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30 16:15:19

内容文字预览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白马篇(节选)
[魏晋]曹植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锦书】
【微赏】抱着为国家为正义而死的决心奔赴国难,把死亡看得就像回家一样。表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崇高思想。
一课一赏·爱国
【夯基 厚积致远】
1.正字音
初衷(zhōnɡ)   辱没(rǔ)   颠倒黑白(diān)
警惕(tì) 遁形(dùn)  振聋发聩(kuì)
(1)国行公祭(jì),法立典章。铸兹宝鼎(dǐnɡ),祀我国殇(shānɡ)。
(2)在连锁酒店大肆(sì)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cuàn)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
2.明字形
tú(屠)杀    dào(悼)念     抵lài(赖)
wànɡ(妄)图 yì(呓)语 恐bù(怖)
mínɡ(铭)记 miǎn(缅)怀 zhānɡ(彰)显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mán(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huán(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lù(戮) 助记。
3.晓词义
(1)国殇 拓展: 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指死难的军民 。
(2) 篡改 :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3)呓语: 梦话 。
(4) 遁形 :隐藏形体。
(5)惨绝人寰: 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
(6) 振聋发聩  警示: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4.记常识
  新闻述评融 新闻 和 评论 为一体,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它既报道事实,又对 新闻事实 做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助记
“戮·谬·勠”区别小妙招
“戮”用“戈”来“杀”,
“谬”用“言”来“说”,
“齐心合力”需用“勠”。
拓展
“国殇”莫误用
  “国殇”出自屈原《九歌·国殇 》,其意原指为国战死的楚国战士,后引申为为国牺牲的人。
  “国殇”不能理解为国难,比如不能把大地震比作“国殇”。
警示
“振聋发聩” “震耳欲聋”
  轰隆的巨响,振聋发聩,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地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
  误用类型:用错对象和语境。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不能用于形容声音响亮。形容声音很大可以用“震耳欲聋”。
精练旗开得胜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捍卫世界和平。让我们一起参与任务群活动,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积累与运用】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7分)
  ①日本右翼分子大规模cuàn改历史教材,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lài,扭曲历史,美化战争,diān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②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③ 不论(无论) 说得多么冠冕堂皇, 都 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④“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 ⑤我们将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1)根据语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汉字。(3分)
cuàn(篡)改    抵lài(赖)
diān倒黑白(颠)
(2)请在③句横线处补上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
(3)请在④句横线处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2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昨天晚上,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我被振聋发聩的雷声惊醒了。
B.当听到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惨绝人寰的刽子手被绳之以法的消息时,人人拍手称快。
C.多年来,老校长为了这群孩子的成长,起早贪黑,处心积虑,他的功劳我们不能忘记。
D.如果不想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就必须择善而从,在真理的引领下前行。
3.学校开展了“南京大屠杀周年祭”演讲比赛,下面是明明同学演讲词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些语病,请你帮助修改。(4分)
  我们悼念遇难同胞,【甲】批判和揭露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阴谋,就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曾经深受苦难的城市,更懂得和平的可贵。【乙】古城南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不断向世界传递着和平。同学们,我们应不忘国耻、珍爱和平,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刻苦学习,奋勇前进,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甲】处画线句子语序不当,应将“ 批判 ”和“ 揭露 ”对调。
(2)【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 和平 ”后加上“ 的理念 ”。
4.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C)
A.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
B.《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
C.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D.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阅读与鉴赏】
  南京由饱受二战战火摧残的“典型”,成为“国际和平城市”,昭示了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传统和坚定信念。(14分)
尊重历史,珍爱和平
余杰
