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回忆我的母亲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 回忆我的母亲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4 07:4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忆我的母亲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塞(sài) 悄(qiāo)然 振聋发聩(kuì) 诚惶(huáng)成恐
B. 遏(è)制 狼籍(jí) 惟妙惟肖(xiào) 因地治宜(yí)
C. 消毁(huì) 纤(qiān)维 长途跋涉(shè) 张目结(jié)舌
D. 燥(zào)热 秀颀(qí) 杳(yǎo)无消息 为富不仁(rén)
2.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德元帅晚年虽然疾病缠身,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党和国家赋予他的使命。(“无时无刻”改为“时时刻刻”)
B. 通过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课,使我领略到了母亲对子女深沉而无私的爱。(删去“通过”或“使”)
C. 2021年2月17日,在日本东京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和东京奥组委召开联合记者会。(把“召开”改为“举行”)
D. 代表们就完善和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完善”和“建立”互换位置)
3.根据句子,选择正确的选项。
虽然自己不富裕,还 还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
A. 救济 B. 接济 C. 周济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星光璀璨,汉字是它的基石。
B. 起义军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越来越强烈。
C. 高明的画家会在画面上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
D. 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令人流连忘返。
5.下列句子所作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跑”“公里”“非常”“哪里”“关于”等词语的词性,依次是动词、量词、副词、代词、介词。
B. “道德高尚”“拨动心弦”“中国方案”“打扫干净”四个短语的结构完全不同。
C. “5月16日上午,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举行。”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活动举行。
D. “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这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
二、填空题:
6.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宽厚仁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为富不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不辍劳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词填空。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________(悄悄 默默)把书一放,挑水________(并 或)放牛去了。
8.搜索网络信息,补全人物资料卡。
朱德(1886-1976),字 ,四川仪陇人。伟大的 、伟大的 、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三、语言表达:
9.下面是一则未完成的祝福短信。请仿照下面文段中划波浪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与前面句子构成排比。
一颗细腻的心可以带来幸福,一颗真诚的心可以赢得信任,一颗勇敢的心可以征服未来, ______ , ______ 。希望你的心能同时包含这五个“一”!
四、综合性学习:
10.学了本文,我们感受到了家风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家风,是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言行的风尚和作风,是家庭成员成长的“地基”。为此,云南某中学八年级(2)班开展了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材料一 为深入挖掘和宣传身边的“最美家庭”及感人故事,某市政府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要求推荐或自荐赢得社会赞誉、彰显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风的家庭参评。
材料二
(1) 【说一说】假如你家自荐参加“最美家庭”评选活动,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家的家风和践行情况。
(2) 【写一写】材料二是某同学在活动中创作的一幅反映家风的漫画,请你根据漫画内容补写下联。
上联:好家风弘扬家庭美德
下联:孝行为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母 亲
莫 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③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我总担心母亲走上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次下工回来,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得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她对我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被阎王爷叫去了,但她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我曾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饥饿而丧失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村里粮食保管员让一群孩子学狗叫。学得像,他便把那块豆饼远远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我也曾是那些学狗叫中的一个。回家后,父亲和爷爷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但我感到了话里的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⑧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⑨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选自《中国剪报》,有删改)
(1) 作者说:“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阅读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的场景描写,完成表格。
描写角度 画面作用 画面内容(摘录相关语句)
听觉 表达内心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再现回忆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表现生活艰难 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2) 揣摩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表现出母亲怎样的精神品质。
①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②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3) 文章题为《母亲》,但文中又写以色列老太太的故事,还写父亲、爷爷的事,有何作用?
(4) 2012年12月8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莫言说:“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莫言的母亲有哪些方面深刻影响了他。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答案】C
【解析】C项语序不当,应将“在日本东京”调到“召开”前面。故选C。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运用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分类积累,理解其意义。
4.【答案】D
【解析】D项,流连忘返:十分留恋,忘记返回。用于此句中不合语境。故选D。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性、短语结构的类型、句子成分、复句关系的能力。此类题属于语文基础知识,平时应多积累,多练习。解答时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可采用排除法、类比法等判断。
6.【答案】(1)(待人)宽容厚道,仁爱慈善。
(2)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3)不停止劳动。
【解析】略
7.【答案】悄悄 或
【解析】略
8.【答案】 玉阶
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
军事家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这里结合自己的识记答题即可。
9.【答案】一颗开朗的心可以消除烦忧;一颗宽宏的心可以包容一切
【解析】经分析,仿句的内容是祝福短信,表明给别人的帮助,格式是:一颗…的心可以带来….注意使之与前面句子构成排比,不能构成排比或脱离主题不得分,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答案示例:一颗开朗的心可以消除烦忧,一颗宽宏的心可以包容一切.
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注意仿句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10.【答案】【小题1】示例:我家的家风是“诚信经营,童叟无欺”。我家在社区经营超市多年,一直遵守工商和物价部门规定,货真价实,诚信待人。
【小题2】示例:影响子孙品行
【解析】1. 略
2. 略
11.【答案】【小题1】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视觉;白花盛开的梨树,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嗅觉
【小题2】
①坚韧、乐观。②担当、达观。
【小题3】
示例:从内容上,为了更好地全面地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从情感上,以色列老太太、“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小题4】
示例:母亲的坚韧、乐观影响了“我”;母亲的担当、达观影响了“我”。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角度的理解和画面内容的概括能力。第①段中的“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是对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是从视觉角度,“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是从嗅觉角度,“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是从听觉角度。即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把劳动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有味,富有情趣。
2. 本题考查人物的精神品质。
①句“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竟然”表示意外,“哼唱着一支小曲”说明母亲的乐观顽强,勇敢地去面对苦难和不幸。
②抓住画线句子前后的这几句话来理解,“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母亲那样说是为了不让儿子担忧,从中可以看出母亲面对苦难活下去的顽强精神,还有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3. 本题考查写作方法的理解与作用的分析。结合文章最后一段“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无论是以色列老太太、母亲、父亲,还是爷爷,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宝贵的品质,他们都在做人方面给“我”巨大的影响。这样写,文章内容就丰富了许多。以色列老太太、母亲给“我”的教育主要是面对苦难,要坚强乐观地活着,而父亲和爷爷主要是教育“我”有骨气、有尊严地活着,这样文章内容就厚重了许多。
4. 本题考查人物的精神品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母亲的坚韧、乐观影响了“我”,“但她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母亲的担当、达观影响了“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