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17《散文两篇》同步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17《散文两篇》同步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3 16:15:3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散文两篇
1.下列选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由衷地感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中,两个“劳动”的词性相同。
B.“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中的“趣味”在句中作宾语。
C.当脱贫攻坚的号角一遍遍吹响,背上行囊再出发,向着幸福奔跑!那些藏在心底的柔软,终将支撑我们去远方!(句中“号角”“行囊”“远方”都是名词)
D.“语音识别技术主要解决一定范围内的语音交互问题。”这个句子的主语是“语音交互问题”。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语法知识。
D.该句子的主语是“语音识别技术”;
故选D。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B.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销它遗留下的印迹。
C.这三种淳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D.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狐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书写。
B.取销——消;
C.淳洁——纯;
D.狐寂——孤;
故选A。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永久的生命》是一篇哲理散文,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他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的热情回报生命。
B.古诗中不少词语具有比喻义,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比喻远行之人。
C.“住在山中的一位老人微笑着喝从森林中打来的泉水。”这个句子中“住在山中的”“一位”“微笑着”充当定语成分。
D.《我为什么而活着》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
【答案】C
【详解】C.“‘微笑着’充当定语成分”有误,结合句子内容可知,“微笑着”充当状语成分;
故选C。
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是恰当的一项是( )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控制意义的不同能力和不同角度
②也表明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③人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④这不仅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
⑤实际上却是由古往今来的每个人分别构成的
⑥而这个有意义的世界,表面上看是人类共有的
A.①②③⑥④⑤ B.①③⑥④⑤② C.③①④②⑤⑥ D.③⑥⑤①④②
【答案】D
【详解】③句引起语段的议论,应为首句。⑥句中的“这个有意义的世界”紧承③句中的“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应为次句。⑤句中的与⑥句中的“表面上”在语义上构成了转折关系,应为第三句。①句中的“每个人”紧承⑤句中的“每个人”,应为第四句。④句中的“多样性”与①句中的“不同”相照应,应为第五句。②为末句。故正确语序应为:③⑥⑤①④②。故选D。
5.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分析:这句话运用 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小草 时喜悦与兴奋的情态,以小草为例,赞叹了生命的延续,生命的 。
【答案】 拟人 迎接春风 神奇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小草迎接春风时喜悦与兴奋的情态。将小草“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这种人的情感和动作赋予小草,使其具有了人的情感和意识,生动鲜活。以小草为例,赞叹了生命的延续,生命的神奇。小草在卑微和柔弱的外表下,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过后重新钻出土壤,迎接春天,展现出生命的不屈与坚韧,体现了生命延续的神奇力量。这种神奇不仅在于生命的复苏,更在于生命在面对艰难环境时所展现出的强大适应能力和顽强的生存意志。
6.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分析:这句话运用 。将不尽如人意的个人生命与“脏了”“破了”的衬衣进行 ,以衬衣可以洗涤、补好来反衬时间的 和生命的 ,使无奈、遗憾之情更加强烈。
【答案】 对比 对比 一去不复返 易逝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这句话运用对比。将不尽如人意的个人生命与“脏了”“破了”的衬衣进行对比。衬衣脏了破了可以洗涤补好,重新变得干净完整,而生命一旦出现问题或者流逝,却无法像衬衣那样轻易地修复和挽回。以衬衣可以洗涤、补好来反衬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和生命的易逝。这种对比手法突出了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逆转性。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也使得无奈、遗憾之情更加强烈。因为我们无法像对待衬衣一样随意对待生命,无法弥补生命中已经失去的时光和机会,从而引发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思考。
7.《永久的生命》一文作者 ,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作者 ,(1872-1970), 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作家,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A.罗素 B.严文井 C.英国 D.美国
【答案】 B A 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永久的生命》一文作者严文井,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作者罗素,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作家,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严文井的作品以童话和散文为主,其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罗素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哲学、数学等多个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故选B、A、C。
8.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生命是一支铅笔,在人生这篇文章里,    写了错字、别字甚至病句,    你可以用醒悟的橡皮轻轻将之擦去,再在擦拭一新的空白处,重新斟酌,重新运笔。②生命是一支铅笔,你可以在未来的未知面前用流畅的线条勾勒你的蓝图。③生命是一支铅笔,总能给予我们    。④生命是一支铅笔,它还给予我们    ——做人,要像它一样,时时刻刻把腰杆挺直!
