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热情澎湃的语言,记录摧枯拉朽的胜利——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一单元“新闻阅读”(《消息两则》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用热情澎湃的语言,记录摧枯拉朽的胜利——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一单元“新闻阅读”(《消息两则》阅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2 09:5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用热情澎湃的语言,记录摧枯拉朽的胜利——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一单元“新闻阅读”(《消息两则》阅读)
教学设想
《消息二则》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包括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篇消息报道。本单元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立足各类新闻的阅读,学习新闻阅读常识,激发新闻阅读兴趣,进而学习采访、写作,对新闻实现全局性的了解。在单元整合教学的大背景下,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用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两则消息,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结构和语言特色,培养新闻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加深对解放战争历史的理解。基于此,本课时笔者拟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以“用热情澎湃的语言,记录摧枯拉朽的胜利”为活动主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比阅读两则消息,初步感知消息的基本特点;通过组织新闻播报的方式,认识消息的结构;通过品析语句,感受消息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新闻立场)。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两则消息的内容。
2.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能够识别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3.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消息中蕴含的情感,如自豪、乐观等。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的六要素及其在文本中的体现。
2.分析两则消息的写作特点,了解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消息中蕴含的情感,如自豪、乐观等。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大无畏精神。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二、走近消息
1.指名试读新闻,集体正音。
2讨论:两则消息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
都有电头(引导学生分析电头的内容,介绍电头的作用,对比电头中的发布时间和时间发生时间,介绍消息的时效性)。
都是记叙文,包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介绍消息的六要素,引导学生找出两则消息各自的六要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六要素——
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
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如何:一方面是人民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六要素——
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渡过长江;
何故: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如何: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香港诸城进击中。
标题都是一句完整的话……
三、走进消息
1.再读课文,思考:
如果要把这则消息用最简洁的语言告知他人,你会怎样说 如果要把这则消息以微信发10秒语音的方式告知他人,你会怎么说 如果要把这则消息完完整整的告知他人,你又会如何说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介绍标题、导语和新闻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认识消息结构。)
2.第二则消息中,作者为什么要按照中、西、东这样不符生活常理的顺序来写?
预设: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身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让文势充满变化。
四、走出消息
1.比较下面两组句子,感受表达效果的不同。
第一组: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第二组: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一天一夜,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引导学生找出两则消息中与之类似的句子,并采用换词法和删减法进行分析,感受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记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分析。
(如学生思维陷入困顿,可提示学生寻找作者描写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的战斗状态的词语,如“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帮助学生打开思维。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一句中强烈的讽刺意味。)
3.讨论:从新闻内容来看,国民党军队为何会失败?
(思辨性问题,不设答案,言之成理既可。)
五、播报消息
讨论:新华社的播音员收到这两则消息后,会用怎样的语气播报。
(讨论后指名“播音”,集体评议。)
六、小结
在《说文解字》中,“闻”表示“用耳朵来倾听”,倾听的不是自己房间里的声音,而是门外的声音,而且还是门外不断变化的、传递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最新变化的声音!孩子们,倾听吧,琢磨吧,思考吧,“小我”就会变成“大我”!