  ①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中国城乡战火连绵、硝烟四起,中国人民生灵涂炭、苦难深重,中国大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②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这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③死者已矣。但是,迄今为止,某些人依然百般抵赖,不承认当年滔天的罪行,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不承认曾经在中国使用生化武器、不承认有过随军慰安妇。他们恬不知耻地说,当年日本侵略军是“进入”而不是侵略。然而,铁的事实摆在他们面前: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多年来,在中国东北陆续发现大批昔日遗留的化学武器。在抚顺,建筑工人在修路的时候挖出118枚化学炮弹。在牡丹江市,213枚化学炮弹是从钢铁厂买来的废铁中发现的。中国居民被泄露的化学武器伤害的事件层出不穷,许多村子里的百姓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在耕地犁田、修建房屋的时候会触发当年日军埋下的弹头。半个多世纪前留下的化学武器至今依然后患无穷。据初步估计,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大陆遗留下来的化学武器有70万发,种类包括白榴石、芥子气等,仅仅档案上有记载的就达3000吨。这是一笔未还的孽债,这是一笔少数人至今没有任何诚意弥补的孽债。
  ④然而,某发言人却搪塞说,两国政府对此事尚无具体的协议。国际化学武器组织要求某国政府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处理,而某国政府却表示需要十年,而且涉及的财政预算十分庞大。这名发言人的说法有些像是慈善组织,好像是在向中国人施舍。究竟是谁制造的生化武器 对自己当年的罪孽不仅没有任何忏悔,而且他们还摆出一副扬扬自得的模样:处不处理,全看我们高不高兴!某国政府面对的,好像是他人制造的罪孽,他们心安理得地置身事外。
  ⑤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A)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B)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C)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⑥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D)
A.选文第①②段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的事实,为后文的评论提供事实根据。
B.第③④段在进一步揭露日本侵略军犯下滔天罪行的同时,批判了当今某些人不尊重历史的事实。
C.“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是第⑤段中心句。
D.我们要时刻警惕发起侵略战争的这个民族,防止历史重演。
6.结合选文的内容,理解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的“未还的孽债”的深刻含义。(3分)
答: 指的是日本侵略军在侵华期间多次用化学武器杀害中国平民而不承认其犯下的罪行;在中国留下诸多化学武器并继续伤害中国平民,可是却不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 
7.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A、B、C三个分句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4分)
答: 不能调换。三个分句中,“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13亿中国人民”“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是按所说的对象的范围由小到大的顺序来排列的。 
8.选文的标题可否换成“未还的孽债” 为什么 (4分)
答: 不能。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告诫人们,应该尊重历史,不能歪曲或否定历史,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所以原题符合本文的写作目的。本文内容的重点并非强调“未还的孽债”,所以不能换。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白马篇(节选)
[魏晋]曹植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锦书】
【微赏】抱着为国家为正义而死的决心奔赴国难,把死亡看得就像回家一样。表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崇高思想。
一课一赏·爱国
【夯基 厚积致远】
1.正字音
初衷( )   辱没( )   颠倒黑白( )
警惕( ) 遁形( )  振聋发聩( )
(1)国行公祭( ),法立典章。铸兹宝鼎( ),祀我国殇( )。
(2)在连锁酒店大肆( )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 )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
2.明字形
tú( )杀    dào( )念     抵lài( )
wànɡ( )图 yì( )语 恐bù( )
mínɡ( )记 miǎn( )怀 zhānɡ( )显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mán( )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huán( )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lù( ) 助记。
3.晓词义
(1)国殇 拓展: 。
(2) :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3)呓语: 。
(4) :隐藏形体。
(5)惨绝人寰: 。
(6) 警示: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4.记常识
  新闻述评融 和 为一体,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它既报道事实,又对 做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助记
“戮·谬·勠”区别小妙招
“戮”用“戈”来“杀”,
“谬”用“言”来“说”,
“齐心合力”需用“勠”。
拓展
“国殇”莫误用
  “国殇”出自屈原《九歌·国殇 》,其意原指为国战死的楚国战士,后引申为为国牺牲的人。
  “国殇”不能理解为国难,比如不能把大地震比作“国殇”。
警示
“振聋发聩” “震耳欲聋”
  轰隆的巨响,振聋发聩,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地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
  误用类型:用错对象和语境。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不能用于形容声音响亮。形容声音很大可以用“震耳欲聋”。
精练旗开得胜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捍卫世界和平。让我们一起参与任务群活动,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积累与运用】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7分)