(1)第①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写在下面。
(2)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3)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③句和第④句中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许多美妙而又深刻的遐想
B.一个深刻的启示
【答案】(1)如果……那么……
(2)将“未来”和“未知”调换位置。
(3)A B
【详解】(1)本题考查关联词。
根据句意,“写了错字、别字甚至病句”应是一种假设,故横线处应填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再从常用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中筛选,可以写:如果……那么……
(2)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根据②“生命是一支铅笔,你可以在未来的未知面前用流畅的线条勾勒你的蓝图”可知,语序不当,“未知”应为定语,修饰中心语“未来”,把“未知”与“未来”调换位置。
(3)本题考查补写。
第③句“生命是一支铅笔,总能给予我们 ”,后面接“许多美妙而又深刻的遐想”更能体现出生命如铅笔一般能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思考,“遐想”一词更侧重于思维的发散和创造性的联想;故选A。
第④句“生命是一支铅笔,它还给予我们 ”,后面接“一个深刻的启示”,与后面“做人,要像它一样,时时刻刻把腰杆挺直”相呼应,强调生命给予我们的是具有指导意义和深刻内涵的道理,即“启示”;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①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沿上经过,因为匆忙,我们的头往往低下,虽然已经往返了若干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存在于我们身边。有一些人就永远处在忧愁的圈子里,因为他在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时候,他的心也有所焦灼。如果稍微有一点愉快来找寻他,也只能是由别人的提醒叫他偶然反顾到自己那几个陈旧小角落,而这些角落的许多情景于他也是模模糊糊的。这种人的唯一乐趣就是埋首于那贫乏的回忆里。
②这样的人多少有点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地消费在期待一个时刻上,那个时刻对他来说好像是一笔横财,那一天临到了,将要偿还他失去的一切。于是他弃掉那一刻以前所有的日子而无所作为。也许真的那一刻可以令他满足,可是他不知道袋子内所有的时间已经花尽了。我的心不免替他难过。
③一条溪水离开它保姆的湖泊往下流时,它就喃喃地、冲击地、发光地往平坦的地方流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漩涡,一块红砂石可以让它跳跃。它不怕时间像风磨一样转,经过无数曲折,不少别的细流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带着白沫流入大海里。它被人赞赏,绝不是因它最后流入了海。它必然要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闪光和青春,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力量和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过程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它已经没有了。它永远消失。
④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个瞬间!
⑤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说话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是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
⑥一颗星,闪着蓝色光辉的星,似乎不会比平凡多上一点什么,但它的光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好几万年还要多。我们此刻正在惊讶的那有魅力的煜人眼目的一点星光,也许它的本体早已寂冷,甚至没有了。如果一颗星想知道它自己的影响,这个想法就是愚人也会说它是妄想。星星只是静静地闪射它的光,绝没有想到永久同后来。它的生命和智慧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得失,不理会自己的影响。它的光是那样亮,我们每个人在静夜里昂头时都发现过那夜空里的一点,却又有多少人于星体有所领悟呢?
⑦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程却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忽略了最完全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
⑧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真能超过以前的一切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
⑨不是吗?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小节综合起来方表现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地连贯起来成为乐曲,各个色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成为一幅画完全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美好时刻,就好像是在等待一个乐曲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忽略了整个乐曲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刻完成他的杰作?
⑩故此我要强辩陨星的生命不是短促的,我说它那摇曳的成一条银色光带逝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都没有虚掷,它的整个存在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余烬,它的生命发挥得最纯净。如果说它没有一点遗留,有什么比那一闪而过的美丽的银光的印象留在人心里还要深呢?
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
(有删改)
9.阅读哲理散文,仿佛是与作者面对面交谈,聆听人生感悟,获得思想启迪。
(1)标题中“匆忙走路的人”指哪些人?阅读文章,简要概括。
(2)文中对“匆忙走路的人”最有启迪的话应是哪句?请概括或摘抄,并简述理由。
10.作者在详述“一条溪水”的奔流过程后,又详写了“一颗星”的生命历程。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11.有一同学为文章最后一段做了批注:罗素在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们要思考“我该如何活着”。这是不是一个好的批注?根据文章内容和阅读哲理散文的目的,加以分析。
【答案】9.(1)低头匆忙走路无暇顾及身边事物的人;一味追求结果而忽视过程的人;过空白日子的人。
(2)(示例一)摘录: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个瞬间!
