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14《唐诗五首》同步探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14《唐诗五首》同步探究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3 16:2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唐诗五首》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的简介及写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常识,背诵诗歌。2.通过各种形式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提升诗歌鉴赏能力。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1)识记本单元生字词,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2)学习默读,在保证阅读感知的整体性和一定阅读速度的前提下贯通全文。(3)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了解文章大意。(4)了解多彩的学习生活,感受他人学习的智慧,获得人生启示。 1.通过各种形式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提升诗歌鉴赏能力。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唐诗第一首《野望》王绩
知人论世 筑牢基础
【情景导入】
漫步古诗长廊,探寻文化之美阳光透过千年的尘埃,温柔地洒在一卷卷泛黄的古籍上,那里面藏着的是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瑰宝——唐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长廊,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去探访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唐诗五首,感受它们跨越时空的魅力与韵味。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贞观初年,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
【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万荣)之时。
【字词检查】
东皋: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
徙倚:徘徊,彷徨。落晖:落日的余光。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相顾:相视;互看。
学习活动一: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一)诵读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诵读提示】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全文翻译
(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晖。牧人驱赶着那牛群回圈,猎人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只好吟唱着那首《采薇》,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了。
学习活动二:研读分析文本内容
(一)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请你运用下面的形式选择诗句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句。
这句诗中,“______”词用得好,它写出了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
示例一:“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示例二:“秋色”“落晖”这些词充满了浓浓秋意,淡淡伤感。诗人举目四望,山、树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示例三:“采薇”运用了典故,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三)请你再读文本,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代表作《野望》。王绩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辞官归隐,此诗便是他隐居东皋时所作。通过对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我们深刻体会到作者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唐诗第二首《黄鹤楼》崔颢
知人论世 筑牢基础
【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写作背景】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年仕途失意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情怀,加上被神话传说触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响。
【字词检查】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川:平野、平地。
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茂盛的样子。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乡关:故乡。
学习活动一: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一)诵读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诵读提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全文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地方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仙人驾)黄鹤离去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分明可见,碧绿茂盛的草木长满鹦鹉洲。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学习活动二:研读分析文本内容
(一)“此地空余黄鹤楼”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二)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三)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是“愁”这个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唐代诗人崔颢笔下的《黄鹤楼》,共同领略了这首千古绝唱的魅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领略了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感受到作者吊古伤今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愁思。
唐诗第三首《使至塞上》王维
知人论世 筑牢基础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字词检查】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指胡地的天空,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孤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燃的烽烟。
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都护:唐代边陲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燕然:燕然山,这里代指边防前线。
学习活动一: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一)诵读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诵读提示】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全文翻译
朝庭的使臣轻车从简,将到边关慰问,行走到居延这个地方。你看,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飞入这北方的天空。广袤的沙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那道孤烟冲天而起,在蜿蜒曲折的黄河的映衬下,落日变得更红更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他们报告说都护在前线大破敌军。
学习活动二:研读分析文本内容
(一)“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二)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课堂小结
此诗以简练的笔触叙述了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描绘了旅程中所见的雄浑壮阔的塞外风光,隐约地透露出自己受排挤而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唐诗第四首《渡荆门送别》李白
知人论世 筑牢基础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字词检查】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海楼: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学习活动一: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一)诵读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诵读提示】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全文翻译
从遥远的荆门之外乘舟沿江东下,来到楚国境内漫游。山野随着平原的出现渐渐消失,大江进入广阔无垠的原野尽情奔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雾弥漫,如同海市蜃楼。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江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学习活动二:研读分析文本内容
(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二)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三)这首诗中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诗句分别是哪句?有什么作用?
第五、六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云月辉映的迷人景象,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第七、八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这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更显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唐诗第五首《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知人论世 筑牢基础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写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这首《钱唐湖春行》当作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
【字词检查】
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行不足:百游不厌。
学习活动一: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一)诵读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诵读提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全文翻译
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学习活动二:研读分析文本内容
(一)这首诗描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透露出这一点的词语有哪些?
“水面初平”——春水初涨;“早莺”——初春时飞来的黄莺,争着飞落到暖树上,表明鸟儿为避春寒而栖于初春的暖枝;“新燕”——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这是初春的信号;“浅草”——初春时草刚长出来。
(二)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为什么?
不能。因为早莺尚少,只有“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几处”和“谁家”突出了初春事物都还很稀少。如果换成“处处”和“家家”,就体现不出早春的特点了。
(三)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举例: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
(四)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谈一谈。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了作者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这首诗把西湖的初春描绘得生机盎然、生动传神。诗人陶醉于西湖初春的美景中,最爱的却不是那莺歌燕舞、绿树红花,而是绿杨荫里的白沙堤。诗人置身其间,饱览山光湖色之美,心旷神怡。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读来让人倍感喜悦与闲适。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写出了一路所见的西湖美好的早春之景,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景的喜爱之情。
B.《黄鹤楼》是一篇吊古怀乡之佳作,前面写景,后面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
C.《使至塞上》颈联中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象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野望》尾联用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强化了诗人的彷徨、忧郁和寂寞之感。
1.【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诗人借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象,写作者进入边塞后所看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而不是“明媚秀丽”。
故选C。
2.对《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孤山寺到贾亭,写诗人的行踪;第二句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三、四两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
C.五六两句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被它埋没起来。
D.最后两句写诗人来到绿杨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2.【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理解不恰当。五六两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思是: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写的是早春花稀草矮的景象,而非“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
故选C。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出塞
刘孝标
蓟门秋气清,飞将出长城。
绝漠冲风急,交河夜月明。
陷敌摐①金鼓,摧锋扬旆旌②。
去去无终极,日暮动边声。
[注释]①摐(chuāng):敲击。②旆(pèi)旌:旌旗。
3.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的首联叙事,交代此行的目的和到达地点。“单车”是一辆车的意思,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烘托出孤寂的心境。
B.《出塞》前两句点明了雄师出塞的时间、地点和领兵的将军,这里引用了“飞将军李广”的典故。
C.《使至塞上》的尾联虚写战争,间接抒发作者对戍边将士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D.两首诗都有对沙漠的描写,都有字的锤炼。《使至塞上》的颈联用“直”字和“圆”字,《出塞》的三四句用“急”字和“明”字,都描绘了塞外明丽壮美的景象。
3.【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使至塞上》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出塞》的三四句“绝漠冲风急,交河夜月明”,“冲风急”体现了环境的恶劣、紧迫,并非描绘的是明丽壮美的景象。
故选D。
课后作业
必做内容:
1.完成《唐诗五首》课后练习题。
2.整理学习笔记本(积累字词,梳理文本内容)
选做内容:
1.《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都有对景色的描写,你认为两者在哪些方面有不同?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01
学习目标
02
知人论世
03
深入文本
02
知人论世
03
深入文本
02
知人论世
03
深入文本
02
知人论世
03
深入文本
02
知人论世
03
深入文本
04
课堂测试
05
课后作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