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23《孟子》三章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23《孟子》三章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30 16:21:41

文档简介

23 《孟子》三章
【经典永流传】
  人有恒言,皆曰 “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
【锦书】
【微赏】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小家连着大家、连着国家。
一课一赏·家国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1)米粟( )     (2)域民( )
(3)亲戚畔之( ) (4)丈夫之冠( )
(5)往之女家( ) (6)畎亩( )
(7)空乏其身( ) (8)行拂乱( )
(9)曾益( )  (10)拂士( )
2.晓词义
(1)三里之城城:
(2)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3)池非不深也 池:
(4)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
(5)委而去之 委: 去: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
(9)得道者多助 道:
(10)寡助之至至:
(11)亲戚畔之 畔:
(12)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13)父命之 命:
(14)戒之曰 戒:
(15)往之女家 女:
(16)必敬必戒戒:
(17)与民由之 由:
(18)独行其道道:
(1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
移:  屈:
(20)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2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22)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劳:
饿:  空乏:
(23)人恒过过:
(24)衡于虑 衡:
(25)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3.写句意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
4.默名句
(1) ,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3)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4)居天下之广居, , 。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记常识
  孟子,名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 ”。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重点探究】
1.[句子理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强调了什么 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多】
2.[主旨理解]孟子认为成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难点突破】
[写作手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六个名人的事例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透】
窍门【多】一点
顺序有乾坤
1.并列关系:与上文的词语或句子一一对应。
2.递进关系:逐层深入,层层递进。
3.逻辑关系:某一段是另一段的前提。
理解【透】一点
雄辩之风采
“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炼,为下文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同时采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气势,使文章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精练旗开得胜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的名言,时常回响在我们耳边。一起来感悟古人的睿智雄辩吧。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
A.亲戚畔之     B.曾益其所不能
C.威武不能屈  D.入则无法家拂士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一怒而诸侯惧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立天下之正位   亲戚畔之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3.下列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 ( )
A.丈夫之冠也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所以动心忍性 D.富贵不能淫
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
A.人恒过       B.劳其筋骨
C.必先苦其心志 D.空乏其身
5.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B.行拂乱/其所为
C.所以/动心/忍性
D.曾/益其所不能
6.按要求默写课文。(5分)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认为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阐述这一观点的句子是: , 。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用一组排比句强调地利和武力条件不值得依靠的句子是: , , 。
(3) 《富贵不能淫》一文中运用排比句式,阐明了大丈夫应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句子是: , ,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是: 。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 。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阅读与鉴赏】
  得天下必先得民心,乙文中年仅十六岁的小子奇,是怎样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呢 (11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子奇治阿》)
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勿以善小而不为
B.以钱覆其口
C.夫以老者之智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2)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译文:
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10.【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
  孟子详细阐释了何之谓大丈夫,晏子在面对威逼和利诱之时又是如何践行“大丈夫”这一准则的呢 让我们走进文章,感受先贤的气节与智慧。(13分)
  【甲】《富贵不能淫》(略)
【乙】崔子(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脰②,剑既在心,维③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①既:已经。②脰(dòu):颈项。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迷惑,诱惑。⑤倍:背叛。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1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 )
A.崔子(崔杼)谓晏子曰    
权谓吕蒙曰
B.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
独行其道
C.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D.以顺为正者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得志,与民由之。
译文:
(2)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
译文:
13.请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曲 刃 钩 之 直 兵 推 之 婴 不 革 矣
答:
14.【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子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2分)
答:
15.【甲】文孟子用“ ”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晏子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忧患和磨难可以使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使国家衰败灭亡。一起欣赏【甲】【乙】两文,看看其中的治国道理吧。(13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 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注】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1)必先苦其心志   
(2)行拂乱其所为
(3)太宗谓侍臣曰
1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2)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译文:
18.【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 的中心论点。【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 。(2分)
19.【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 请简要说明。(4分)
相同:
不同: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践与探究】
20.学完《<孟子>三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班级举行 “探究‘和’内涵,传承‘和’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5分)
(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和,相应也。”由此推测,“和”字的本义是: 。 (2分)
(2)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心不争也;“不同”,志各异也。你所在班级正在筹备“‘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还是社会交往”辩论赛,请根据双方观点,为主持人写一段总结发言。(3分)
正方观点:“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和”是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同见解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不与人争高低输赢;“不同”就是理性看待、辩证分析别人的观点,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保持鲜明的个性。“和而不同”是不被局限的主观能动性,体现着良好的个人修养。
反方观点:“和而不同”适用于社会交往。“和”意味着自己能够与别人和睦相处,即将他人与自己置于同一高度,给予充分理解、尊重,不使别人陷于难堪的境地,不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同”就是求同存异,保持个性。“和而不同”就是顾全大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答:23 《孟子》三章
【经典永流传】
  人有恒言,皆曰 “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
【锦书】
【微赏】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小家连着大家、连着国家。
一课一赏·家国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1)米粟(sù)     (2)域民(yù)
(3)亲戚畔之(pàn) (4)丈夫之冠(ɡuàn)
(5)往之女家(rǔ) (6)畎亩(quǎn)
(7)空乏其身(kònɡ) (8)行拂乱(fú)
(9)曾益(zēnɡ)  (10)拂士(bì)
2.晓词义
(1)三里之城城: 内城 
(2)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围 
(3)池非不深也 池: 护城河 
(4)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 