理由:旅途不只有目的地,还有沿途中每一处值得细细欣赏的风景。这句话能触动“匆忙走路的人”,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放慢前行的脚步,只有关注到过程中的每一处风景,才能让人生旅程更加丰富多彩。
(示例二)摘录: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过程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
理由:这句话借助溪水奔流入海,阐述溪水的价值在于奔流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闪光、青春、力量和曲折,入海的那一刻是价值的终结。这启迪“匆忙走路的人”在人生路上不要过于忧愁,不要过于看重终点,而要注重生命的过程,在生命的每一个时刻去展现自我价值。 10.“一条溪水”在奔腾入海的路上,正因为遇到“芦苇”“红砂石”的阻挡而显得精彩,作者以此告诉读者生命的意义应显现在生命过程里的每个瞬间上;星星静静地闪光,不理会得失,作者以“一颗星”的生命历程进一步告诉读者不必惧怕最后的时刻,不必忧虑得失。文章用“一条溪水”和“一颗星”的生命历程,照应文章开头“永远忧愁结果的人”和“只期待结果的人”,层层推进,强调生命的瞬间极其重要的哲理,体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11.(示例一)文章最后一段紧承上文的说理思路,情感强烈地总结了作者的观点。该批注借罗素文章的标题“我为什么而活着”,点出本段的关键词“活着”,并引导读者借罗素的人生追求反思自己“该如何活着”,即不用过于在意生命最终的结果,而要珍视生命中每个瞬间的绚丽和精彩。这体现了阅读哲理散文的价值,从作品中获得启迪自己人生的智慧。因此这是一个好的批注。
(示例二)文章最后一段紧承上文的说理思路,情感强烈地总结了作者的观点。而批注所引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主要论述活着的目的,与本文强调人们要关注生命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瞬间的指向不完全相同。该批注是陈述句,不像提问式批注那样直接启发读者思考,也没有给出思考文章与启迪自己人生的具体路径。因此,该批注难以促使读者深入思考,不是一个好的批注。
【解析】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1)要求概括标题中“匆忙走路的人”指哪些人。
结合第①段中“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沿上经过,因为匆忙使我们的头低下,虽然已经往返了若干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存在于我们身边”写的是只知匆忙赶路,不关注身边的人,可概括为:只顾低头匆忙走路,没有空闲关注身边美好事物的人;
结合第⑦段中“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程却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第⑧段中“忽略了最完全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写的是的有些人忽略了中间的旅程,只讲究最后的利益和价值,可概括为:不注重过程之美,只追求结果的人;
结合第 段中“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可知,写的是有些人过着长期的空白日子,虽生犹死,可概括为:过空白日子,失去生命意义的人。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时,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取文中语句,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叙述即可。
示例:【摘录】第⑧段中“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真能超过以前的一切的吗”。【理由】作者通过反问,强调人们不应只盯着结局而应重视过程的观点。这个观点并不排斥精彩过程后到来的结果,但有些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即使结果是最精彩的,也是由前面整个过程的波澜起伏所带来的。只注重结果,不看过程的人,等于虚度了绝大部分的人生。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溪水、星光、陨星”是这篇哲理散文中的重要形象,哲理散文就是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
第③段写溪水,“诗人歌颂它的是它的闪光,它的旺盛;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第⑥段写星光,“星是静静地闪射它的光,绝没有想到永久同后来,它的生命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将来,不理会自己的影响”。第⑩段写陨星,“故此我要强辩陨星的存在不是短促的,我说它那摇曳的成一条银色光带消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没有虚掷,它的整个时辰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烬余”,可见作者突出的是“一条溪水”的奔流过程后,“一颗星”的生命历程。它们不是考虑入海还是陨灭的结果,而是在生命过程的每个瞬间都闪现浪花、发出光芒。
结合第⑤段“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说话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是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可知,“一条溪水”的奔流过程,“一颗星”的生命历程,显然是与“永远忧愁结果的人”和“只期待结果的人”不同。通过对比,强调生命过程的意义,来深化文章的主题。
11.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解答时,既要把握全文和具体文段内容,又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批注内容,选择适当角度进行分析叙述。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认为好和不好皆可,但要言之有理。
示例:第 段“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是对全文的总结,强调了人生要注重过程,而不能只看结果。批注“罗素在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们要思考‘我该如何活着’”对“活着的原因”和“活着的过程”进行了对比,强化了“如何活着”的重要性,即本文作者认为的:不要过于在意生命最终的结果,因为那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要珍视生命中每个瞬间的绚丽和精彩,那才是人生的意义。这个批注蕴含着读者的思考,是一个好的批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散文两篇
1.下列选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由衷地感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中,两个“劳动”的词性相同。
B.“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中的“趣味”在句中作宾语。
C.当脱贫攻坚的号角一遍遍吹响,背上行囊再出发,向着幸福奔跑!那些藏在心底的柔软,终将支撑我们去远方!(句中“号角”“行囊”“远方”都是名词)
D.“语音识别技术主要解决一定范围内的语音交互问题。”这个句子的主语是“语音交互问题”。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B.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销它遗留下的印迹。
C.这三种淳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D.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狐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永久的生命》是一篇哲理散文,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他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的热情回报生命。
B.古诗中不少词语具有比喻义,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比喻远行之人。
