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6.1.1 反比例函数 说课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6.1.1 反比例函数 说课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9-04 12:3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6.1.1反比例函数》教学思考


01
课标要求
02
教材安排
03
学情分析
04
学习目标
05
过程设计
06
学习说明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
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反比例函数起始课在内容上的要求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第一
部分
新课程标准对函数的教学提示:函数的教学,要通过对现实问题中变量的分析,建立两个变量之间变化的依赖关系,让学生理解用函数表达变化关系的实际意义;要引导学生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描点,理解函数图象与表达式的对应关系,理解函数与对应的方程、不等式的关系,增强几何直观;会用函数表达现实世界事物的简单规律,经历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过程,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内容要求
教学提示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
教材安排
第二
部分
01单元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表达式、图象、性质及应用。
02知识联系
03课时内容
本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与坐标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引入反比例函数,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内涵,并感受现实世界存在各种函数,以及如何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反比例函数是最基本的函数之一,是学习后续各类函数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表达式。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
学情分析
第三
部分
01已有经验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两个成反比例的量,在八上学过一次函数,已经积累了研究函数的初步方法。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小学所学的成反比量的进一步深化;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中学阶段又一重要的基本函数。
02后续学习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表达式是后续学习图象和性质的基础,反比例函数图象为今后学习图象是曲线的函数(如二次函数)提供了研究方法。反比例函数本身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也有着许多直接应用,这对学生建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重要思想方法的形成产生较大影响。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
学习目标
第四
部分
02学习重点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03学习难点
例1涉及较多的科学学科的知识,学习理解问题时有一定的难度,是本节学习的难点。
01学习目标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体会变化与对应的思想。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了解两个变量成反比例的意义,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学会求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培养建模能力。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
01
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过程设计
第五
部分
02
03
04
05
06
探究问题归纳新知
辩析概念巩固新知
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课堂练习落实新知
归纳总结形成导图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
五、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1)首先从简单的两个问题入手,复习常量、变量的概念;体验两个量成正比例的性质,复习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形式,引出两个量成反比例的情况,为引入反比例函数做好铺垫。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
五、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2)复习已经学过的一次函数概念及表达形式,为反比例函数概念及表达式的学习做好类比。总结函数研究的一般路径,为学生系统研究函数提供思路。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
五、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3)利用两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存在两个成反比例的量,体会引进反比例函数的必要性,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
五、过程设计
(1)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两个变量的关系及表达形式的特点,更好地理解反比例函数概念。
2、探究问题归纳新知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
五、过程设计
(2)类比正比例函数定义,给反比例函数下定义,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
2、探究问题归纳新知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
五、过程设计
(3)比较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系统理解函数知识做好铺垫。
2、探究问题归纳新知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
五、过程设计
(4)通过上面的铺垫,很自然地归纳出反比例函数概念,并强调自变量x的取值不能为零。
2、探究问题归纳新知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
五、过程设计
(5)补充反比例函数其他表达形式,更深刻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本质。
2、探究问题归纳新知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
五、教学过程呈现
3、辩析概念巩固新知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
四、教学过程呈现
4、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例题涉及较多科学学科的知识,特别是第(3)小题,需要用数学模型来理解物理性质,这对学生在能力上有较高要求。例1第(1)小题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启发:1、引导学生回顾科学教科书中的杠杆原理。2、根据题设,用数与字母表示杠杆原理中的数量关系。3、启发学生对等式进行变形,得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对例1第(3)小题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启发:1、设原来的动力臂长为d,那么动力为多少?2、当动力臂长扩大到原来的n倍时,动力臂长为多少?动力呢?3、现在你能比较动力臂变化前后的动力变化吗?
通过例1的教学,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意义的理解,学会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并深刻理解反比例函数中两个变量相互变化的联系。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
四、教学过程呈现
5、课堂练习落实新知
完成课堂练习,掌握新知,努力做到知识堂堂清。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
四、教学过程呈现
6、归纳总结形成导图
请几位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在小结课堂所学内容过程中,老师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形成导图,为学生更好地形成知识体系,构建知识框架,系统掌握知识提供帮助。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
四、教学过程呈现
7、分层作业各有所获
A层题目要求全班学生完成,B层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分层要求完成作业,使得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
四、教学过程呈现
8、板书设计规范展示
6.1.1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概念
y=
例题及练习解答过程书写区
黑板右边将例题及练习典型答案要点板书,给学生不断地强化记忆,有利于学生在后续例题及练习中正确规范书写。黑板左边书写概念相关内容。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
学习说明
注意做好与已学内容的衔接。学好本章的关键之一是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到新知的增长点。
第六
部分
讲解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学生在小学已学过两个量成反比例,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应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并且类比正比例函数概念展开。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章节单元起始课教学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