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藤野先生是谁?
生:鲁迅青年时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老师。
师: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呢?(请用原文概括)
学生群答:“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
师:用一个词来概括。生:伟大(板书)
师: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遇到一个特别的老师,Ta像一束光一样温暖你的生命。藤野先生是温暖鲁迅先生的那束光,但是这束光却没能保存下来,只有藤野先生的照片至今还挂在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今年恰逢鲁迅诞辰140周年,学校文化节决定拍摄“那个人·那束光”纪录片,以《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为拍摄剧本。今天邀请大家协助导演进行分镜头脚本创作。用影片的形式保存这束温暖的光。
活动任务一:寻找“那束温暖的光”
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情节(事件)进行拍摄呢?请你快速阅读文章第6-35段,概括鲁迅与藤野先生相处中发生的典型事件。
明确:
①初识藤野先生 ②添改讲义 ③纠正解剖图④关心解剖实习 ⑤了解女人裹脚 ⑥临别叮嘱
活动任务二:定格“那束温暖的光”
确定了拍摄的情节后,我们还需要加入特写镜头来表现“那束温暖的光”,请你辅助导演组为每个情节,寻找出你最想重点拍摄的特写镜头,展现藤野先生的形象,并分析理由。
温馨提示:
特写镜头是电影艺术的一种手法。用近距离拍摄的方法,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放大、强调,以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在文中指的是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或者某个事件等。
师: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已经有了成果。哪个小组来率先展示?
小组代表1:我想重点突出藤野先生的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穿衣服太模胡了、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这里可以看出,文中的藤野是一位生活简朴、不拘小节的老师。
还有他的动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可以体现出他的知识渊博,学问高深。
师:你们小组细节抓的很好,概括的也很准确,请坐!
小组代表2:我们找的是修改讲义的细节:“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拿来我看!”这里运用了语言描写,“!”表明了语气的严肃坚定,对学生学业的关心。
师:你可以找一找鲁迅对他修改讲义的描述吗?
生: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以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师:这里标红的都是什么词呢?(课件出示段落)
生:副词。
师:副词一般有什么作用呢?副词起修饰、限定,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生:虚词的运用,突显出了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严格要求。
师:你们小组分析的很准确,反应也很迅速,请坐!
小组代表3:我们小组想重点突出“纠正解剖图”里面藤野先生的语言非常的有特色。
比如:“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这里句中多处运用了逗号,多处停顿,短句句式,体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多处“你”的运用,写出了藤野先生对于鲁迅的严格要求。
师:你们分析的已经很全面了,看来你们小组的预习工作做的很充分。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把“你看”去掉可以吗?
生:不可以。“你看”可以看出来藤野先生没有直接批评鲁迅,而是以实际的作业来就事论事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对我的关心,还能体现出藤野先生对我的耐心引导,所以还可以看出是一位讲究教育方法的老师。
生2:我认为“自然”和“然而”这两个词也体现了这一点。
师:哦?我们来听听你的见解。
生2(继续发言):“自然”一词可以看出藤野老师是首先肯定了鲁迅,“然而”进行了转折,才点出鲁迅存在的问题,这也可以体现藤野先生委婉的语气、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咬文嚼字”了。接下来请大家试着以藤野先生的关心委婉的语气来齐读这段话。(生齐读)
小组代表4:我们找到的是藤野老师关心鲁迅的解剖实习。其中“很高兴地、极有抑扬的声调”,这里,是刻画了先生的神态“很高兴”,体现了藤野先生对我解剖实习的关心。
师:哦,你们小组找的是这个细节,很棒!那接下来请大家看屏幕(出示课件)
A:“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
B:“听说中国人是很相信鬼的。”
C:“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师:这三句哪一句适合作为藤野先生的台词呢?
生:“敬重”,因为这里看出藤野先生对“我”的一种尊重。
师:是啊,作为一个医学教授,本可以坦言,没有鬼,不必迷信之类的话,但是怕伤了“我”的自尊,故意委婉地说“敬重”,而不是“迷信”或是“相信”,这是对“我”的尊重,也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小组代表5:我们小组喜欢“了解女人裹脚”,“叹息”一词,有一种郑重的态度、求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妇女遭受摧残的同情,为自己不能亲见的遗憾。
师:很好,请坐!
