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4 11:52:0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培养语感。
② 品味词中清丽的语言,提高鉴赏解读诗词的能力。
2.能力目标
① 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准确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② 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体会词人的愁绪。
3.情感价值目标
① 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表达的深刻感受。
② 学习词人达观阔达的心境,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的第一篇诗词。这部分内容包含有四首词,都是写景抒情的篇目。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词人日常发现的景致,抒发深刻的感情,启示人们要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无可奈何,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三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近一年的诗词学习,初步培养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有着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本词之前的单元正是诗词学习,学生可以趁热打铁巩固知识并且运用所学检验新内容。此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动口、动脑、动手、动情、动心,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所以本课学习采用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流利正确地诵读水平。
(2)介绍作者生平及其主要作品、题目由来。
(3)深入研读诗词,抓住意象,体会愁情,渗透对诗歌诵读的指导。
(4)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词的表面进入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词作的深刻意蕴。
2.教学重点
感悟词作清新流丽的风格,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
3.教学难点
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决定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采用上述方法的理由:
1.情境教学法:营造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融入文本,感受作者有感而发的意象意境,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能够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诵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诵读中可以增强语感,品悟作者的感情,发现诗词的美感,利于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3.自主探究法:此种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探究,从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养,感受主动探索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4.小组讨论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现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吸收别人的优秀观点提升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过程
1.导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
上课之前先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宋朝时有个“神童”,这个“神童”跳过乡试会试,直接进入殿试。殿试时,他不负“神童”之誉,丝毫没有胆怯,很快便完成了答卷,不但得到了皇帝的嘉奖,还被赏赐为同进士出身。大家知道这个“神童”是谁吗?我们今天近距离接触这位“神童”,来学习他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感受他这首非常有名的词作。
2.解题(浣溪沙的由来)
介绍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晏殊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著作有《珠玉词》,代表作有《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浣溪沙》。
这是晏殊《珠玉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浣溪沙》这首词写的就是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晏殊虽然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但是,命运成全了他却不肯给他完美。14岁举荐进京一鸣惊人,但是在仕途顺当生活优裕之时,他的亲人接二连三离世,所以晏殊在富贵生活中展现的内容从不得意忘形,他是理智的,头脑是清醒的。
介绍“浣溪沙”的由来,并渗透曲牌的有关的知识。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谱的形式要求填的文字,曲谱是固定的音乐形式,同一个曲谱可以填不同题材的内容,因此一般不能从词牌看出词的内容。
3.诵读(多种方式诵读)
(1)单个学生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全班有感情诵读,要求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3)全班齐读,要求能流利诵读,有感情的诵读。
4.提出问题(思考讨论)
晏殊这首词展现了什么样的景色,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哲思?
(用多媒体教室的投影投放这个问题)  这一环节,通过四人小组的讨论,在整体感知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诗词情感特点,掌握朗诵技巧。
5.解决问题(呈现逻辑性的思维导图)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画线词语的意思。分析人物情感和渲染的氛围。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点名回答加以明确。
通过夕阳西下,花落去,燕归来,花落满径这些平常自然的景致,展现词人深刻的意蕴。夕阳西下无可奈何,是我们无法阻止的,但是同时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以晏殊的智慧与理智,在低头凝望满地落红之后,得出的结论不可能是“花落人亡两不知”,而应该是“似曾相识燕归来”,在生命哀伤之后,会为自己找回希望。在时光易逝的嗟叹背后,他还有对生命的深情和于世事的阔达。
一曲新词酒一杯,(富贵闲适的生活)
去年天气旧亭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就眼前之景抒写情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惋惜的情感)
似曾相识燕归来,(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小园香径独徘徊。(惆怅的感情更强烈)
哲思:我们无法阻止一切必然要消逝的事物,但是这些事物消逝的同时一定都会有其他美好的事物出现。因此,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
6.总结与深化
作者以小见大,从点滴日常生活中发现宇宙的哲理。无论是夕阳西下的怅惘,还是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在对眼前景物的刻画之下,都流淌着一种哲理性的深思,有关时间、有关生活、有关舍得的人生态度。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他的作品融入了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他是文人,他也写春花秋叶、伤春哀秋。不过在他人的无病呻吟,加入了生命短暂、青春易逝的佐料,再加上他闲雅而有韵味的婉约词风,在婉约派这一方天地里独领一片风骚。
7.课后作业或拓展阅读
(1)想象一下,“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作者在独自行走中思索和反省到什么?请用一段心理描写描绘出来,100字左右。
(2)积累诵读作者的名句。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
C.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D.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七板书设计
“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
“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八教学反思
通过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营造了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加上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的方式,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但是导入过长,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显得时间有些仓促。
在介绍写作背景时,介绍词人过多,导致重难点不清。另外,词人的词风应该在讲解完词之后展开阐述,过早呈现词风,会让学生感触不深,且有先入为主之嫌。
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有些内容未能展开,整个讲解过程中很多已经准备了的内容未能讲述。 设置的问题没能在讲解中很好的解决,与内容有些脱节。
内容不连贯,单纯是为了说课而说课,应该在说课之前心里有个大致脉络,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它们之间如何过渡,应该清晰明了。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要极为注意这些问题,争取在教学中学生学有所得,教师也能教有所得。