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 黄鹤楼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 黄鹤楼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30 18:2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黄鹤楼
崔颢
学习目标
1.读准“千载”“萋萋”等字音;识记“鹦鹉洲”“日暮”等字形;理解并积累“历历”“萋萋”等词语;了解文学常识,初步理解诗歌。
2.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重点)
3.体会崔颢登楼后怅然若失的情感,领会诗人吊古怀乡之情。(重难点)
预习反馈
七言律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读准字音,看准字形,读准节奏
预习反馈
(1)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2)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3)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4)历历:分明的样子。
(5)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6)乡关:故乡。
作者简介
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其《黄鹤楼》诗,相传为李白所倾服,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背景链接
崔颢主要生活在唐玄宗统治的开元、天宝时期,从时代来看,正是唐朝盛世。当时升平繁荣,文人们漫游成风。从崔颢现有的作品来看,他无疑也具有盛唐诗人共有的浪漫气质。盼望黄鹤,思念故乡,既驰骋于天人之际,又追求于现实之中,这正是盛唐诗人那种浪漫情绪的抒发。他的怀乡,哀愁而不消极颓唐。
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试着自己翻译诗歌
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鹤离开,这地方只留下黄鹤楼。飞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只有飘飘荡荡的白云千年依旧。晴日里的汉阳原野中苍翠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时至黄昏哪里是我的故乡?面对烟波浩渺的大江使人发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人登临古迹,古今交错中触发了什么样的想象?又引起了什么样的感慨?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前两联均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诗人先回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再写现在的鹤去楼空,白云悠悠。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怅惘与感慨。
文本探究
2.四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慨的词语是哪个,请试做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空。第一个“空”字,写出空间的虚无;第二个“空”字,突出时间的渺远,表达了诗人对鹤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无限怅惘感慨之情。
文本探究
1.诗人凭栏远眺,见到了怎样的画面?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文本探究
诗人远眺晴空下的大江对岸,汉阳原野上的树木清晰分明,而江中鹦鹉洲上长满了茂密的春草,举目一幅清新明丽、生机勃勃的晴川草树图。
文本探究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抒发的?
全诗以一个“愁”字收篇,表现望而不见的缠绵乡愁。尾联情景交融,浩浩烟波、沉沉暮色烘托诗人无边思乡之情。
主旨归纳
本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 之情。
吊古怀乡
随堂检测
1.理解性默写。
(1)诗中用对偶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
(2)诗中与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似的诗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随堂检测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再回到现实,写现在的鹤去楼空。
B.前两联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C.颈联写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衰草连天。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韵律优美。
C
随堂检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B
拓展延伸
1.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1)全诗情景交融,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2)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3)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4)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拓展延伸
2.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