(5)委而去之 委: 放弃  去: 离开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名词作动词,限制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 形容词作动词,巩固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 形容词作动词,震慑 
(9)得道者多助 道: 仁政、正道 
(10)寡助之至至: 极点 
(11)亲戚畔之 畔: 同“叛”,背叛 
(12)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真正,确实 
(13)父命之 命: 教导、训诲 
(14)戒之曰 戒: 告诫 
(15)往之女家 女: 同“汝”,你 
(16)必敬必戒戒: 谨慎 
(17)与民由之 由: 遵从 
(18)独行其道道: 道路 
(1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移: 使……动摇  屈: 使……屈服 
(20)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兴起,指被任用 
(2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选拔、任用 
(22)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劳: 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 使……饥饿  空乏: 使……财资缺乏 
(23)人恒过过: 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24)衡于虑 衡: 同“横”,梗塞、不顺 
(25)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同“弼”,辅佐 
3.写句意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默名句
(1)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3)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4)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 行天下之大道 。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记常识
  孟子,名 轲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 时期思想家, 儒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 亚圣 ”。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重点探究】
1.[句子理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强调了什么 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多】
答: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三个句子是按照治国的逻辑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环环相扣,所以不能颠倒。 
2.[主旨理解]孟子认为成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答:孟子认为大丈夫有三个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难点突破】
[写作手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六个名人的事例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透】
答:连用六个名人的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窍门【多】一点
顺序有乾坤
1.并列关系:与上文的词语或句子一一对应。
2.递进关系:逐层深入,层层递进。
3.逻辑关系:某一段是另一段的前提。
理解【透】一点
雄辩之风采
“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炼,为下文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同时采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气势,使文章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精练旗开得胜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的名言,时常回响在我们耳边。一起来感悟古人的睿智雄辩吧。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C)
A.亲戚畔之     B.曾益其所不能
C.威武不能屈  D.入则无法家拂士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A.一怒而诸侯惧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立天下之正位   亲戚畔之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3.下列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 (B)
A.丈夫之冠也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所以动心忍性 D.富贵不能淫
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
A.人恒过       B.劳其筋骨
C.必先苦其心志 D.空乏其身
5.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B.行拂乱/其所为
C.所以/动心/忍性
D.曾/益其所不能
6.按要求默写课文。(5分)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认为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阐述这一观点的句子是: 得道者多助 , 失道者寡助 。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用一组排比句强调地利和武力条件不值得依靠的句子是: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3) 《富贵不能淫》一文中运用排比句式,阐明了大丈夫应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句子是: 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阅读与鉴赏】
  得天下必先得民心,乙文中年仅十六岁的小子奇,是怎样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呢 (11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子奇治阿》)
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A.勿以善小而不为
B.以钱覆其口
C.夫以老者之智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译文: 不久齐君对这件事反悔了,派使者追赶子奇。 
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把兵库里的兵器熔铸后锻造成农具,拿出粮仓里的粮食救济贫穷的百姓。 
10.【乙】文中“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
  孟子详细阐释了何之谓大丈夫,晏子在面对威逼和利诱之时又是如何践行“大丈夫”这一准则的呢 让我们走进文章,感受先贤的气节与智慧。(13分)
  【甲】《富贵不能淫》(略)
【乙】崔子(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脰②,剑既在心,维③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①既:已经。②脰(dòu):颈项。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迷惑,诱惑。⑤倍:背叛。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1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
A.崔子(崔杼)谓晏子曰    
权谓吕蒙曰
B.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
独行其道
C.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D.以顺为正者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得志,与民由之。
译文: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2)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
译文: 用刀劫持我,使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 
13.请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曲 刃 钩 之 直 兵 推 之 婴 不 革 矣
答: 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 
14.【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子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2分)
答: 崔杼以共同管理齐国的好处来引诱晏子,晏子却不被迷惑;崔杼威胁要杀死晏子,晏子却不屈服。 
15.【甲】文孟子用“ 妾妇之道(也) ”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晏子是“ 有道之士(也) ”。(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忧患和磨难可以使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使国家衰败灭亡。一起欣赏【甲】【乙】两文,看看其中的治国道理吧。(13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注】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1)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2)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3)太宗谓侍臣曰  对……说,告诉 
1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2)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译文: 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是失败的,帝王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国灭身亡。 
18.【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的中心论点。【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 抚恤百姓 。(2分)
19.【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 请简要说明。(4分)
相同: 都强调了治国需贤士辅佐这一内因。 
不同: 【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践与探究】
20.学完《<孟子>三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班级举行 “探究‘和’内涵,传承‘和’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5分)
(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和,相应也。”由此推测,“和”字的本义是: 和谐 。 (2分)
(2)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心不争也;“不同”,志各异也。你所在班级正在筹备“‘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还是社会交往”辩论赛,请根据双方观点,为主持人写一段总结发言。(3分)
正方观点:“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和”是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同见解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不与人争高低输赢;“不同”就是理性看待、辩证分析别人的观点,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保持鲜明的个性。“和而不同”是不被局限的主观能动性,体现着良好的个人修养。
反方观点:“和而不同”适用于社会交往。“和”意味着自己能够与别人和睦相处,即将他人与自己置于同一高度,给予充分理解、尊重,不使别人陷于难堪的境地,不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同”就是求同存异,保持个性。“和而不同”就是顾全大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答: (示例)同学们,刚才双方的辩论都十分精彩。“和而不同”是面对不同见解时的一份平和与豁达,是与人意见相左时的理解与尊重。因此说,“和而不同”既适用于修身养性,也适用于社会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