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佃农(diàn) 仪陇(yí) 溺死(nì) 私塾(shú)
B.勉强(qiánɡ) 调料(tiáo) 和蔼(ǎi) 妯娌(lǐ)
C.和睦(mù) 衙门(yá) 横蛮(mán) 瞒着(mán)
D.不辍(chuò) 匿笑(nì) 周济(jì) 旱灾(zāi)
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祖藉 劳碌 红薯饭 无可耐何
B.害病 分派 捣蛋鬼 任劳任怨
C.慰勉 继续 吃大户 勤劳简朴
D.聊叙 隔绝 标本式 结衣缩食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B.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C.这篇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情真意切。
D. 母亲不仅吃苦耐劳,又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妇女,她鼓励孩子去开创新的生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春节回到家乡,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久违的乡音。
B.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
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D.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 ()唯一的家园。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过去10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 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能耗强度降低最快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为世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 。…… B.、 :…… C. ,:: D. 、 。: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①建设书香型校园,就是要鼓励学生们读经典的书。
②一所学校可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能为我们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
③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的教育,阅读则可以启迪智慧。
④这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知识、扩展视野,更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启迪。
⑤读到好书,就如同和名师交谈,与伟人对话,可以让我们汲取智慧,受益终身。
①②⑤④③ B.③⑤④①② C.①⑤④③② D.③①④②⑤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爱我母亲”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从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能干、宽厚仁慈、坚强,有远见的人。
C.“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出母亲的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对母亲巧女持家的敬佩之情。
D.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将所记的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8. 阅读下列诗句,请你再续写一个小节。
当我认识你,我十岁/你三十五。你是团团脸的妈妈/你的爱是满满的一盆洗澡水/暖暖的,几乎把我浮起来。
9、综合性学习。
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发言,表示最想感谢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甲说:“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灵。”乙说:“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包容我的错误。”你接着说:“ , 。”请仿照甲、乙 两人发言的形式,续写一句话完成你的发言。
(2)主题班会结束前,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则材料: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清楚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生日是哪月哪天的人数比例依次为100%、62%、40%、8%。请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并谈谈你的感想。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回答问题。
①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②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③她的性格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④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很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⑥她自己是很节俭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⑦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0.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边的横线上,依次是:
11.“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12.对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13.对这段文字的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家人及母亲的勤劳、俭朴和仁慈。
B.写母亲勤劳、俭朴的品德和对我的影响。
C.写母亲勤劳、俭朴和仁慈的品德及其对我的熏陶。
D.写我对母亲教育培养之恩的感激之情。
14.简要说说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被圈住的母亲 乔叶
①“我这一辈子都叫大山圈着……”无数次,母亲略带伤感地说。在她的意念里,大山是个圈。
②小时候,姥姥是圆心,她是半径。她十二三岁就一个人赶着花面毛驴,走几十里山路给她的姥姥送煤。她穿着自己织的布、自己缝制的印染着白蝴蝶的衣服,留着月牙头,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过一沟一梁,走过美丽的桃树坡,一切的一切都成为她半径上的风景。
③成家后,家和孩子是圆心,她是半径。大哥二哥嗷嗷待哺时,正赶上没粮吃的年代。一丛丛的灌木像汹涌的波浪,她就在这波浪里挖野菜。猛然间,她发现一棵山葡萄树,上面一串串的小葡萄让她牢记在心,掐着指头总算盼到葡萄成熟的日子。她往山上赶,采到葡萄的欢喜让她忘了空空的肚腹和颤抖的膝盖。进门后迫不及待先送到孩子们的手上,笑着看吃得欢天喜地的孩子,然后钻进灶棚里开始煮野菜。
④父亲在外面教书,母亲一个人扛着家里所有的体力活。上山拾柴让母亲更加忙碌。山上的橡壳、香栗等野果,母亲都用来填过全家人的肚子。每年夏秋,打山桃、山杏,更是母亲不可少的大事。她总是第一个上山,拾掇得筐满袋满。然后,她就开始没日没夜地蜕核,蜕核了再敲仁儿。一灯如豆,锤子板凳叮当响,常忘了夜已三更。仁儿够上一回石碾了就到碾上推,推完了再上火熬油。记忆中,母亲炒菜哪里肯用勺子舀油?就是一截筷子上扎一小块白布,从小油罐里蘸一下,在锅底上蹭几下就开始炒菜。一日三餐就是凭着这些油花,点缀了一家人贫穷的日子。
⑤老家缺水,收雪、打冰块是母亲每年冬天最重要的事。一大早她就拿上笤帚、簸箕、箩筐出去收雪,收一筐雪不知要摔倒多少次。四里地以外有个地方叫狼窝沟,那里有一眼浅浅的小井,山崖上常年有山涧水流下,冬天这里会结很多冰。母亲要么挑上半担水,要么打上一担冰,回去放在大水缸里。一滴水里有母亲的百滴汗,看着炕上欢蹦乱跳的孩子,她不觉得累。她想着,孩子们很快就长大了。
⑥我们逐渐长大,母亲的圆圈在逐渐缩小。在煤矿打工的二哥是母亲最扯心挂肠的人。如遇雨天,她就提着一箩筐一箩筐的煤灰和柴灰给二哥垫路,一直垫到村口和大路接上,说二哥回来不好走。雪天,她就会站在雪地里,下一层雪,扫掉一层,直到二哥在大路上出现,这才放心地回家暖一下冻得麻木的手。
