特征。
  (3)由物及人,突出人的品行。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挺立峻拔的白杨树代表了西北的军民,象征了团结向上、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之。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婆娑(suō)  潜滋暗长(qián) 恹恹欲睡
B.秀颀(qí)   倔强挺立(juè) 坚强不屈
C.虬枝(qiú)  无边无垠(yínɡ) 纵横绝荡
D.主宰(zhǎi)  坦荡如砥(dǐ) 不折不挠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不折不挠的不竭动力。
B.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滋暗长的影响,有效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作风和操守。
C.这篇文章是妙手偶得,无处不妥帖,无处不耐人寻味。
D.黄河的径流在坦荡如砥的高原上勾勒出粗犷的线条。
3.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白杨礼赞》开头描写高原的景色,目的是为了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B.植物经过漫长的进化和繁衍,不仅具有种种神奇的抗旱本领,而且具有适应干旱环境的非凡能力。
C.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是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能否继续发展下去的大问题。
D.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一定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并切实加以改正。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B.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C.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D.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5.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比喻)
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反问)
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
D.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拟人)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阅读与鉴赏】
  这“普通”却极“不平凡”的白杨树形象,赞美了抗战军民的坚强意志和精神,让我们“观白杨”,随作者再去感受昂扬向上的精神。(14分)
(2023·滨州中考)又见白杨
张伟忠
  ①这次到西北,看到冬天的白杨树,又一次想起了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②第一次看见白杨是在2001年夏天去新疆的途中,在疾驰的火车上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脑中一次次闪过《白杨礼赞》中的片段,心中一遍遍默诵其中的词句。同行的一位老教师说:“教了一辈子《白杨礼赞》,第一次知道新疆的白杨和平常所见的枝叶‘婆娑’的杨树不一样。”并即兴背出了《白杨礼赞》中描写白杨的句子:“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我也是在那一刻才真正理解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布局谋篇的精妙,脑海中的语言积累和眼中所见的现实景象一下子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心理和视觉上的双重冲击力,我被这种庄严的美深深地震撼了。
  ③再次见到白杨,则是在冬季的酒泉和嘉峪关,而且是近距离的。在酒泉中学、西汉酒泉胜迹公园和嘉峪关长城内,都有成片的白杨树,在冬日耀眼的阳光下,在积雪覆盖的黄土地上,在北国单调的景色中,它们虽然落尽了叶子,可淡青色的树干和挺拔的身姿仍然包蕴着勃勃生机,那些“紧紧靠拢”的“丫枝”直刺向蔚蓝的天空,成为冬日美丽的风景。我站在白杨树下,仰视着它们,又想起茅盾先生对它们的赞誉:“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④《白杨礼赞》中的意象和现实所见的白杨树重叠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北方人乃至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也在一刹那间真正感受到白杨树所代表的那种“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文化性格和精神象征,它激励人心的功能,半个多世纪后仍未减退。茅盾先生发现并发掘了白杨精神,白杨也因此具有了不朽的象征意义和激励功能。从此白杨树就不仅仅是一自然之物,而是和古诗中的月亮一样成为一种文学意象,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和形象的契合,又是那么自然。
  ⑤《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1947年3月,叶圣陶等主编的《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第三册就收录了这篇文章,题为《白杨树》。1949年,由叶圣陶校订、文化供应社出版的《新编初中精读文选 语体文选》第二册又选入了这篇文章,并改名为《白杨礼赞》。在该书前的“编辑例言”中,说明了这本教材选文的标准,如:“符合新民主主义的精神”,“切合现代学生的思想与生活”,“为初中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注重国文的教学价值”等。显然,《白杨礼赞》是完全符合这几条标准的。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白杨礼赞》的文学价值、教学价值仍然不可低估。
  ⑥建国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一直选入这篇散文,并在教学参考书中把教学重点定为“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和象征手法。不过从2001年开始的语文教材中,《白杨礼赞》已被删去。
  ⑦站在嘉峪关长城遗址内的白杨林中,抚摸着白杨粗大而光滑的枝干,任由它们把我的目光引向碧空。四处远望,则见黄土垒就的高大城墙,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在黄土、远山、碧空组成的背景下,白杨卓然挺立的身姿让我迷醉。我在想:一丛白杨,一篇文章,一个时代,它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多么奇妙的联系啊。西北有很多代表性树种,比如胡杨、红柳等,为什么茅盾先生单单选中了白杨来加以礼赞呢 原因似乎并不难找:挺拔的身躯、靠拢的树枝、哨兵似的姿态,以及朴质外表下的坚强个性。这使得从新疆到延安途中的茅盾先生发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审美对应物,从而为白杨树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赞歌。一种树成就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又反映了一个时代。我相信,当茅盾在重庆发表这篇文章后,一定给当时的国统区乃至全国人民传达了一种积极、乐观、明朗的信号,使得在抗战最艰难时刻的中国人民获得极大鼓舞。