七、布置作业
1.在全体师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今年的开学工作得以顺利完成,请为我们的开学工作写一则消息,不超过200字。要求:标题简洁醒目、要素完整。
2.从今天的报纸中挑几则新闻,指出其六要素并分析结构。
八上“新闻阅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联读)
教学设想
作为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新闻阅读”的两篇阅读材料,第二课《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记叙了神州十二号的发射过程、交会对接过程和航天员进驻的过程,并对航天员的后续工作开展做了简单介绍,第三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情况的新闻报道,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同为消息,两文又有极大的不同——新闻结构上,《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采用了普通的叙事结构,展现了事件的全过程,对“黄金段落”(航天员如何进入空间站)进行了详细介绍,《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内容按照重要性依次递减;新闻立场上,《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站在中国人的视野,着重展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则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客观介绍获奖者的伟大成就和诺贝尔奖金的来源和运作模式。上一节课通过“消息”两则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对消息的语言特色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将这两则消息整合在一起学习,一方面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消息之间的差异。故本课时的教学中,笔者拟以“新闻评选”为核心任务将两文进行整合教学——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梳理两则消息的要素,概括消息内容,分析消息结构;对比阅读两则消息,分析结构差异,认识“倒金字塔”结构和“黄金段落”的作用;组织新闻播报,感受作者的新闻立场。
教学目标
1. 阅读消息,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新闻相关知识,理解新闻结构及要素构成。
2.研读课文,深入分析文本内容,感受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感受不同消息风格的异同。
2.诵读消息,感受新闻语言,提升文本理解应用能力,感受作者的新闻立场,培养正义感、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消息的语言特点和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教学难点
感受不同消息风格的异同。
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通读《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初步感知新闻事件,梳理生字新词。
二、导入
自从消息体裁诞生以来,有很多经典的新闻作品,今天我们将以第二课和第三课为学习对象,评选经典新闻作品,学习消息的一般范式。
三、新闻编选
指名朗读《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集体正音,学生自行梳理两则消息的要素和结构。
预设: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要素——
何时:6月17日9时22分
何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何人: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何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何故: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如何: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升空至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以及后续按计划要完成的工作。
结构——
标题:引标 神州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主标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导语: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主体:“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背景: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结语: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要素——
何时:1901年12月10日
何地: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何人: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何事: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何故:根据诺贝尔遗嘱。
如何: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者。
结构——
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导语:1段:点明消息的核心内容及诺贝尔奖颁发的对象。
主体:2、3段:详细介绍获奖者,明确颁奖机构、颁奖时间与地点。
背景:4段:进一步介绍颁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奖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三、新闻鉴赏
1.对比析结构
认真阅读两则消息,分析两则消息在段落布局上有何不同?
(如学生陷入困境,可提示以下问题:①《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哪一部分写的最详细,为什么这么详细?②如果要删除一段,两则消息分别可以删除那些段落,还不影响我们从中获取信息?③《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段落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④《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最后一段是否多余?⑤《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为什么要对航天员如何进入空间站进行详细介绍……)
预设: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采用了普通的叙事结构,展现了事件的全过程,对“黄金段落”(航天员如何进入空间站)进行了详细介绍,《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内容按照重要性依次递减(相机介绍“倒金字塔结构”)。
2.聚焦品语言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既然被称为新闻佳作,那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下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2)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引导学生用换词法进行分析,分析完成后,让学生再找找文中还有那些类似的句子?)
四、新闻播报
1.如果你是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拿到这两则消息后,分别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科技的飞跃发展、航天员的英雄情怀,诺贝尔奖获奖者的伟大贡献、诺贝尔的人格魅力等)
2.学生尝试播报新闻,小组代表展示,集体评议。
五、小结
新闻,既能报道当下,也能记录历史。既能反映日常小事,也能囊括家国天下。只要我们有敏锐地双眼,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勤于动笔,敢于用多种新闻形式来表达认识,人人都能成为历史的记录者!
六、布置作业
1.浏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的近期新闻,进一步熟悉消息这种文体,加深对消息结构的理解。
2.仿照这两则消息的结构安排,把上节课所写的消息改写成“倒金字塔结构”或者突出“黄金段落”。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阅读”第三课时(《飞天凌空》阅读)
教学设想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 探 究”的第五则阅读材料(第四课),曾发表于《光明日报》,报道的是第九届亚运会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十米跳台跳水比赛中夺冠的实况,本文是对她夺冠时刻的特写。文章从两个角度展开描写,一是吕伟跳水的过程,二是观众的反应,主体部分又分成了“准备”“起跳”“腾空”“入水”四个小特写,人物与场景融合,静态与动态交织,比喻与拟人同用,正面与侧面结合,让读者感受到了瞬间的永恒之美。作为一篇新闻特写,这则材料对“何人”“何事”“何地”等新闻要素一笔带过,集中笔墨展现“如何”。阅读这则材料,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新闻特写的文体特征和材料所展现的运动之美,并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因此,本课时的教学中,笔者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品析精美语句,感受文学价值;对比阅读消息,区分不同特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和自豪之情。
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理解新闻特写独有的新闻价值。
3.对比阅读同一事件的相关消息,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征。
2.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和自豪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特写独有的新闻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
“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凌空”是高升到天上或耸立在空中,这一标题用比喻的修辞,把运动员吕伟高台跳水比作飞天凌空,我们能读到哪些信息呢?