⑦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有一次她到附近的地里刨土豆,不足一腿高的地堰她手脚并用才爬了上去,但刨了半袋的土豆却怎么也拿不动,她坐在地上伤心地痛哭起来……母亲把力气已经都交给了大山和土地,她还想给,可是她没有了。
⑧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她开始经常摔倒。家人都劝她拄上拐棍,她就是不拄,最终还是拗不过自己的腿,拄上了。即便这样,母亲只要觉得自己有点力气,就会做各种吃的,等着孩子们回到老屋享用。她还要站在公路边的榆树下,看着班车停下,载走她的儿孙。
⑨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她连公路边的榆树下也去不了,只能走到院子下边的柴堆旁,坐下来,把拐棍放在脚边,眼巴巴地往公路上看。再后来,她只能坐在炕边的椅子上,看着她的儿孙走出家门。
⑩这时候,母亲成了圆心,儿孙、重孙们都是她的半径。可常年守在老屋的母亲无法看到每一个半径上的景致。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就是她的生日、中秋节、祭祖日和过年。但这样的日子如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热闹之后更冷清……
母亲坐上轮椅之后,三哥时常推着她在老屋外晒太阳。她无力的目光时不时投向灰蒙蒙的远山,像是和身边的人说,又像在自语:“又梦见不知道在山上做甚哩,树叶绿汪汪哩,我跑得可快哩……”母亲半闭着眼睛,声音拉得悠远,那是对梦境的无限留恋。
(选自《三晋都市报》,有删改)
15、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母亲的哪些事。
①在家为孩子做饭。② ③ ④雨天为二哥垫路。
16、按要求赏析。
(1)她往山上赶,采到葡萄的欢喜让她忘了空空的肚腹和颤抖的膝盖。(分析加点词的作用)
(2)一丛丛的灌木像汹涌的波浪,她就在这波浪里挖野菜。(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
17、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18、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①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②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老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③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贴土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④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干嘛?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的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⑤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⑥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来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箱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⑦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⑧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莱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⑨莉君眼睛发涩。令她眼睛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敬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嘛。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随时准备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欠闺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能满足你……”
⑩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选自《西安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
19.第④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0.文中的母亲是一个能干的人,请概括体现母亲能干的事例。
21.品味语言。
(1)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体现了母亲此时怎样的心理。为什么?
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2)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手法的角度体会第⑧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2.某文学刊物攻有“人间亲情”“山水感悟”“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三、写作
23.本文作者选取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突出了母亲的可贵品质。请运用这种写法写一段话,写出真情实感。(200字左右)
答案
1、B 2.B 3.D 4,C 5.B 6.D 7.D
8.当我认识你,我十岁/你三十五。你是高高个的妈妈/你的爱是热热的一杯纯牛奶/甜甜的,几乎把我融化掉。
9、(1)母爱是一丝轻柔的春风,吹走我的忧愁。(2)信息:清楚自己母亲生日的中学生人数最少。感想:母亲对子女的爱博大无私,却很少有子女懂得感恩和回报。
10.B A
11.排比
12.D
13.C
14.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
15、 ②上山采野果③冬天收雪、打冰块。
16、(1)“颤抖”是“颤动、哆嗦”的意思,写出了母亲上山采葡萄时因饥饿而导致膝盖哆嗦的状态,体现了当时母亲采葡萄时的危险和艰辛。
(2)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灌木比喻成波浪,写出了母亲在灌木丛中挖野菜的艰难,体现出母亲勤劳、不怕吃苦的品质。
17、以“被圈住的母亲”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高度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生动说明了母亲被圈住的生活状态。(意对即可)
18、(1)母亲勤劳坚韧。第③段中“大哥二哥嗷嗷待哺时,正赶上没粮吃的年代。”一丛丛的灌木像汹涌的波浪,母亲就在这波浪里挖野菜;(2)母亲朴实坚强。第④段中母亲“一个人扛着家里所有的体力活”和第⑤段中母亲“一大早她就拿上茗帚、簸箕、箩筐出去收雪,收一筐雪不知要摔倒多少次”;(3)母亲关心疼爱孩子。第⑥段母亲为二哥在雨天撒煤灰、柴灰,雪天扫雪让二哥女全回家。
19.插叙,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们多住几日的理由;揭示了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
20.①能腌制腊肉、咸火腿;②善于侍弄菜园;③会做满满一桌菜;④雕刻的软木青蚌栩栩如生。
21.(1)喜悦、高兴等心理。原因:母亲想儿孙们多住几天的愿望因意外实现。
(2)运用语言描写、对比手法,写出了母亲因儿孙们意外滞留在家而感到开心,从而干活也不觉得累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儿孙们的爱。
22.示例一:“人间亲情”栏目。
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与母亲朝夕相处,增进感情的故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表现了母亲对儿孙们的浓浓亲情,以及莉君对母亲的理解和爱。
示例二:“人生感悟”栏目。
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的故事,描述莉君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休谅到体谅的心路历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揭示了陪伴、换位思考可以消除亲人之间的隔膜,让亲情更融治的道理。
23、【例文】表弟不仅饭量大,对家乡的一些特色食品,更是百吃不厌。每年春节前,姥
姥都要做一大盆糯米子糕。子糕蒸熟后,姥姥总要先切一大盘,让表弟饱餐一顿。切好的子糕一上桌,表弟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很快,一大盘子糕就被他风卷残云般一扫而光。要知道,这子糕,大人一次也不过吃四五块。吃饱了,表弟打着嗝,摸着圆滚滚的肚子,慢条斯理地说:“嗯,太香了,太好吃了!”每年姥姥做的子糕,起码有一大半都进了他的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