  ⑧在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路上,当曙光初现,太阳从蜿蜒的长河东侧冉冉上升,大地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矗立于原野中的白杨林披上了一层动人的红光。我赶紧用力擦去汽车玻璃上的冰霜,有些贪婪地凝望着这美丽的景色。善解人意的司机停下了车,车上的游客全跑到了外面,凛冽而清新的空气一下子包围了我们。 。当年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又一次回荡: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⑨我希望教科书中再见《白杨礼赞》这样的红色经典。
  【注】本文发表于《语文学习》2009年第4期。从2017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使用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重又收录了《白杨礼赞》。
6.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我”两次见到白杨的感受。(2分)
第一次:
第二次:
7.作者两次见到白杨,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 (2分)
答:
8.第④~⑥段删除后文章仍然完整,为什么不能删除 (3分)
答:
9.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对下列语句进行品析。(4分)
①脑中一次次闪过《白杨礼赞》中的片段,心中一遍遍默诵其中的词句。(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那些生长在岸边地头英姿飒爽的白杨,就像《风景谈》里面站在晨曦中吹号的号兵。(从修辞角度赏析)
答:①“一次次”“一遍遍”都表示次数多,反复强调了《白杨礼赞》中的片段和词句给“我”的印象深刻,表现了其文学价值之高,抒发了“我”对这篇文章的喜爱之情。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生长在岸边地头英姿飒爽的白杨”比作“站在晨曦中吹号的号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的特点,给人以深刻印象,表现了作者对白杨树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10.文中第⑧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中,茅盾先生以白杨树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践与探究】
11.2023年9月23日晚8点,第19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馆举行,在运动员入场仪式上,展示国家姓名的花窗背景镶嵌着梅、兰、竹、菊图案,中心场地不时切换出它们的精致刺绣样式。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6分)
(1)揣摩诗歌,把下面的备选词语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4分)
  备选词语:①兰②竹③菊④梅
A.窗前一丛 ,青翠独言奇。
B.墙角数枝 ,凌寒独自开。
C.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花。
D.幽 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2)我们的先贤崇尚君子的品格,把这四种植物人格化,称为“四君子”。请仿照示例,选择其中一种分析其所象征的君子品格。(2分)
示例: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坚贞高洁的品格。
答:15 白杨礼赞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锦书】
【微赏】用对比手法歌颂白杨树的风骨和高洁傲岸的品质。大道至简,大美不言,内在的美远远高于外在的形态,不张扬的低调有内涵更是一种高度。
一课一赏·坚强朴质
【夯基 厚积致远】
1.正字音
开垦(kěn)      主宰(zǎi)   丫枝(yā)
倔强(jué jiànɡ) 助记  虬枝(qiú)   傲然(ào) 
宛然(wǎn)   鄙视(bǐ) 辨析  参天(cān)
刹(chà)那 晕(yùn)圈 不折不挠(náo)
纵横决荡(hénɡ) 屈曲(qū)盘旋
2.明字形
倦dài(怠)     pó suō(婆娑)     wǎn(宛)然
秀qí(颀) 积累  chuí liàn(锤炼)  妙手ǒu(偶)得
qián(潜)滋暗长   yān yān(恹恹)欲睡
3.晓词义
(1) 妙手偶得 : 拓展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2)坦荡如砥: 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
(3) 恹恹 :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4)潜滋暗长: 暗暗地生长 。
(5) 旁逸斜出 :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6)参天: 高耸在天空 。
(7) 婆娑 :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8)纵横决荡: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
(9)秀颀: 美而高。颀,修长 。
4.记常识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 茅盾 ,原名 沈德鸿 。代表作有小说《 蚀 》三部曲、《 子夜 》等。
助记
“倔”“强”发声
倔:读jué时,只用于“倔强”;其余都读juè。
强:小强(qiánɡ)很倔强(jiànɡ),做事别勉强(qiǎnɡ)他。
辨析
轻视·鄙视
  “鄙视”有鄙夷、轻视的意思。“轻视”则有不重视、不认真对待的意思。比较而言,“鄙视”比“轻视”的程度要重一些。
积累
  颀:修长。如,颀长、颀伟
  硕:大的。如,硕大、丰硕
  欣:喜悦。如,欣喜、欣然
拓展
  “妙手偶得”出自南宋陆游的《文章》,其诗曰: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重点探究】
1.[表现手法]“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深】
答:欲扬先抑。两个否定词“没有”,一个假设句,似乎要否认白杨树的美,这是“抑”;接着用“但是”一词转折,肯定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与“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形成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表现了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的特点,这是“扬”。这样的写法能够突出白杨树伟岸正直的品质,同时使得行文有波澜,富于变化。
2.[语句理解]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 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不矛盾。说“极普通”,是因为白杨树在西北极常见,也极易生长;说“不平凡”,是因为白杨树独特的外形,特别是内在的品格和精神风貌,也就是作者赋予它的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等。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表述,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难点突破】
[象征手法]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巧】