3、总结
师:通过情节的选择和特写镜头的拍摄,我们寻找到了那束温暖的光的来源。请你仿照例句,补充下列句子。
生:
那束温暖的光,来源于藤野先生工作中规中矩、生活上不拘小节。
那束温暖的光,来源于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为我添改讲义。
那束温暖的光,来源于藤野先生耐心指导,严格为我纠正解剖图。
那束温暖的光,来源于藤野先生无微不至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活动任务三:映亮“那束温暖的光”
师:1、只拍以上这些情节是否过于单调?为了让藤野先生这束光更加的明亮,你还想加入哪些人物或情节?
请再读课文,再次找出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生1:我想加入“清华留学生赏樱花”这一情节,通过“花下”“成群结队”等镜头,来体现出清国留学生轻薄、浮华丑态,由此可以体现出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与嘲讽,为他离开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埋下伏笔。这些都是反面衬托出藤野先生这束温光的明亮。
生2:我想拍摄“匿名信事件”这一事件,日本青年的寻衅滋事这里导致鲁迅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挫伤,对此充满了愤怒、辛酸、愤懑之情,由此反衬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
师:同学们都是找到的反衬藤野先生的,有没有正面映亮这束光的人物和情节呢?
生3:我想加入鲁迅“在仙台受到优待”这个情节。因为这里体现出当时学校里也有像藤野先生一样给“我”温暖的人,这种温暖的光可以与藤野先生这束光交相辉映。
师:你的用词很美,是啊,藤野先生这束光之所以在作者心里那么温暖明亮,这些人物也起了一定的衬托作用。
生4:我最想加入的就是“看电影事件”,可以通过镜头一“他们都拍掌欢呼.万岁...”和镜头二“坐在讲堂愤怒与绝望的鲁迅”两个镜头之间形成对比,由此揭示出作者与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也是他弃医从文的原因。
师(引导总结):从结构上看,这些事件是我离开东京的原因,为下文我遇到藤野先生做了铺垫。
我们发现从情感关系看,形成对比和衬托。“我”对其他事件的厌恶、愤慨、深恶痛疾,都有效衬托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鼓励和帮助,以及“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从文章主旨看,这些令人失望事件交代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同时,我们也看出本文是双线交织的。那么明线和暗线是什么呢?
生群答:和藤野先生交往是明线,自己的爱国情感的成长是暗线。
师:2、有感情地朗读第37段,根据你的理解,补写句子,探究“那束温暖的光”的真正来源。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那束温暖的光,不仅来源于藤野先生对我的热心的期望、不倦的教诲,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那束温暖的光,也来源于藤野先生_①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那束温暖的光,更来源于藤野先生②是我处于绝望黑洞里的一线曙光,指明我前进的方向。
师:纪录片拍摄接近尾声,导演组想要在纪录片结尾处播放鲁迅给藤野先生的信作为结束语。请你发挥想象,结合以下的助读资料,以鲁迅的口吻补全以下这封信。
助读资料一: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做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若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至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老师:
见字如面!
不曾想一别竟已二十多年,我有许多感谢的话想对您说。
感谢您如一束温暖的光,对我这个来自弱国的弱民,给予我如此多的关怀,给我鼓励;
感谢您如一束温暖的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念您!更感激您!您将成为我生命中永恒的光芒,永存心间!
生:
①教给我的正直和热忱、严谨和务实,一直影响着我;
②给予我的赏识与厚望,是我迷茫中增加勇气的灯塔;
③让我及时醒悟,要拯救的是国民的精神而不是体格。
五、课堂总结
伟大的藤野先生不仅在学识上给了其极大的帮助,在其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影响。而鲁迅先生也延续着藤野先生的伟大,他不断追逐着心中那束温暖的光,用笔,文字战斗影响着后一辈的中国青年,引领着他们不断向前!
六、作业设计
“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鲁迅人生选择的理解,并结合实际,谈谈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