二、初读,知运动之美
1.结合预习,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为这个新闻特写写一则导语。(提示:回忆《消息二则》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导语,想想导语一般都交代哪些内容呢?)
预设:
中国运动员吕伟,于11月24日高分夺得第九届亚运会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
2.跳水是一项极富美感的体育项目,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跳水之美美在何处?
预设:
优雅姿势之美,动作优雅之美,挑战极限之美,动静结合之美,高超技艺之美,融入自然之美……
三、朗读,赏语言之美
1.请同学们细读第二、三、四段,批注作者是如何将吕伟在10米高台跳水的“一刹那”写出来的,并分析这些细致描写的作用。
预设:
高台跳水的“一刹那”被分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用文字细致描绘画面,从多方面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以及想象力,似观看影视特写镜头,清晰而逼真,让人产生一种亲临其境,亲观其景的效果;同时,这样细致的描绘也突出了吕伟自选动作“高、险、难、美”的特征,让读者了解了中国运动员的强大实力、精湛的技艺和高水平的发挥。(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法赏析“舒”“蹬”“飞”“托”“插”“拥抱”等精彩动词)
2. 为了把这些定格的画面写的生动想象,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但是与其他文章的比喻句不同,本文的比喻句内部也有一定的联系,朗读课文,分析这些比喻句之间的关系。
预设:
“飞天”有着十分鲜明的中国元素,她是中国著名的敦煌形象,极大地增加了读者的情感投射。这是一组母子喻,是作者围绕“飞天”展开的联想,也就是说“飞天”是一个母喻,其它几句的喻体“旋风”“流星”“箭”“仙女”,都是和“飞天”有关联的,是子喻,这样写把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的姿态描摹得炉火纯青,增加了文采和可视感。
四、比读,析特写之美
1.出示相关消息,对比分析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在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对于这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女子单人10米跳台冠军。
预设:
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简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消息必须交代清楚“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等要素,而新闻特写会淡化“何人”“何事”“何地”等要素,集中展现“如何”。相比新闻特写,消息的时效性更强。
2.通过对比分析,你觉得新闻特写有什么特殊价值?
预设:
一般说来,消息是要报道某一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并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事实。新闻特写则描写最典型、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或片段,将其拉长、放大、定格,从而形成一个焦点,将整个新闻事件折射出来,这样的写法细致入微且现场感强,为消息(甚至通讯)所不及。同时,由于新闻特写呈现的事实是真切细致的,而越真切细致的事实往往越能打动读者,因此,新闻特写往往能赋予新闻事实以温度,使读者深受感染。从新闻受众的角度来看,他们对新闻报道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对一些重大的或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了解“发生了什么”,还想进一步了解“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甚至像现场目击“具体情况如何”。在文字新闻中,新闻特写是最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它能与消息、通讯互相配合,使新闻报道更有层次,更加丰满、立体。
五、播报,抒自豪之情
这是一篇报纸新闻,如果在电视台播出,播音员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先试着自己读一读,在读给全班听。
六、小结
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全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巧妙地捕捉到了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那一刹那,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冠军时的完美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表现出了中国运动健儿拼搏奋斗的精神。
七、布置作业
1.写一段话,用上“子母喻”的手法。
2.用“动作分解”的方法,试着具体描写一下某个场景中的人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