答: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②作者通过四个“难道”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发读者思考,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个“难道”点明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象征抗日军民——“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进一步抽象化,点明“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读写联动】
  写作时恰当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让读者咀嚼回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妙】
答:示例:新笋
  当春风还没有吹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下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来寒往,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知识【深】一点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法,是指行文中根据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辩证法,使情节的安排、事物的发展等呈起伏变化的写作方法。“抑”就是抑制、下压,指对人、事、物的贬低,情调的低沉;“扬”就是褒奖、抬高,指对人、事、物的褒赏,情调的高昂。
  抑与扬是辩证统一的。实际运用起来,有时欲扬先抑,有时欲抑先扬,有时抑扬交错等。
答题【巧】一点
象征手法
  概念: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
  特点: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之处,使被象征物的某个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答题有模板:文章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来赞颂“……”,使文章写得“……”。
  训练点对点:见【精练·旗开得胜】★处。
写法【妙】一点
一枝一叶总关情
  (1)选择熟悉景物,借物抒情。
  (2)从物入手,突出物的特征。
  (3)由物及人,突出人的品行。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挺立峻拔的白杨树代表了西北的军民,象征了团结向上、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之。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婆娑(suō)  潜滋暗长(qián) 恹恹欲睡
B.秀颀(qí)   倔强挺立(juè) 坚强不屈
C.虬枝(qiú)  无边无垠(yínɡ) 纵横绝荡
D.主宰(zhǎi)  坦荡如砥(dǐ) 不折不挠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不折不挠的不竭动力。
B.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滋暗长的影响,有效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作风和操守。
C.这篇文章是妙手偶得,无处不妥帖,无处不耐人寻味。
D.黄河的径流在坦荡如砥的高原上勾勒出粗犷的线条。
3.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D)
A.《白杨礼赞》开头描写高原的景色,目的是为了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B.植物经过漫长的进化和繁衍,不仅具有种种神奇的抗旱本领,而且具有适应干旱环境的非凡能力。
C.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是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能否继续发展下去的大问题。
D.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一定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并切实加以改正。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B)
A.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B.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C.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D.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5.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C)
A.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比喻)
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反问)
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
D.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拟人)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阅读与鉴赏】
  这“普通”却极“不平凡”的白杨树形象,赞美了抗战军民的坚强意志和精神,让我们“观白杨”,随作者再去感受昂扬向上的精神。(14分)
(2023·滨州中考)又见白杨
张伟忠
  ①这次到西北,看到冬天的白杨树,又一次想起了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②第一次看见白杨是在2001年夏天去新疆的途中,在疾驰的火车上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脑中一次次闪过《白杨礼赞》中的片段,心中一遍遍默诵其中的词句。同行的一位老教师说:“教了一辈子《白杨礼赞》,第一次知道新疆的白杨和平常所见的枝叶‘婆娑’的杨树不一样。”并即兴背出了《白杨礼赞》中描写白杨的句子:“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我也是在那一刻才真正理解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布局谋篇的精妙,脑海中的语言积累和眼中所见的现实景象一下子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心理和视觉上的双重冲击力,我被这种庄严的美深深地震撼了。
  ③再次见到白杨,则是在冬季的酒泉和嘉峪关,而且是近距离的。在酒泉中学、西汉酒泉胜迹公园和嘉峪关长城内,都有成片的白杨树,在冬日耀眼的阳光下,在积雪覆盖的黄土地上,在北国单调的景色中,它们虽然落尽了叶子,可淡青色的树干和挺拔的身姿仍然包蕴着勃勃生机,那些“紧紧靠拢”的“丫枝”直刺向蔚蓝的天空,成为冬日美丽的风景。我站在白杨树下,仰视着它们,又想起茅盾先生对它们的赞誉:“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④《白杨礼赞》中的意象和现实所见的白杨树重叠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北方人乃至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也在一刹那间真正感受到白杨树所代表的那种“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文化性格和精神象征,它激励人心的功能,半个多世纪后仍未减退。茅盾先生发现并发掘了白杨精神,白杨也因此具有了不朽的象征意义和激励功能。从此白杨树就不仅仅是一自然之物,而是和古诗中的月亮一样成为一种文学意象,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和形象的契合,又是那么自然。