  ①日本右翼分子大规模cuàn改历史教材,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lài,扭曲历史,美化战争,diān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②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③ 说得多么冠冕堂皇, 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④“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⑤我们将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1)根据语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汉字。(3分)
cuàn( )改    抵lài( )
diān倒黑白( )
(2)请在③句横线处补上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
(3)请在④句横线处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2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昨天晚上,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我被振聋发聩的雷声惊醒了。
B.当听到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惨绝人寰的刽子手被绳之以法的消息时,人人拍手称快。
C.多年来,老校长为了这群孩子的成长,起早贪黑,处心积虑,他的功劳我们不能忘记。
D.如果不想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就必须择善而从,在真理的引领下前行。
3.学校开展了“南京大屠杀周年祭”演讲比赛,下面是明明同学演讲词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些语病,请你帮助修改。(4分)
  我们悼念遇难同胞,【甲】批判和揭露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阴谋,就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曾经深受苦难的城市,更懂得和平的可贵。【乙】古城南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不断向世界传递着和平。同学们,我们应不忘国耻、珍爱和平,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刻苦学习,奋勇前进,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甲】处画线句子语序不当,应将“ ”和“ ”对调。
(2)【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 ”后加上“ ”。
4.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
A.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
B.《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
C.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D.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阅读与鉴赏】
  南京由饱受二战战火摧残的“典型”,成为“国际和平城市”,昭示了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传统和坚定信念。(14分)
尊重历史,珍爱和平
余杰
  ①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中国城乡战火连绵、硝烟四起,中国人民生灵涂炭、苦难深重,中国大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②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这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③死者已矣。但是,迄今为止,某些人依然百般抵赖,不承认当年滔天的罪行,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不承认曾经在中国使用生化武器、不承认有过随军慰安妇。他们恬不知耻地说,当年日本侵略军是“进入”而不是侵略。然而,铁的事实摆在他们面前: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多年来,在中国东北陆续发现大批昔日遗留的化学武器。在抚顺,建筑工人在修路的时候挖出118枚化学炮弹。在牡丹江市,213枚化学炮弹是从钢铁厂买来的废铁中发现的。中国居民被泄露的化学武器伤害的事件层出不穷,许多村子里的百姓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在耕地犁田、修建房屋的时候会触发当年日军埋下的弹头。半个多世纪前留下的化学武器至今依然后患无穷。据初步估计,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大陆遗留下来的化学武器有70万发,种类包括白榴石、芥子气等,仅仅档案上有记载的就达3000吨。这是一笔未还的孽债,这是一笔少数人至今没有任何诚意弥补的孽债。
  ④然而,某发言人却搪塞说,两国政府对此事尚无具体的协议。国际化学武器组织要求某国政府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处理,而某国政府却表示需要十年,而且涉及的财政预算十分庞大。这名发言人的说法有些像是慈善组织,好像是在向中国人施舍。究竟是谁制造的生化武器 对自己当年的罪孽不仅没有任何忏悔,而且他们还摆出一副扬扬自得的模样:处不处理,全看我们高不高兴!某国政府面对的,好像是他人制造的罪孽,他们心安理得地置身事外。
  ⑤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 )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 )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 )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⑥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选文第①②段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的事实,为后文的评论提供事实根据。
B.第③④段在进一步揭露日本侵略军犯下滔天罪行的同时,批判了当今某些人不尊重历史的事实。
C.“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是第⑤段中心句。
D.我们要时刻警惕发起侵略战争的这个民族,防止历史重演。
6.结合选文的内容,理解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的“未还的孽债”的深刻含义。(3分)
答:
7.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A、B、C三个分句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4分)
答:
8.选文的标题可否换成“未还的孽债” 为什么 (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