C.“住在山中的一位老人微笑着喝从森林中打来的泉水。”这个句子中“住在山中的”“一位”“微笑着”充当定语成分。
D.《我为什么而活着》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
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是恰当的一项是( )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控制意义的不同能力和不同角度
②也表明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③人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④这不仅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
⑤实际上却是由古往今来的每个人分别构成的
⑥而这个有意义的世界,表面上看是人类共有的
A.①②③⑥④⑤
B.①③⑥④⑤②
C.③①④②⑤⑥
D.③⑥⑤①④②
5.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分析:这句话运用 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小草 时喜悦与兴奋的情态,以小草为例,赞叹了生命的延续,生命的 。
6.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分析:这句话运用 。将不尽如人意的个人生命与“脏了”“破了”的衬衣进行 ,以衬衣可以洗涤、补好来反衬时间的 和生命的 ,使无奈、遗憾之情更加强烈。
7.《永久的生命》一文作者 ,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作者 ,(1872-1970), 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作家,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A.罗素 B.严文井 C.英国 D.美国
8.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生命是一支铅笔,在人生这篇文章里,    写了错字、别字甚至病句,    你可以用醒悟的橡皮轻轻将之擦去,再在擦拭一新的空白处,重新斟酌,重新运笔。②生命是一支铅笔,你可以在未来的未知面前用流畅的线条勾勒你的蓝图。③生命是一支铅笔,总能给予我们    。④生命是一支铅笔,它还给予我们    ——做人,要像它一样,时时刻刻把腰杆挺直!
(1)第①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写在下面。
(2)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3)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③句和第④句中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许多美妙而又深刻的遐想
B.一个深刻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①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沿上经过,因为匆忙,我们的头往往低下,虽然已经往返了若干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存在于我们身边。有一些人就永远处在忧愁的圈子里,因为他在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时候,他的心也有所焦灼。如果稍微有一点愉快来找寻他,也只能是由别人的提醒叫他偶然反顾到自己那几个陈旧小角落,而这些角落的许多情景于他也是模模糊糊的。这种人的唯一乐趣就是埋首于那贫乏的回忆里。
②这样的人多少有点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地消费在期待一个时刻上,那个时刻对他来说好像是一笔横财,那一天临到了,将要偿还他失去的一切。于是他弃掉那一刻以前所有的日子而无所作为。也许真的那一刻可以令他满足,可是他不知道袋子内所有的时间已经花尽了。我的心不免替他难过。
③一条溪水离开它保姆的湖泊往下流时,它就喃喃地、冲击地、发光地往平坦的地方流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漩涡,一块红砂石可以让它跳跃。它不怕时间像风磨一样转,经过无数曲折,不少别的细流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带着白沫流入大海里。它被人赞赏,绝不是因它最后流入了海。它必然要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闪光和青春,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力量和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过程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它已经没有了。它永远消失。
④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个瞬间!
⑤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说话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是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
⑥一颗星,闪着蓝色光辉的星,似乎不会比平凡多上一点什么,但它的光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好几万年还要多。我们此刻正在惊讶的那有魅力的煜人眼目的一点星光,也许它的本体早已寂冷,甚至没有了。如果一颗星想知道它自己的影响,这个想法就是愚人也会说它是妄想。星星只是静静地闪射它的光,绝没有想到永久同后来。它的生命和智慧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得失,不理会自己的影响。它的光是那样亮,我们每个人在静夜里昂头时都发现过那夜空里的一点,却又有多少人于星体有所领悟呢?
⑦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程却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忽略了最完全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
⑧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真能超过以前的一切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
⑨不是吗?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小节综合起来方表现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地连贯起来成为乐曲,各个色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成为一幅画完全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美好时刻,就好像是在等待一个乐曲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忽略了整个乐曲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刻完成他的杰作?
⑩故此我要强辩陨星的生命不是短促的,我说它那摇曳的成一条银色光带逝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都没有虚掷,它的整个存在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余烬,它的生命发挥得最纯净。如果说它没有一点遗留,有什么比那一闪而过的美丽的银光的印象留在人心里还要深呢?
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
(有删改)
9.阅读哲理散文,仿佛是与作者面对面交谈,聆听人生感悟,获得思想启迪。
(1)标题中“匆忙走路的人”指哪些人?阅读文章,简要概括。
(2)文中对“匆忙走路的人”最有启迪的话应是哪句?请概括或摘抄,并简述理由。
10.作者在详述“一条溪水”的奔流过程后,又详写了“一颗星”的生命历程。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11.有一同学为文章最后一段做了批注:罗素在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们要思考“我该如何活着”。这是不是一个好的批注?根据文章内容和阅读哲理散文的目的,加以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