  ⑤《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1947年3月,叶圣陶等主编的《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第三册就收录了这篇文章,题为《白杨树》。1949年,由叶圣陶校订、文化供应社出版的《新编初中精读文选 语体文选》第二册又选入了这篇文章,并改名为《白杨礼赞》。在该书前的“编辑例言”中,说明了这本教材选文的标准,如:“符合新民主主义的精神”,“切合现代学生的思想与生活”,“为初中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注重国文的教学价值”等。显然,《白杨礼赞》是完全符合这几条标准的。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白杨礼赞》的文学价值、教学价值仍然不可低估。
  ⑥建国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一直选入这篇散文,并在教学参考书中把教学重点定为“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和象征手法。不过从2001年开始的语文教材中,《白杨礼赞》已被删去。
  ⑦站在嘉峪关长城遗址内的白杨林中,抚摸着白杨粗大而光滑的枝干,任由它们把我的目光引向碧空。四处远望,则见黄土垒就的高大城墙,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在黄土、远山、碧空组成的背景下,白杨卓然挺立的身姿让我迷醉。我在想:一丛白杨,一篇文章,一个时代,它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多么奇妙的联系啊。西北有很多代表性树种,比如胡杨、红柳等,为什么茅盾先生单单选中了白杨来加以礼赞呢 原因似乎并不难找:挺拔的身躯、靠拢的树枝、哨兵似的姿态,以及朴质外表下的坚强个性。这使得从新疆到延安途中的茅盾先生发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审美对应物,从而为白杨树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赞歌。一种树成就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又反映了一个时代。我相信,当茅盾在重庆发表这篇文章后,一定给当时的国统区乃至全国人民传达了一种积极、乐观、明朗的信号,使得在抗战最艰难时刻的中国人民获得极大鼓舞。
  ⑧在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路上,当曙光初现,太阳从蜿蜒的长河东侧冉冉上升,大地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矗立于原野中的白杨林披上了一层动人的红光。我赶紧用力擦去汽车玻璃上的冰霜,有些贪婪地凝望着这美丽的景色。善解人意的司机停下了车,车上的游客全跑到了外面,凛冽而清新的空气一下子包围了我们。那些生长在岸边地头英姿飒爽的白杨,就像《风景谈》里面站在晨曦中吹号的号兵。当年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又一次回荡: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⑨我希望教科书中再见《白杨礼赞》这样的红色经典。
  【注】本文发表于《语文学习》2009年第4期。从2017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使用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重又收录了《白杨礼赞》。
6.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我”两次见到白杨的感受。(2分)
第一次: 震撼 
第二次: 赞美 
7.作者两次见到白杨,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 (2分)
答: 第一次是远望,表现了“我”感受到的震撼;第二次是近观,细致描写白杨树的色彩、枝干和身姿,表达赞美之情。 
8.第④~⑥段删除后文章仍然完整,为什么不能删除 (3分)
答: 第④~⑥段介绍了《白杨礼赞》一文激励人心的功能、不可低估的文学价值、教学价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突出了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因此,不能删除。 
9.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对下列语句进行品析。(4分)
①脑中一次次闪过《白杨礼赞》中的片段,心中一遍遍默诵其中的词句。(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那些生长在岸边地头英姿飒爽的白杨,就像《风景谈》里面站在晨曦中吹号的号兵。(从修辞角度赏析)
答:①“一次次”“一遍遍”都表示次数多,反复强调了《白杨礼赞》中的片段和词句给“我”的印象深刻,表现了其文学价值之高,抒发了“我”对这篇文章的喜爱之情。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生长在岸边地头英姿飒爽的白杨”比作“站在晨曦中吹号的号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的特点,给人以深刻印象,表现了作者对白杨树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10.文中第⑧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中,茅盾先生以白杨树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本文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赞美人,但又不直接说出来,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把事物人格化,用具体的白杨树来表现某种意义。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形等是客观存在的,但茅盾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赋予它伟岸、朴质、坚强等精神和气质,从而使白杨树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践与探究】
11.2023年9月23日晚8点,第19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馆举行,在运动员入场仪式上,展示国家姓名的花窗背景镶嵌着梅、兰、竹、菊图案,中心场地不时切换出它们的精致刺绣样式。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6分)
(1)揣摩诗歌,把下面的备选词语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4分)
  备选词语:①兰②竹③菊④梅
A.窗前一丛 ② ,青翠独言奇。
B.墙角数枝 ④ ,凌寒独自开。
C.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③ 花。
D.幽 ① 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2)我们的先贤崇尚君子的品格,把这四种植物人格化,称为“四君子”。请仿照示例,选择其中一种分析其所象征的君子品格。(2分)
示例: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坚贞高洁的品格。
答: 示例一:梅,凌寒独自开,象征君子坚毅不屈的高尚气节。
示例二:兰,含熏待清风,象征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品格。
示例三:竹,青翠独言奇,象征君子坚定不屈的高洁节操。
示例四:菊,暗暗淡淡紫,象征君子中和恬淡的洒脱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